中国城池史——广东信宜篇

吴钩斩古今 2024-12-22 09:16:59

南梁天监元年(502年),析端溪县地置梁德县,同时置梁德郡,此为信宜建置之始。梁德县古城故址在池洞镇,呈椭圆形,东西长456米,南北宽235米。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信宜周边地形图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灭南陈,废梁德郡,梁德县改属泷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县为怀德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名取自境内的信山与招义山)、潭峨(亦作“莪”)(县以潭峨江为名)二县,并设南扶州,辖怀德、信义、潭峨三县。次年再析怀德县地置特亮县(以特亮山为县名),同属南扶州。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称窦州,辖县如故。

潭峨古城故址在水口镇旧县村,东西长386米,南北宽274米,为夯土城墙。

特亮古城址在径口镇木威村高坪洞的煲肚村,南北长320米,东西宽215米,为夯土城墙。

信宜古城图

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信宜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灭南汉国。废怀德、潭峨、特亮三县,其地均并入信义县。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信义县为信宜县。熙宁四年(1071年),废窦州,信宜县改属高州。

50年代信宜县

信义故城为土城,周长仅一百八十五步。明永乐年间,知县姚原立依旧址重筑。正统五年(1440年),因瑶族起义副使贺敬、都指挥张演始筑砖城,周长二百五十五丈,高一丈八尺。

信宜古城范围示意

正德五年(1510年),千户丁川于城门外筑子城。嘉靖三年(1574年),增建敌楼十三所。

信宜东门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徐鸣珮、城守管登魁增修城垣,砌以砖石,周长五百二十五丈,高二丈六尺,开城门四座:东门寅宾、西门寅饯、南门迎薰、北门拱辰。嘉庆十八年(1813年),移建南门于学宫前,并改名为文明门。

信宜南门

1939年,为方便在日军飞机轰炸时疏散群众,政府下令拆毁城墙,仅存文明门,城基被修筑为环城马路。

1941年广东省信宜县图

1952年,信宜县治从镇隆迁至东镇。

2 阅读:210
吴钩斩古今

吴钩斩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