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的记者会上,抛出一颗“政治炸弹”:“乌克兰应该举行新选举,现任领导层支持率已跌至4%” 这一言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不仅因为其直接呼应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泽连斯基“合法性”的质疑,更因其标志着美国对乌政策的戏剧性转向。在这场俄乌冲突的“终局博弈”中,“选举”为何成为美俄心照不宣的焦点?它又将如何改写欧洲地缘政治?
早在2月1日,特朗普任命的俄乌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已释放信号:“美国希望乌克兰在年底前举行选举,尤其是停火协议达成后。”其核心论据是“民主国家在战时也应坚持选举”,并暗示选举结果可赋予新政府谈判长期停火的“合法性”。
特朗普随后将这一逻辑推向高潮。2月18日,他公开指责泽连斯基“三年前就该结束冲突”,强调乌克兰因戒严法推迟选举导致“民主赤字”,甚至宣称泽连斯基支持率仅剩4%(尽管乌方民调显示为52%)。这种叙事与普京的“合法性否定论”形成微妙共振——俄方长期宣称泽连斯基因未在任期届满后重选而“非法”,并以此为由质疑谈判效力。
这里还有另一个关键矛盾点,即乌克兰《戒严法》明确规定“战时禁止选举”,而泽连斯基的任期原定2024年5月结束,后因战事多次延长。特朗普政府试图以“民主规范”突破这一法律框架,而背地里的算盘实则是把选举作为撬动谈判的博弈杠杆。
2月18日的美俄沙特会谈,成为这场博弈的转折点。尽管会谈未邀请乌克兰参与,但双方达成四点共识,包括“为结束冲突组建高级别谈判团队”。特朗普在会后明确提出“选举换席位”条件:若乌方想参与后续谈判,必须通过选举重塑合法性。
这一策略与俄罗斯的诉求高度契合。普京曾多次表示,只愿与“经选举授权的乌领导人”签署协议,并指责泽连斯基缺乏法律授权。美方推动选举,客观上为俄方提供了削弱泽连斯基国际地位的抓手,也暴露出特朗普政府急于“甩包袱”的心态——通过选举产生新政府,既可转移谈判责任,又能为削减对乌援助铺路。
面对压力,泽连斯基的回应强硬而无奈:“解除戒严状态正是普京想要的。”乌克兰方面宣称有三个方面的担忧。比如,解除戒严或引发士兵复员潮,将大大削弱前线防御能力;俄罗斯可能通过网络攻击、舆论操控,来影响乌克兰的选举结果;以及在战时举行选举很可能激化内部矛盾,使泽连斯基彻底沦为“跛脚鸭”。
泽连斯基在乌克兰内部的危机也许是小,更深的危机在于特朗普的“选举论”对所谓“国际支持”的撕裂。欧盟多国已明确反对“绕过基辅”的美俄谈判,强调“乌克兰主权不容交易”。而乌方顾问也直言,美方方案若仅聚焦停火与选举,将是“失败的计划”,因为它忽视了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与安全保障。
但美国又岂会在乎欧美“伙伴”的呼声,特朗普的选举倡议,折射的本就是美国战略重心从“意识形态主导”向“利益优先”的重大转变,他的算盘打的很精:通过默许俄方“合法性叙事”,换取冲突降级与能源合作可能;同时又削弱了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话语权,重塑跨大西洋权力结构;此外还兑现了美国选举期间“结束战争”的竞选承诺,迎合国内选民厌战情绪,一举多得,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付出某些代价,在他看来也是值得的。
所谓乌克兰选举的争论,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就像餐桌上的怎么摆放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一样,重要的这些菜是不是能满足餐桌旁食客们的胃口。某前著名主持人对此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土地属于俄罗斯,资源属于美国,债务属于欧洲,荣誉属于乌克兰。其他细枝末节,都无关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