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四通八达,教育路为何如此单一?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8-19 20:08:00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杰克·伦敦是一位伟大的作家,40岁的短暂人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等。然而,他的童年是不幸的,因家境贫困,自幼从事体力劳动.当过童工,装卸工和水手等,后又在美国各地流浪。靠劳动所得曾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因贫困被迫退学后加入过阿拉斯加等地淘金者的行列。就这样一位没有在学校呆过几天,只是接受过短期大学教育的人,几乎成为国际顶级文学大师凭借什么?对书籍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无独有偶,莫言老师也是小学没有毕业,没有接受所谓的系统的文学教育,却能够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也是凭借对书籍的喜爱、对写作生活的执着。世界文学史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英国原首相丘吉尔,也是个不十分讨老师喜欢的学生,只喜欢历史、英文写作和演讲,数学和拉丁文都不喜欢。对于学校生活,他是如此描述的: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用现代教育标准来衡量可以称之为差生的学生,却成了二战时期著名的领袖,甚至同时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成才之路是四通八达的。从小酷爱书法绘画的,可以像王羲之、达芬奇等,多一些的时间投入到书法绘画中去,只要天赋足够,凭借书画成就完全可以成才;酷爱文学的,从小专心阅读文学书籍,大量进行自由写作(不止写命题作文),如同杰克·伦敦一般深入生活实际,即使没有名校学历包装,完全可以成才;或者如同贝多芬、肖邦、舒伯特从小对音乐倾注足够的热爱和热情,也可以成才;热爱理化生等自然的人才,完全可以从小大量阅读科学书籍,投身大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研究,醉心于实验室里去探索科学真相,时间足够,完全可以成就伟大的科学家……

可以说,各种各样的人才,成长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然而,醉心于“精英教育”的教育路,而今却走进了“独木桥”,把各种天赋的人才都关在教室里,先要进行十多年的背书、考试选拔,各科分数都好的才有机会进大学学习专业。甚至,为了争夺少数的大学名额,陷入了激烈的教育内卷,最终,让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治学方向。

十年前,国内有某哥,为了就读某大学数学专业,跟着参加了十六年高考,年龄都快四十了,还没有成功。其实,如果真正的酷爱并擅长数学,何须跟着卷进高考的漩涡?十六年的光阴如果用在自己喜欢的数学领域,购买大量的数学书籍回家研究,有学术瓶颈或者不懂的问题及时找相关领域的教授去请教,十六年难道打造不出一位数学精英?

必须承认,单一的依赖于综合学科书面考试统一分数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评价方式,让除了体育教育(体校)之外,原本四通八达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各大学科的教育精神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不是大量阅读学科书籍进行思想启蒙,大量进行各种体裁的写作培养学科教育技能,演变成了围绕教材几篇课文进行的背书、做题训练。科学教育更惨,既不在图书室阅读学科书籍启蒙学科思想,也不是在自然界细致观察培养学科精神,更不是在实验室大量探索培养学科技能,完全演变成了呆在几十平米的教室里背书、做题的高级计算课。

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从探索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做起。

0 阅读:2

踏浪乘风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