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饭菜口味千差万别,有一个共同的主角始终占据着人们的饭桌,那就是油。
本文将探究油背后的商业历程,聚焦于油的商业发展,可放心“食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2e7075e0c7b440d76f1e1a07664d5a.jpg)
1986年,世间发生了诸多大小事件。体育记者关注汉城奥运会的召开,娱乐圈记者聚焦邓丽君前男友的婚礼,却鲜有人注意到,同年,新郎的表哥趁着鼓励外商投资规定的颁布,计划在中国兴建一座食用油精炼工厂。
当时,中国人食用的油种类繁多,猪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不一而足,许多是自家熬制,或是提着小油瓶去街边小作坊打散装油。为何没有如今的大品牌精炼油呢?
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首要任务是解决温饱问题,米、糖、盐等的发展优先级均高于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5e0f7b1c11c3ae4b527275e607732bc.png)
以糖为例,1973年大陆外汇储备为-8100万美元,食用糖却全面告急,国家无奈之下,找到亚洲最大的食用糖贸易商、马来西亚华侨郭鹤年,通过他暗中从巴西购买30万吨糖,郭鹤年还借助期货价格差为国家赚了500万美金。
前文提及的邓丽君前男友的表哥正是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若姻缘成就,邓丽君极有可能代言金龙鱼。经此一役,郭家与中粮建立起深厚的合作关系。
经过十余年的筹备,见中国改革开放市场渐趋成熟,郭家正式进军中国,组建嘉里粮油集团,中粮入股其第一家工厂——位于深圳蛇口的南海油脂,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现代油脂精炼厂,其主打产品便是大家熟知的金龙鱼。
值得一提的是,金龙鱼是一种常见于马来西亚和印尼的肉食性淡水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dc5501529526de21459c11757d4c1dc.jpg)
郭孔丰建议涉足食用油行业,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更干净、更精致食用油的追求是必然趋势。
原本从事面粉行业的他,率先洞察到大豆压榨和精炼的潜力,而马来西亚市场有限,于是将目光投向当时还在食用散装二级油的中国大陆。
起初,金龙鱼销量不佳,主要原因是价格偏高。但作为马来西亚首富的郭家实力雄厚,凭借散装油加工生意弥补小包装油的亏损,从1988年坚持到1993年,转机终于来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4bd02ca6d061222cf9b836572117c3.png)
这一年,粮油市场化,粮票成为历史,散油价格因无政府补贴而暴涨,金龙鱼价格不再显得昂贵。并且,金龙鱼借助中粮背景打入机关单位,成为节假日员工福利。
春节提一桶油回家,既彰显身份,又实惠实用,此习惯延续至今,许多地方过年仍有买油当见面礼的习俗。加之金龙鱼在央视大量投放广告,迅速成长为食用油第一品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923d3f1f9d63a1d81f04debe459b579.jpg)
品牌做大后,矛盾逐渐显现。郭鹤年后续新建几座油厂,却未再与中粮合作,中粮自然不满。粮油关乎国计民生,中粮本想培养帮手,却被“过河拆桥”,商战就此爆发。
中粮出售合资工厂股份,于2000年推出自己的品牌福临门。与此同时,郭鹤年家族内部也出现分歧,立下汗马功劳的侄子郭孔丰与其理念不合,一气之下自立门户,成立丰益国际,同样瞄准食用油市场。
郭孔丰拉来中粮和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的ADM作为靠山,还看中山东做花生油供应商的小角色鲁花,拉上中粮一起投资,鲁花年产量暴增10倍,在与金龙鱼的竞争中冲锋在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185dcff689040a000155c73563de579.png)
金龙鱼与鲁花的舆论战堪称激烈,金龙鱼投放电视广告,宣传其1:1:1调和油更健康,还在报纸上刊登专家言论,称长期食用单一油种,尤其是花生油不健康,调和油更优,此举明显针对鲁花。
鲁花则迅速反击,指责金龙鱼涉嫌虚假广告,因宣传的“1:1:1”并非实际比例。不过,鲁花也被指“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油”广告语虚假宣传。
在那个年代,虚假广告屡见不鲜。这场商战发生在2002年前后,虽硝烟弥漫,但消费者对食用油品牌的认知大幅提升,购买量也随之增加,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消费力的提升。
自1985年工资改革,城镇职工工资上涨,2000年全国GDP突破10万亿,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fa6b4c9a2103c00af711408176e720b.jpg)
在那几年,“地沟油”如阴云般笼罩,成为人们童年的阴影。
最早关于地沟油的报道是1998年南方都市报记者邓世祥卧底广州城中村的系列报道,泔水经过滤、加热、沉淀后重新分离成油,重回餐桌,其含有的黄曲霉素可导致食物中毒甚至致癌。
小时候,我们常被父母告诫不要吃校门口的小吃,因为小摊用油可能是地沟油。实际上,当年地沟油问题确实严重,虽媒体年年报道,却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其中巨大的利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eecb5d919a7b162db1938c3fe8b47b.png)
餐厨废油回收5毛一斤,经加工流入饭店价格翻6倍,小型黑作坊工人月收入可达6000-10000元,在2010年堪称高收入。
同年,中国青年报曝光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200-300万吨,意味着在外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一顿遭遇地沟油。
2010年起,所有食用油品牌都强调健康,国务院也发布文件重视地沟油问题及无害化处理。次年,警方破获特大地沟油制售案,在国家严厉管控下,地沟油基本销声匿迹,多数废油被工业化处理成生物柴油,但仍有少量被制成火锅底料和外卖料理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b434a517c3a402e2e5317499507bbe.jpg)
如今,鲁花、福临门、金龙鱼等品牌发展良好。
郭鹤年与郭孔丰叔侄在郭孔丰出走11年后重归于好,丰益收购金龙鱼母公司,合并为益海嘉里粮油有限公司,成为全球四大农产品生产商之一,我们在超市购买的食用油大概率出自他们旗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75c130a2fd2f3f00263ce9cb2eed9db.png)
随着时代发展,小时候家里用的猪油、自榨植物油,因食品安全问题和城市化进程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取而代之的是橄榄油、椰子油、有机茶籽油、牡丹籽油等,价格越来越高,种类愈发多样。我们怀念儿时的猪油拌饭、芝麻油拌面,但考虑健康和体重,或许会放下这份思念。
无论何种油,都是为了让我们吃得更健康,一桶油承载着数十年的经济变迁与人间烟火。
【文本来源@36氪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