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节期间,有两件事格外引人注目,一是DeepSeek技术的火爆,二是《哪吒 2》票房的大卖。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背后却有着惊人一致的逻辑,而这一逻辑对企业创新和产业政策有着深刻的启示。
01DeepSeek成立于2023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以其在DeepSeek技术领域的成果震惊了全球AI界。同样,《哪吒 2》的制片人、导演并非大牌,却创造了在全球影史票房排行榜进入前30,在中国票房登顶的佳绩,并且是唯一一部非好莱坞制作却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影片。这两个火爆事件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团队和公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a16842e1172426b89e2af434dfa34e5.png)
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当下,众多大模型出自大牌公司,但像DeepSeek这样能震惊全球的创新却来自新兴小公司。电影行业亦是如此,大牌导演和制作公司未必能拍出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而《哪吒 2》却凭借非知名团队实现了逆袭。OpenAI在成名之前也是一家小公司,这些例子都表明,创新并非大公司的专利。
过去,我们往往将大量资源集中投入到大企业,认为它们更有能力做出成果。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许多获得大量资源的大企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突破。反而是那些不被看好、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和小公司,凭借创新的力量一鸣惊人。这充分说明,在创新的道路上,名气和资源并非决定性因素。
02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走到今天,全球产业围绕人工智能出现的诸多爆发点,都遵循着这样的逻辑。在产业前沿,过去依赖大公司、集中资源投入的模式已经难以奏效。当产业踏入无人之境,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传统的产业发展与创新模式遭受挑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a63aaa79c001871573c635498d08e2.jpg)
对于企业创新而言,这意味着企业不应过分依赖自身的规模和已有的资源,而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文化的营造。小公司虽然在资源上相对匮乏,但它们往往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活力,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公司则需要借鉴小公司的创新精神,打破内部的层级和官僚体制,鼓励员工勇于尝试和创新。
从产业政策层面来看,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我们不能再单纯地以企业规模和知名度来分配资源,而应该更加注重创新生态的营造。就像南京与杭州的对比,南京媒体发问为何杭州能出现众多创新企业,而南京却没有,答案就在于创新环境的差异。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像肥沃的土壤,能够让创新的种子自然生长。
产业政策不应是简单地 “选秀”,将资源集中给予某些被认为有能力创新的企业,而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降低企业创新的门槛和成本,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创新项目;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创新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配套服务;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创业者的热情和创造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53e980414b8a838aac519ecbc8c07ab.png)
此外,产业政策还应注重培育创新人才。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只有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强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DeepSeek与《哪吒 2》的成功绝非偶然,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的无限可能。它们告诉我们,创造奇迹的不一定是大企业,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公司和小团队,同样有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它们是创新力量的生动注脚。未来的产业竞争,将是创新能力的较量。我们必须摒弃对大企业的盲目依赖,积极营造创新生态,优化产业政策。让每一个怀揣创新梦想的小公司、小团队都能获得滋养,茁壮成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产业浪潮中破浪前行,不断书写中国产业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c4c656497e2cb9f17a8456979f1203.jpg)
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必须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生态的建设,调整产业政策,将资源合理分配,让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团队得到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中国产业的突破与创新。这不仅是对当下企业创新和产业政策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指引。
文本来源@马光远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