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一直有个梦想,“希望特斯拉的储能板块可以发展到与汽车业务不分伯仲,甚至超越汽车业务。” 他曾预测,到2030年,特斯拉储能业务的规模将达到汽车业务的规模。
刚刚马斯克距离实现梦想又近了一步。
来自2月11日官方消息,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据了解,该工厂年产能40GWh,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9个月时间,这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
若是加上美国加州工厂,特斯拉储能合计年产能达到近80GWh。而据InfoLink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规模为175.4GWh,预计2025年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221.9GWh。
特斯拉持续称霸全球储能江湖的野心已是不言而喻。据特斯拉官微及财报披露,特斯拉的商业储能产品装机遍布超过65个国家,在超过1500个站点实现了,数十亿小时的安全运行;24年特斯拉新增储能装机规模大31.4GWh,同比增长113%,其还在凶猛成长。

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在2016-2024年期间特斯拉储能业务收入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未出现下降),年收入从12.58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至725.02亿元,9年间年收入增长了56.63倍;储能收入占整体营业收入比例也从2.59%增长至10.32%;9年间储能业务收入合计达2031.71亿元。

按照计划,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在2025年一季度开始量产,特斯拉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预计,2025年特斯拉储能装机量同比至少增长50%(2025年超过60GWh)。
这意味着25年特斯拉储能业务收入大概率突破大关,彭博也预测,2025年特斯拉光储业务收入有望达到14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27.57亿元),复合年化增长率为60%;届时毛利有望达到27亿美元,占公司毛利比重有望提升至11%。而这正是特斯拉正式进入储能领域的第10个年头。
当然,伴随着全球储能产业进入洗牌与博弈深水区,特斯拉也并非没有压力。在2020年,特斯拉在全球储能市场份额一度占比超过30%。但2022年特斯拉市占率缩水到14%,与Fluence并列第二,首次被阳光电源(16%)超越。
尽管根据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发布的《全球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2024》显示,2023年,特斯拉以1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但较高峰期市场占有率也近乎腰斩。此外据标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排名中,阳光电源反超特斯拉重回第一。
特斯拉在此时选择在中国建厂布局储能业务,无疑是看中了可为特斯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中国市场,以及冠绝全球的供应链系统。但事实上,国内快速膨胀的储能市场已吸引了巨量参与者,也带来了激烈的价格战,企业利润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
CNESA数据库显示,从中标价格来看,2024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下降,2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全年中标均价628.07元/kWh,相比年初下降了43%。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目前,约63家动储(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的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整体来看,2024年这63家动储上市公司预计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68.65亿元-380.9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9.41%-42.44%,全年,多达39家动储企业出现亏损,占比达62%;若是剔除宁德时代,整个动储上市企业群体将亏损149-221亿元。(详见“约62%企业亏损!产业寒潮持续冲击动储江湖”一文)
SMM储能数据还显示,截止2025年1月3日方形磷酸铁锂(储能型280Ah)均价为0.33元/Wh,最低价为0.27元/Wh;方形磷酸铁锂(储能型314Ah)均价为0.305元/Wh,最低价为0.27元/Wh。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储能系统的价格并不占优势。今年年初,特斯拉官网显示一套2小时Megapack价格为102.86万美元(不含税与安装成本),批量销售单价为93.98万美元,单价低至342.87美元/kWh(2.23元/Wh),313.27美元/kWh(2.04元/Wh),交付期排到了今年第四季度。
而此次特斯拉快速推进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或许就是破局的重要手段。根据高工储能分析及预测,中国占据全球68%的储能电池产能,本土化生产可使Megapack成本降低30%以上;另外据界面新闻采访行业内高级研究员了解到的信息,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后,Megapack的生产成本预计能下降 20%-30%。
结合全球储能最近发展趋势与变化,我们分析认为,在未来深层次竞争中,价格战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未来全球储能市场,尤其是大储市场份额大概率持续向具备技术、经验及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核心原因有三:
其一,海外电力市场化程度普遍较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和法规要求,对系统集成商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具有海外成熟项目业绩积累的集成商更易获取客户信任。同时,由于海外大型新能源开发商储备项目规模较大,进入客户供应体系并成功交付项目后有望持续获取新签订单,以国内阳光电源、阿特斯、比亚迪近几年新签订单为例,其中不乏与同一个开发商签约多个项目的案例。

其二,储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如今动辄几百兆瓦时至吉瓦时级别的项目前期垫资需几亿至几十亿元,而且储能电站运行寿命普遍在10年以上,重资产及长期运营属性决定头部企业强者恒强。
在市场化条件下,储能电站作为资本开支较大的长期运营类资产,其经济效益由项目稳定运行的时间决定。因此海外项目对设备故障后的及时维护能力及一旦发生事故的赔付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对于开发商而言,在选择系统供应商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具备本地化服务支持能力以及市值较高,资金及项目可融资能力较强的头部企业。
而且储能系统集成并非简单的组装,其在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储能系统集成商负责将电池单元、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其他配件等组合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他们不仅需要确保所有部件的兼容性和协同工作能力,还要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电池储能系统往往包含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产品,为了保障系统工作时的一致性,需要集成商在设计、安装、调试等多个环节进行把关。
与普遍认知不同,从故障分析结果来看,集成、组装及施工阶段的难度大于制造。根据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发布的《来自EPRI电池储能系统故障事件数据库的见解:故障根本原因分析》报告,与以往普遍认为电池是造成系统故障的观点不同,报告根据对过往26个储能项目的故障分析,认为BOS和控制系统是故障最常见的原因,电池单元本身的故障相对较少;同时故障更多出现在集成、组装和施工环节,其次是运营环节,而制造问题导致的故障数量最少,体现出集成商交流侧集成能力和现场调试经验等 “软实力” 的重要性。

其三,构网型储能对PCS及并网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门槛,头部企业优势稳固构网型储能对维持电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设备逐步取代传统同步发电机在电力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并网型逆变器一般采用最大功率跟踪输出原理,主要目的是将新能源注入电网,但面对系统电压、频率变化时响应不够迅速,且无法在没有电网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惯性支持,导致电力系统惯性减少、稳定性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业界提出构网型逆变器的概念,本质上是通过特有的控制策略实现电力电子 设备独立产生并维持电网电压和频率,可以在电网故障或孤岛模式下帮助电网维持稳定,具有构网型逆变器功能的电池储能系统被称为构网型储能系统。
目前中国、澳大利亚、欧洲、美国构网型储能占比达到1.5%、23%、8.6%和2.6%。根据GGII预计,构网型储能未来5年在全球有望达到20%的渗透率。

从定义可以看出,构网型储能技术的核心在于更为复杂的电力电子控制技术,需要相关企业在控制策略、拓扑设计及硬件电路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全球范围来看,构网型技术仍属于前沿技术领域,目前只有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且了建立相对全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他地区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目前构网型储能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主要为在欧美及中国头部电力电子企业,国内比较成熟项目案例大多来自南瑞、阳光、华为等,海外具备构网技术的企业主要有德国SMA、 特斯拉等。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对构网型储能技术要求的提高,国金证券认为对电网及并网技术的深刻理解将成为电力电子企业出身的系统集成商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

从结果来看,2022-2023年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欧美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呈现出提升的趋势。欧洲地区前三大储能系统集成商日本电产、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54%增加到2023年的68%;北美地区前三大系统集成商特斯拉、阳光电源和Fluence的份额从2022年的60%增加到72%。尤其是特斯拉,随着其新产能的持续释放,在欧美市场的市占率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预计行业将进一步向具备 “全球布局与品牌影响力、 垂直一体化制造能力和雄厚资本实力” 龙头企业集中。
最后回到企业竞争层面,特斯拉超级储能工厂的投产,对于国内储能玩家而言,并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全产业链深度进化的机遇。据《上海证券报》披露,特斯拉在中国的一级供应商数量已突破400家大关,其中更有逾60家成功跻身特斯拉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其中2021年,特斯拉将储能系统的电芯供应商就从LG系能源转换到了宁德时代,后者逐渐成为特斯拉储能业务最大的供应商。24年底,据晚点LatePost报道,特斯拉已与亿纬锂能达成储能电池供货协议,亿纬锂能的马来西亚工厂计划在2026年开始向特斯拉美国供应储能电池。
可以预见,未来,伴随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达产,将会带动国内上下游产业链走向创新与规模化的深度协同发展。所以,短期看,彼此或许是竞争关系,但长期来看,完全开放的竞争,利于储能产业在技术、供应链生态等方面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