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和平年代罕见参加过实战的将军,基层视察时,一句话改变了个士官的命运

百年人物志 2025-02-18 11:02:08

“年轻的战士渴望建立功勋”,这句话无比真实地写出了每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声。在众多解放军将领中,有这样一位从普通卫生员成长为上将的将领,这样的经历在和平年代更显难能可贵。他就是刘冬冬将军。

刘冬冬出生于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1945年,他成长于那个崇尚英雄和劳模的年代,受此影响,一颗爱国的种子从小便种在了他的心里。

1961年,16岁的刘冬冬参军入伍,成为了军中的一名卫生员。虽然是后勤部的一个普通士兵,但他却十分认真,每次训练都很刻苦。两年后,刘冬冬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两国边境处也多次发生摩擦事件。不久后,刘冬冬所在的47军奉命开往边境。在边境防御工作中,刘冬冬和广大官兵一起经历了十分严峻的考验。

当时,新疆还很贫瘠,存在很多尚未开发的地区,交通十分不便,这就导致后勤供给跟不上。于是,忍饥挨饿成了家常便饭。除了物资匮乏外,军中武器装备也不够先进,巡边战士一趟路走下来,两只脚都要被磨出血泡了。此外,他们途中还经常面临对方打冷枪的威胁。

一次,一个边防排便突然遭到苏军开火,因事发突然,没有做好迎战准备,加之苏军武器装备先进,边防战士很快便落入下风,瞬间被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

噩耗传出后,刘冬冬和战士们立即赶往现场,一来到事发地,他们便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现场满地都是鲜血,不少战士们更是被炸得血肉横飞。众人见状,强忍着悲痛和愤怒,将牺牲的战士们全部带了回来。

这段经历锤炼了刘冬冬的战斗意志,也让他对真正的战争有了切实的了解。

1976年,刘冬冬出任四十七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不仅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还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政工干部。他已经成为了组织重点关注和培养的对象。

开展宣传工作的刘冬冬可不是什么花架子。据军中老同志回忆,每次开大会,只要刘冬冬往主席台上一站,他一开口,台下的战士们都听得十分认真。他的每一次讲话总能引起每一位战士共鸣。

不过,1984年老山收复战中,刘冬冬被任命为47军139师政委赴前线参战。在这次战役中,刘冬冬表现出色,赢得了全军将士的高度认可。

战前,为检查部队装备和战士情况,他亲自来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又跟前线的指挥将领多次探讨战略战术,制定更合适的作战计划。

此后,在刘冬冬的指挥下,139师全体战士先后完成多项作战任务,为战役的整体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不久后的两山轮战中,刘冬冬更是展现出了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更加成熟的领导才能和风范。他的工作能力获得了上级高度认可。

1993年,刘冬冬奉命担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离开了已经待了32年的47军。他带着更大的期待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2002年刘冬冬调任济南军区政委。期间,他在视察基层部队时,意外发现军中一名军事素质出色、多次打破全军纪录的班长迟迟没有获得提干的机会。他当即对随行的一名干部说道:“你去反映一下,难道都提不了个干吗?”

不久后,这位班长便收到了一所军校的通知书,他也迎来了自己全新的军旅生涯。

0 阅读:85
百年人物志

百年人物志

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