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即位之争议与局势】
北宋太宗赵光义刚登基的时候,外边有三个政权存在着。
其一在浙江的是吴越,其二在太原的是北汉,其三在燕云地区的是契丹(辽朝)。
关于宋太宗皇位继承的问题,争议颇多,“斧声烛影”可谓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谜题。太祖赵匡胤去世的那个晚上,那场大雪中他和太宗到底说了啥,没人能确切说清楚,只晓得太祖是有儿子的。可太祖离世后,好几位大臣和宦官跑到赵光义的住处,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虽说太宗即位时没造成剧烈动荡,也没出现人员伤亡,可这种不合常规的继承办法,还是会让他心里不踏实。从历史上看,不少通过非正统方式得到皇位的帝王,差不多都有这样的心理。
【太宗的统一进程与兵败高粱河】
吴越和南唐彼此挨着,两国在地理上的关系很密切,互相都离不开对方。
然而,吴越的末代君主钱俶的做法,跟南唐后主李煜完全不一样。李煜拼命对抗北宋,可钱俶清楚地知道,战争肯定会让百姓遭殃、众多将士丧命,他不想看到这种悲惨的情况,所以果断地决定带领全国向北宋投降,让吴越的土地顺利地成为大宋的一部分。在宋太宗还没把局面完全搞清楚的时候,南方就已经完成统一了。
南方实现统一后,就只剩下北汉与契丹了。
北汉实质上就是契丹拿来牵制北宋的一个傀儡政权,靠着太原那牢固的城防,长时间跟北宋死磕,这把宋太宗给气坏了,连做梦都想着咋把太原拿下。后来,北宋的军队总算把北汉给攻下来了,宋太宗那叫一个高兴,自信心一下子爆棚,接着就产生了小瞧契丹的想法,冒冒失失地就决定出兵去攻打契丹。
这种盲目自负的举动违背了军事的常规道理,结果让北宋军队在战场上吃了大亏。高粱河一役,宋军惨遭失败,宋太宗惊慌失措之下,坐着驴车狼狈而逃,他的这副窘样还被当作谈资笑话流传开来。
在这场战役里,太宗竟然中了两箭,受到了很重的伤,这一连串的失利和耻辱,让他陷入到极度的难受和沮丧当中,他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满怀壮志,变成了对过去辉煌的惦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悲叹。最后,宋太宗带着抑郁和不甘心去世了,留下了许多没有完成的事情以及繁杂的政治遗留问题。
【真宗即位后的宋辽局势与澶渊之盟】
宋太宗的儿子赵恒登上皇位,是北宋的第三位帝王。
那时,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给割让出去了,这使得北宋在北方的边境受到契丹铁骑的重大威胁。所以,赵恒当上皇帝后,依旧和辽朝进行军事上的对抗。
赵恒生活在较为和平安稳的年代,和那些历经残酷战火锤炼的祖辈不一样,他比较偏向借助和平外交的方式去处理和辽朝的矛盾纠纷,期望能拥有安宁的日子,防止战争引发的毁坏和混乱。
在真宗当政时,北宋和辽朝签订了澶渊之盟。按照这个盟约,两国不再打仗,放下兵器讲和,形成了较为和平友善的关系。辽朝把北宋当作兄长来尊敬,北宋将辽朝视为兄弟之国,边境地区的军事对抗形势得到了缓解,两边的百姓也能够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贸易活动。
在和约当中,北宋每年都要给辽朝一些财物,以此来让两国保持和平状态。
自那以后,宋辽两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当中,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军事争斗,彼此间有着频繁的外交沟通和贸易活动,边境地带展现出较为稳定且繁荣的状况,北宋的政治局势也由此大致确定了下来。
【真宗的东封西祀与争议】
宋真宗对澶渊之盟的订立极为满意,觉得这是自己的一项重大功绩。基于此,他开展了一连串规模宏大的活动,以此来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其中有东封泰山与西祀孔子这两件事。东封泰山属于一种庄重肃穆的祭祀活动,其目的是向上天、神灵还有众人表明赵宋政权的正统地位以及显著功绩;西祀孔子是依照历代王朝推崇儒学的惯例,到山东祭奠孔子。
真宗去泰山进行东封的这个举动,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在他之前,能举办泰山封禅仪式的皇帝没几个,像秦始皇统一了华夏大地,汉武帝抵御匈奴进犯,汉光武帝重振汉室江山,唐高宗时唐朝疆域扩至鼎盛,唐玄宗开启开元盛世。这些皇帝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立下了非凡的功绩,是帝王里的佼佼者。
相较而言,部分大臣觉得宋真宗在签订澶渊之盟时的表现不怎么体面,他的泰山封禅行为也被看作不符合传统封禅的要求,甚至让人觉得降低了这一极具重要象征意义的祭祀活动的水准。自那以后,就没有皇帝再举行泰山封禅仪式了,宋真宗的这番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上有关泰山封禅的传统看法与评价。
关于太宗和真宗的总体评判太宗即宋太宗赵光义,他继承兄长赵匡胤的皇位后,继续推进统一大业,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然而,在两次对辽作战中,宋军均遭失利,这也使得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真宗即宋真宗赵恒,他在位期间,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以一定的代价换取了边境的相对和平,但也给宋朝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此外,真宗后期沉迷于封禅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朝政逐渐腐败。总体来说,太宗和真宗在宋朝的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太宗为宋朝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也给宋朝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真宗通过澶渊之盟换取了边境的和平,但他后期的一些行为也使得宋朝的朝政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对太宗、真宗的综合评价:太宗赵光义接兄长之位,致力统一,灭北汉,终结五代十国分裂态势。可两次攻辽,宋军皆败,致宋朝于对外战事中处被动之境。真宗赵恒在位时,和辽国订澶渊之盟,以一定代价得边境相对安宁,却也让宋朝背负一定财政压力。且真宗后期沉溺封禅之类活动,大量耗费人力物力,致朝政渐趋腐败。总之,太宗、真宗于宋朝历史上具重要地位。太宗对宋朝统一有一定功劳,然对外战事失利给宋朝有影响;真宗以澶渊之盟获边境和平,但其后期所为使宋朝朝政现问题。
事实上,宋太宗和宋真宗这两位君主并非是昏聩无能、毫无道义的。
太宗心地善良,在东京开封碰到下大雪的时候,让官府拿出米面粮油之类的东西,发给城里的年老体弱、无依无靠的人,好让他们的生活有个基本保障;真宗虽说在一些决策方面存有争议,不过他在平常处理政务时能够广泛听取意见,工作上也挺勤奋用心,常常为了处理政务而熬夜,体现出了一定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就算是帝王,也会有缺点和做出错误决策的时候。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太宗和真宗可能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太着急去达成个人目标和实现政治理想了。
太宗迫切期望凭借对外征战以及政治成果,来证实自己皇位的正当性,以此排解内心的不安情绪;真宗急切想要摆脱战争带来的烦扰,谋求个人生活的闲适以及统治的稳固,然而在处置一些重要事务时,欠缺足够的慎重与长远眼光。这种急切想要达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历史评判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