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内容
导论:论述了中国播音学研究的意义、对象和方法,梳理了播音发展的历史脉络,阐释了播音的性质和创作特征,还介绍了播音创作的分类、创作方法和原则,以及播音员应具备的素质、修养和播音风格等。
发音与发声:涵盖发音总论、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基础语音知识,同时详细讲解了口腔控制与吐字归音、呼吸原理与气息控制、制声原理与喉部控制、播音的共鸣控制、声音弹性等播音发声的专业技巧,还涉及嗓音保护与嗓音疾病的相关内容。
创作与表达:主要探讨播音创作的正确道路,帮助读者认识和把握播音语言的特点,阐述准备稿件、播音创作中的感受、情感的引发与聚积、内在语的开掘与分类等创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广播播音与主持:聚焦于广播播音与主持的特点、要求、技巧和各类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的实践方法等 。
电视播音与主持:针对电视播音与主持的独特性,如镜头前的形象塑造、肢体语言运用、不同类型电视节目主持的要点等进行深入讲解。
二、学科意义
宣告学科诞生:《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播音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而修订版则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这一学科体系,为播音主持艺术的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理论体系:它系统地构建了中国播音学的理论框架,将播音主持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播音主持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艺,而是具有深厚理论支撑的专业学科。
指导实践活动:为播音主持从业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专业指导,无论是在语音发声、语言表达、情感运用,还是在不同类型节目主持等方面,都能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播音主持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播音主持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适应各种播音主持场景和任务的要求。
首先来看看这本书的结构: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中国播音学研究的意义、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播音发展概说
第三章:播音的性质和创作特征
第四章:播音创作的分类、创作方法和原则
第五章:播音员的素质、修养和播音风格
第二编 发音与发声
第六章:发音总论
第七章:字音准确的基础 —— 声母
第八章:字音响亮的关键 —— 韵母
第九章:字音抑扬的核心 —— 声调
第十章:语言流动的表征 —— 音变
第十一章:口腔控制与吐字归音
第十二章:呼吸原理与气息控制
第十三章:制声原理与喉部控制
第十四章:播音的共鸣控制
第十五章:声音弹性
第十六章:嗓音保护与嗓音疾病
第三编 创作与表达
第十七章:正确创作道路
第十八章:播音语言特点的认识与把握
第十九章:准备稿件
第二十章:播音创作中的感受
第二十一章:情感的引发与聚积
第二十二章:内在语的开掘与分类
第四编 广播播音与主持
第三十三章 新闻播音
第三十四章 评论播音
第三十五章 通讯播音
第三十六章 文艺播音
第三十七章 节目主持艺术
第三十八章 谈话节目主持
第五编 电视播音与主持
第三十九章 电视新闻传播分析
第四十章 电视播音员的屏幕形象
第四十一章 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
第四十二章 电视社教类节目主持
第四十三章 电视文艺节目主持
第四十四章 电视纪录片解说
第四十五章 体育播音与解说
第四十六章 电视广告播音
第一章 中国播音学研究的意义、对象和方法1.第一节研究和建立中国播音学的意义一、播音概念界定
1.广义播音:指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一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涵盖各种声音、音响、音乐、语言、文字、图像等传播)。
2.狭义播音(研究对象):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是广播电视传播关键一环及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和建立中国播音学的意义概述
是播音这门新兴学科发展的必需以及播音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对播音历史与现实经验总结、学科发展规律揭示运用、播音创作实践指导、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和建立的基础条件
1.实践经验积累:从 1940 年 12 月 30 日人民广播第一次播音起,积累了丰富播音创作实践经验,涌现众多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及优秀播音作品。
2.理论探索开展:播音诞生后就有经验总结,随着实践发展、理论研究深入,学科独立性逐渐显现并获国家和社会承认,出现了播音学者、专家、教授,播音新秀不断成长,学术著作也相继问世。
四、学科特性决定研究必要性
1.学科特性:播音属边缘学科,涉及新闻学、广播电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自身独立性,受其他学科制约但不能被替代,有自身矛盾运动规律和质的规定性。
2.理论研究必要:需认识各相关学科规律及其对播音的作用,立体透视播音学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要深入探讨播音自身规律以便有效利用和把握。
五、指导播音创作实践的需要
1.播音创作特点:播音创作是复杂系统工程,要遵循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心理学和美学等多方面规律。
2.理论指导需求:没有理论指导实践会盲目,尤其广播电视改革深入,播音创作实践更丰富多样,急需中国播音学作出理论指导,以把握创作规律、坚持正确创作道路。
六、结论
建立中国播音学是历史和现实播音实践要求、播音自身矛盾运动发展必然,也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需。
2.第二节 中国播音学研究的对象一、中国播音学研究对象概述
中国播音学主要研究中国的播音,重点是人民广播的播音,以播音创作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播音创作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播音创作研究对象的特点
1.动态系统:
含义:播音创作对象是创作活动,是包含人和物参与且处于运动、发展、变化的系统,并非静止事物,研究相关人和物需置于播音创作活动坐标中考察其运行轨迹、规律与相互关系。
2.开放系统:
含义:以播音创作活动为对象意味着,若相关活动与播音创作产生关联,即便主体不是正在播音的播音员(如吃饭、做买卖等行为因与播音创作有联系,像吃饭动作与咬字、做买卖与职业道德相关),或者非播音员参与到播音创作活动中(如播音爱好者、中学生参与播音创作),都属于研究范畴。
研究要点:既要研究播音创作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也要研究其与外部的联系以及外部各系统对它的作用。
3.弹性系统:
含义:具有能张能缩、可大可小的特点,从微观和宏观角度都有丰富的涵盖范围。
共时角度体现:能从微观研究个体、单次播音创作,也能从宏观研究电台、群体的播音创作;可涉及不同类型媒体(广播、电视)、不同节目类型(新闻、文艺)、不同创作者(播音员、主持人)等多方面的播音创作研究。
历时角度体现:可以研究不同阶段、时期、时代的播音创作,还能展望未来播音发展趋势。
4.全息的系统:
含义:涵盖创作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还包括各要素承接的外部各种信息,涉及创作活动自身以及前创作过程的准备活动和创作成果,对创作主体、对象、依据等多方面内容都要进行研究。
三、播音创作基本矛盾及相关规律
1.基本矛盾:创作者(播音员、主持人等)、创作素材(稿件、音响、画面等)、受众(听众、观众)构成基本要素,“播” 和 “受” 构成基本矛盾运动,在不同创作时空有不同体现形式,但它是最基本的矛盾关系。
2.内部规律:创作主体的创作方法、内容、形式、特点、风格、原则等构成播音的内部规律,体现创作活动系统内容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外部规律:创作活动与生活、政治以及其他艺术的关系,即创作活动系统与外部的联系以及外部各系统的作用,构成播音的外部规律,中国播音学要对这些内外部规律进行研究。
四、播音创作特点与播音学科特性的关联
1.学科独立性:播音创作基本矛盾运动的特征决定了播音创作自身有规律性,进而决定了播音学科的独立性。
2.学科边缘性:创作系统的开放性、综合性,使其涉及众多学科,决定了播音学科的边缘性,这使得播音创作与其他语言艺术活动有相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都需要分析研究,如与话剧、电影、朗读、朗诵对比体现出播音强调新闻真实性、广播电视时效性以及语言表达艺术特征等,说明了播音创作活动的特殊性及确定播音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3.第三节 中国播音学研究的方法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及确定思路
1.重要性:因播音创作活动的复杂性与播音学科的边缘性,中国播音学研究是复杂系统工程,掌握正确研究方法尤为重要。
2.确定思路:需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确定有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二是确定针对学科特点的具体研究方法。
二、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播音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具体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具体的研究方法
1.系统的方法:
理论依据:播音创作是复杂系统工程,正如恩格斯对自然界系统的阐述,研究时需考虑各要素特点及相互作用、联系、影响。
示例:研究播音员语言表达方式要考虑听众或观众收听收看习惯和规律;研究电视解说词表达要考虑画面内容和运动方式等。
2.全息的方法:
缘由:鉴于播音创作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需对其进行立体透视,综合分析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及作用才能有效开展研究。
示例:研究播音情感表达时,要把播音创作视为开放系统,考虑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源泉,播音情感表达规律源于生活情感表达规律),还需体现 “大我” 情感、政治水平、政策分寸感以及语言表达情感的线性、时间和过程性规律等,要综合、全面、发展、运动地考量内外部联系。
3.比较的方法:
必要性:因播音学科边缘性及创作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很多规律和特征需通过比较才能认清、发现,比较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指同一时期不同播音员、不同播音创作、不同播音作品间的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指不同时期同一个播音员、同一类播音创作活动、同一类播音作品的比较研究。
4.借鉴的方法:
原因:基于播音学科边缘性及较年轻的特点,需借鉴相近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示例:借鉴歌唱用气、戏曲咬字、朗读等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国外播音主持方面可取之处,但要取我所需、为我所用,避免照搬照抄。
5.实验的方法:
依据:播音实践性强,研究需通过大量分析录音、录像作品,借助仪器测试完成声音鉴定,以此为定性、定量分析打基础,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学科科学性。
四、方法运用的要点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上述五条只是基本要求,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