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现在被称为“艺术”,但大多数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般还是理解为“书写的技能”;社会普遍看重的,也是通过书法学习来正确,熟练掌握“书写”这个工具,把字写得规范、清楚、优美、端正。因此,教育系统的书法测评首先应该明确目标:要考评的不是“艺术的鉴赏和表现”,而是实实在在的“技能的掌握程度”,说到“书法专业”,社会公众也许都会表示“不懂”,但看一个人写字是否“过关”或“不错”“真棒”,大家眼中却分明存在着相当一致的尺度或标准。
然而,现在中小学的书法教学都把重点放在“艺术”上,在高校,相关的本科专业以及硕士,博士课程也都与“书写应用”完全无缘。这样的现状,只能适应极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兴趣,却根本不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希望“一般写好字”的要求。严重的扭曲造成了根本的矛盾,自然也给书法的考核造成相当的困惑,带来极大的障碍。
现在推出的书法考核标准多是含混的产物:既要“艺术”又要“工具”。所以推行时就难免破绽百出、无所适从。即使是试点推行,基本的目标和理论也做不到对象确切、要求清楚和层面分明。
即使把以上矛盾放在一边,单说现在这个标准的技术性和“可执行程度”,也有三大问题无法回避:第一,考核针对的应该是“能力”。但写好字一般需要哪几方面的能力,现在的研究不够,教学和考核的主持者可能既未重视也说不清-别的科目都有相当明确的目标,而我们这里却连提都没提,真叫人不可思议。第二,考核必须有一定的基本习题和量化标准,但现在这方面恰恰暂付阙如。标准只提供了一些书写的“样例”来作参考。所谓“像与不像”,“像”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达到怎样的级别,执行起来既难把握,公信度和说服力更是问题。第三,书写是一种技能,需要考查的是正确把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
但现在的标准把区分等级的权重相当多地放在书法的理论和历史上,这是典型的指鹿为马、郢书燕说。这个“原则的不公平”会使考生和老师都不服气:不懂书法史论,未必字写不好;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写字一塌糊涂的也有的是。那么你究竟是在考什么?是考写字还是考背书?
还有,不少标准还把书法的“章法”程式作为一条重要的衡量尺度,这恰恰是现代书写根本不需要掌握的。另外,诸如“一般正确”“基本正确”和“完全正确”之类的表述,在教学大纲里也许还可以出现,但放在考核标准中,谁也无法确定它究竟是指什么。
据此,谨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把“艺术书法”的考核交给艺术院校或社团来做,如同音乐、绘画考核那样。第二,普通学校和学生(也包括社会考生),只参与教育系统的“书写水平”等级考试,并加以明确和强调:要考的是“书写的正确和熟练”,不必涉及什么“艺术创意”。第三,立即组织专家和教师进行真正的书写教育教学研究,作为一个课题,要求对“书写”的目标、系统、理念以及教材、教法拿出有针对、有实效的方案。据了解,社会和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一两年之内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是有可能甚至有把握的。假如下决心做这件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该着手:
其一,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社会、学校的调查,包括:什么样的字比较适宜(楷书、行楷、行书等等),原来的书法教学主要有哪些问题,什么样的方法比较见效等等。
其二,研究适合当代青少年的最简明的“手写字”。市面上的钢笔字帖,虽然多是线画简明的,但基本还是“艺术折过于讲究,好看不好用,而一般的书写必须忽略这些“花絮”。的”而不是“工具的”-笔姿、顿挫、波折过于讲究,好看不好用,而一般的书写必须忽略这些“花絮”。
其三,总结关于手写汉字造型的规律,这既是书法教学的理论核心,也是所有教育体系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其成果形式除了文字表述和论证,还必须是可演示的数字图像或视频-在当下对于书法的理解存在严重混淆和误解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果、有说服力。
其四,设立一些相关研究试验基地,比如学校和相关报刊等等。
其五,边推广边改进,同时培训懂得书写教育规律”的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