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曾国藩论书法笔法

四海易文字 2024-11-26 04:17:18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对笔法的锤炼、参悟是历代书家毕生的任务。曾国藩颇自信地说:『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家书》中谈笔法的文字较多,曾氏将自己的用笔心得作了细致的讲授。

用笔须先执笔,曾氏的体会是『握管宜高』,越高越好,『能握至管顶者为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习,若握近毫根,则虽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关于执笔,古来说法很多,主要是为了运腕方便。高握管也是为了活腕,增强腕的控制力,扩大其控制范围,使笔锋能充分地挥运开。

关于用笔,《家书》中讲得很细。

『笔尖之着纸仅少许耳。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笔用。』

『笔尖四面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

四面有锋、是说运笔时笔锋保持中正,使得间不同方向的行笔总能使用中锋。做到这一点,在书写时要善于把笔提起来、收束笔锋。

『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这一段讲得更具体,『蹲锋』是中锋行笔的形象说法,在书写中笔锋完全的中正状态是少见的,由偏趋于正、归于正才是中锋用笔的关键。曾氏所说的一提笔的由偏入正,类似于同时代书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说的『擒纵』。周星莲说:『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多次强调『提得笔起』,说是『千古不传语』,可与《家书》中的说法相互参看。

下面一段,讲得更精彩。

看似简单的笔画中隐藏峥嵘气象,如曾氏所说『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这涉及了笔势的问题。

笔势是用笔的神采,是用笔的最高追求。在熟练驾驭毛笔的基础上,书写者把情感思悟投入于笔锋的挥运,倾注在点画之间。古人论书,常以模糊的文学语言,或取自然物象,或仿人物风流,极写笔势,如索靖的《草书势》、卫夫人的《笔阵图》等等。谈笔势有两个角度,一是点画之势,即书写效果;一是挥运之势,即用笔的方法和精神状态。《曾国藩日记》中有两段文字论及用笔的挥运之势,在此顺便介绍。

『思余之书势应以「斗刷跌缩」四字为方。』『习字一纸,似有所会。因就前所作诗二句增二句「侧势远从天上落,横波杂向弩端涵,刷如丹漆轻轻抹,换似龙蛇节节衔。自此专从「侧横刷换」四字致力,不复以他妙杂萦吾虑矣。』曾国藩不断总结,不断思考笔法要领,以求得『一笔走千里』的笔势。

『斗刷跌缩』四字没有详细的解释。在笔锋挥运中,『斗』和『跌』应是果断的落笔起笔;『刷』是中锋行笔,万毫齐力之意;『缩』是收束笔锋的动作。『刷』和『缩』,米芾《海岳名言》里曾谈到,可参考。『斗刷跌缩』,突出了起收提接中的节奏感,动态鲜明,不仅是技巧的概括,也是性情的体现。

『侧横刷换』里的『换』是曾氏自得之见,讲解最详。『侧』、『横』更像是由点和竖的起笔说起,『永字八法』称竖为『弩』,称点为『侧』,《笔阵图》中说点应有高峰坠石之势。『侧横刷换」说的仍是笔势,『刷换」是纸上挥运之势,『侧横』是毛笔在空中的挥运之势。

另外,对于笔法之外的另一个习字问题结构,《家书》也多次提到、要求专心地下一番苦功,方法用油纸摹帖、以求『与古人逼肖』。

2 阅读:70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