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97)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2-11 14:37:05

原文: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精 讲 \

先生游南镇,南镇是会稽山。会稽山岩石缝里长出个小树柏,树柏上有花,所以叫花树,岩石无土,只有那缝缝里有点土,那土里有个根,根里头长出一个茎,茎上结个花,不多,不茂密,但是特别好看。

这个学友问了:天下无心外之物,就像这个花树,它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这是认识论的角度,它是它,我是我。这里头问的问题就是,你老人家常说心外无物,岩石缝里的那个花树,它是它,我是我,怎么能说心外无物呢?

王阳明说,你不来看此花时,这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就是说的确没有关系,它是它,你是你,同归于寂不是同归于无,就是你俩之间没搭上而已,你和这花之间没有搭上。你若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是花的意义对你呈现了。

你来看对你也明白起来,昨天那个放牛的来看,也明白起来。你来看花时,就是意之所着便是物,你的意跟花沟通了,就打破了原先的寂然的状态,双方生命都交汇在一块了,意接通了,你看这花时,这花的颜色明白起来,这花不在你心外。

这是说什么呢?就是这个意义的建立,不是认识论的存在或不存在,你不认识它,它也存在。心外无物也不是说认识论上的心外无物,而是意之所着便是物,心物一体构成一种意境、意象,你看这个花,就成了一种意象。

作为好的,作为歹的。批判主观唯心主义也总拿这段说事,讲美学的意境啊,意象的生成啊,也拿这个例子说事,它就成一个文化符号了。岩中花树,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它揭示了意义生成的一些原理。

西方人的美学是认识论的,东方的美学是意义生成的。意义生成的途径、原理,就是王阳明揭示的这个现象,虽然很简单,是个日常生活细节,却成了美学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卢梭最伟大的书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那里边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和他的感想,然而却对西方的政治思想起到了巨大的划时代的作用。

3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