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毛主席作出1950年解放新疆的决定。当时尚有四川、贵州、云南、西康、西藏、广东、广西等省尚未解放,加上新疆交通不便,主席暂时未把进军新疆作为紧要之事。
可是主席的计划让斯大林认为中共对新疆不够重视,进军计划过于保守。他致函毛主席,建议对新疆予以认真关注,“新疆有丰富的石油,还有棉花,缺少石油,您会寸步难行”;“占领新疆地区,派一个军就能解决”。
斯大林认为,中共对盘踞在新疆的马步芳部估计过高,马步芳的部队以骑兵为主,他们没有重武器,很容易就能被摧毁。
为坚定主席的信心,斯大林主动提出愿意出动战斗机予以协助:“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可以提供40架歼击机,帮助你们驱散并击溃这支骑兵部队。”

显然,斯大林对主席的计划产生了误解,以为西路军覆没的阴影还在,主席仍然忌惮马步芳骑兵的实力,不敢贸然进军。
实际上,影响主席作出进军决定的主要因素并非马步芳,而是解放军如何在西北荒漠中进行长途远征。
抗战结束时,中共全军只有400多辆汽车,解放战争期间又缴获国民党2.2万辆。看起来不少,但对几百万解放军部队来说,依然杯水车薪,远不够用。在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贸然进军大漠,即便对毛主席来说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不过,斯大林的建议还是让主席重新评估进军新疆的计划,尤其是斯大林愿意提供空军援助,让主席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作战计划——空运部队入疆。
7月6日,正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致函斯大林:
关于苏联帮助我们入疆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已发来电报,同意尽快占领新疆,并建议我们具体地解决提供苏联空军援助和空运部队的问题。
斯大林的本意是只提供歼击机援助,对马步芳部实施空中打击,而并未说帮助空运部队。空中打击、进而占领新疆的前提,是解放军已经入疆,斯大林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毛主席则从实际出发,考量得更远。

对主席的反建议,斯大林吃惊不小,在刘少奇信函中“空运部队”的字眼处还专门画线标注,向7月11日来访的刘少奇明确提出反对意见。斯大林重申:新疆没有着陆场,无法空运部队;苏军只能提供歼击机进行空中支援。
既然斯大林反对,主席就没有再说什么,空运部队一事就此搁置下来。但在斯大林的提醒下,主席已然明白了尽快解放新疆的战略意义。
6月27日,主席电告负责指挥西北作战的第一野战军总司令彭德怀,提出从速入疆的必要性。
彭总表示部队随时待命,但必须先解决交通工具,提出了向苏联订购1000~2000辆汽车的计划。
主席自然知道部队里车辆紧缺,但相比买大量新车,他更倾向于利用现有车辆来解决运输问题。在主席看来,一野无需过分依赖车辆,完全可以在苏联空军的掩护下步行入疆。
8月3日,彭总表示,主席所设想的冬季步行入疆,执行起来难度极大,仍然希望能购买车辆或让苏联帮助空运。
就在议而未决的情况下,8月26日,一野取得兰州战役胜利,马步芳的主力已基本被消灭。彭总据此于9月8日向主席提出,苏联能否飞机助战?可否出30架左右运输机至肃州(酒泉)帮助运输?
至此,由主席提议而被斯大林否决的空运部队的提议,再次被彭总摆到主席的桌面上。

9月10日,主席答复彭总称:
“我们和友方(苏联)的民航协定,业已在大体上商好。他们帮我建立新甘陕三省间的运输毫无问题。”
从主席的话语中能看出,斯大林似乎在帮助中共空运部队上已经作出让步。
时任一野第一兵团第六军军长罗元发回忆,当时苏联派出一个由45架里-2飞机组成的航空兵运输团,以中方租用民航机的名义帮助我们运输部队进疆。计划空运两万人、120吨物资,中方付给苏方运费银元28万。
以上就是主席回复彭总时说的与苏联的民航协定。
可是,苏联原本无偿的空中援助,为何又要钱了呢?这是因为苏联对美国有所顾忌。
在7月11日斯大林会见了刘少奇的那天晚上,刘少奇还提出希望苏联能出动海、空军为中共进攻台湾提供支援,遭到斯大林的断然拒绝。
斯大林的理由是,用苏联军队支持中共进攻台湾,将意味着同美国的海军和空军发生冲突,将为他们发动新的世界战争提供借口,如果我们领导人这样做,俄罗斯人民将不理解我们。
斯大林认为,苏方直接派遣军队参加中国内战,无异于贻人口实,造成苏联在外交上的被动。

后来的事实证明,斯大林的顾虑并非多此一举,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后来表示,“苏联人员还没有直接参与战斗行动……”
凡事有利就有弊。以苏联民航的形式做掩护,苏联飞机的活动范围就必然受到限制。当时协议规定,苏联航空兵运输团仅负责新疆、甘肃、陕西三省间的运输。那么西康等尚未解放的地区,则需要中共自行解决进兵问题。
得知苏联愿意提供空中支援,彭总高兴之余,没有接受主席先运一部分兵力到迪化(乌鲁木齐)的建议,而是又改变了作战方案——利用空投解决入疆部队的补给。
彭总认为,马步芳主力已基本被消灭,我军入疆的最大障碍已不存在,入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既然苏方愿意提供空中 支援,那只需给我军空投补给即可,我军以步行配合车运的方式前进,完全能够在12月底前进入新疆。
彭总在信中说,如果苏联不同意空投补给方案,也不必力争,因为这种支援对进军新疆并非必要条件,“如不可能则作罢”。
彭总戎马一生,一野也久经战火考验,对长途行军自然不惧。
但让彭总没想到的是,他空投补给的计划很快因形势变化而落空。

当时虽然“马家军”已被歼灭,但新疆的国民党残部对起义的态度颇为游移。中共驻新疆特派员劝力群从国民党新疆省政府副主席包尔汉处得知,国民党部队私下里与广州国民政府仍保持秘密接触,我军如不能迅速入疆,那么毛主席和平解放新疆的打算极有可能实现不了。
基于此,主席否决了彭总的一野步行入疆的提议,明确指出空运一部分兵力抢先入疆的必要性。
9月25日,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通电宣布起义。可是由于还有不少国民党官兵不愿向共产党投降,国军内部情绪很不稳定,有人甚至向陶宅开枪泄愤。
为避免事态激化,陶峙岳于10月7日亲赴酒泉面见彭总,希望中共暂缓入疆,等他做通部下思想工作后再考虑向中共投诚。
直到这时,彭总才意识到毛主席此前先空运一支兵力进入迪化的先见之明。
彭总随即改变作战方案,给中央发报请求空运一部分解放军精锐部队进入迪化,火速抢占战略要地。

1950年10月20日,彭总在迪化人民欢迎解放军大会上
此时的彭总已不再认为苏联的空中支援可有可无,反而在苏联航空团油料不足的情况下,仍要求加快运送速度。
此后,苏联出动飞机1033架次,将解放军先头部队1.2万人和12.6万吨武器装备运送入疆。在彭总的快速反应下,迪化局势得到控制,为和平解放新疆、稳定西北局势打下基础。
从1950年8月新疆军区向中央军委提交的总结中得知,从1949年10月底至1950年1月20日,苏联航空团共空运解放军部队约14000人,空运物资70余吨。
“约经3个月时间,整个空运完毕。”

1955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