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古玩市场水很深,但凡是老物件,都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价值。”这是我们村里老一辈常说的话。可谁能想到,一个祖传的玉镯,竟然会让我们东沟村掀起这么大的风波。
我叫王大勇,今年45岁,在东沟村开了家小卖部。这些年来,我见证了不少人情冷暖。我的小卖部紧挨着村口那棵老槐树,树下有张石桌,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聊天场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4031749c72e707c14b0775359620dd.jpg)
三婶家就在我小卖部对面。她家的青砖大院,门楣上还留着解放前的雕花。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到了秋天,满院子飘着桂花香。三婶是个能干的女人,三姑父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她在家养猪种地,把一双儿女拉扯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8eba06eb1aea7c63c27a3bd1f73e74.jpg)
那是去年八月的事。天还没亮,三婶就来我店里买烟。她眼睛红红的,声音有点发抖:“大勇,来包红塔山。”我知道三婶平时不抽烟,一看就是出事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f467859a4e2934a3348abaf9416e29a.jpg)
果然,三姑父在工地上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县医院。医生说要做手术,前期预付15万。这可把三婶愁坏了,他们家哪有这么多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7c8325c0b372c9362c034de1e80bc1.jpg)
三婶先是找亲戚借钱。可亲戚们也都是普通人家,能拿出几千块就不错了。村里人你三百我五百地凑,也只够付住院费。三婶走投无路,只好把祖传的玉镯拿出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a5516bf1da84f77bf6d2b44ab3ff46.jpg)
这玉镯是三婶结婚时,她奶奶给的传家宝。据说是民国时期从一个逃难的大户人家换来的。玉镯温润通透,有种说不出的高贵气质。村里人都知道这玉镯的来历,但谁也没想到它的真实价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e3c7f45f0c617bb20ae004ac2d4f97.jpg)
三婶本想去县城当铺估价,可医院催着要钱。隔壁的张寡妇知道后,主动提出要买。张寡妇出价两千,三婶虽然觉得低,但急需用钱,只好忍痛割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c39fc5c91d2ac208919108ebe69c4c.jpg)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三婶把玉镯交给张寡妇时的样子。她用手帕仔细擦拭玉镯,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递过去的时候,手一直在抖。张寡妇接过玉镯,数出二十张百元钞票,三婶攥着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d2272c63780756ce790e88988c2feb.jpg)
手术很成功,但三姑父一直昏迷不醒。三婶每天往返于家里和医院之间,村里人经常能看到她推着自行车,车筐里装着给三姑父煲的汤。青石板路上,三婶单薄的背影让人看了心疼。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那天,一辆黑色奔驰停在了村口。从车上下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自称是县城最大古董店的老板。他打听玉镯的下落,得知在张寡妇家后,二话不说就往张家跑。
张寡妇正在院子里喂鸡。看到古董店老板,她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老板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求求你,把玉镯转让给我,我出八十万!”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转眼传遍全村。原来这玉镯竟是清朝宫廷流出的贵妃专用和田玉镯,市场价值超过百万。村里人都炸开了锅,有说张寡妇该把玉镯还给三婶的,也有说既然买卖成功就不该纠缠。
三婶知道后,整日以泪洗面。倒不是为了钱,是觉得对不起祖宗的传家宝。张寡妇被村里人说三道四,干脆把玉镯锁在柜子里,谁也不见。
村里的老人们坐在槐树下,开始回忆玉镯的来历。老支书说,他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三婶的奶奶年轻时确实收留过一户逃难的大户人家。那家的老太太临走时,执意要把玉镯留下,说是报答救命之恩。
古董店老板请来了北京的专家。专家戴着放大镜,仔细端详玉镯上的花纹。最后确认,这确实是清朝宫廷流出的贵妃专用玉镯,光工艺价值就超过百万。
消息传出后,张寡妇家门口天天都有人围观。有记者想来采访,被张寡妇用扫帚赶走了。眼看着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村支书找到张寡妇,说服她同意以十万元的价格把玉镯还给三婶。
三婶听说后,把家里能抵押的都抵押了,东拼西凑总算凑够了十万。可等她找到张寡妇时,玉镯已经不见了。原来,张寡妇的儿子趁夜偷偷把玉镯卖给了古董商,拿到三十万现金。
这事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张寡妇太黑心,有人说她儿子不是东西,也有人说这是三婶的命。三婶整日在家抹眼泪,张寡妇则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三姑父终于醒过来了,得知玉镯的事后,叹了口气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话传开后,村里的议论声才渐渐平息下来。
一年过去了,三婶家还是那个青砖大院,桂花依旧在秋天飘香。三姑父身体慢慢康复,能下地走路了。张寡妇搬去了县城,她儿子开了家小公司。而那只价值连城的玉镯,据说被卖到了北京,成了某个收藏家的珍品。
每当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我总会思考:在重大利益面前,人性会不会经受住考验?一个小小的玉镯,为什么会让我们的乡邻之情经受如此大的考验?这背后,又有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