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由浙江奉化的一介布衣逐步跃升为中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权长达22年。期间,蒋介石的职业生涯起起伏伏,甚至多次处在垮台的边缘,但都被蒋介石一一化解。其自身的政治手腕自不必说,但在其背后默默无闻、筹谋划策的“军师们”同样功不可没。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蒋介石背后的几个高级幕僚。
1、张静江张静江,浙江乌城(今浙江南浔)人,早年因病跛足,人称“张跷脚”,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
张静江与蒋介石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1918年,张静江向孙中山举荐蒋介石担任上校作战科主任;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介石在张静江授意下,登上中山舰侍奉40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之后蒋介石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出版,极大地提高了蒋介石在党内的声望。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经张静江力荐,蒋得到校长一职,开始在党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张利用自身在党内的重要影响,推荐蒋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张静江对蒋介石的婚姻大事也非常上心。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婚姻,就是由张静江撮合成的;但讽刺的是,为了蒋介石更大的政治前途,蒋介石与陈洁如的“离”,也是由张静江促成的。
蒋介石也把张静江作为自己的“革命导师”对待,在其心中的地位,可以孙中山比肩。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静江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渐加深。
张静江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应大力发展生产,把被革命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使国家变得富强。但蒋介石却坚持要“剿共”,用武力统一全国。
蒋的内战政策,使得张的经济建设缺乏稳定的国内环境,且“四大家族”的崛起也对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产生了排挤之意。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上,张静江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三十年代中后期,逐渐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
2、黄郛黄郛,字膺白,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日本振武学校同学。辛亥革命时,蒋、黄一起参加过光复上海之役,并结拜为异姓兄弟。黄郛是老同盟会会员,却未加入过任何党派,包括国民党。
1926年,蒋介石又一次处在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上,他两次邀请曾在北洋政府任职的黄郛南下襄助。其实,蒋、黄之间一直都有密切的书信往来,并自从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起,就开始为蒋出谋划策。
黄郛的到来,不仅帮助北伐军筹集了大批款项,还为蒋介石献出了“共底于成”的策略,这个策略中最主要的就是“离俄清党”,为蒋介石后来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埋下了伏笔。1927年,武汉“七一五事变”后,蒋介石下野,黄郛随即辞职。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黄郛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济南事件后,迫于舆论压力,黄郛辞去外交部长一职,随即转到幕后,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1933年5月,再次受蒋邀请,出任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后又因与日签订《塘沽协定》,引起民愤,引咎辞职。1936年9月,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同年12月,病逝于上海。
3、吴稚晖吴稚晖,原名吴眺,后改吴敬恒,江苏武进人,是国民党内著名的右派人物,蒋介石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1925年11月,吴稚晖在北京西山主持西山会议第一次预备会议,参与反共活动。1927年春,吴稚晖反对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积极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吴稚晖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6月,担任徐州特别会议主席,调节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之间的矛盾,推动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6月任徐州特别会议主席,调解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各派间矛盾,促成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吴稚晖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始终坚定支持蒋介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稚晖基本上从政治前台淡出。1949年1月,吴稚晖飞往台湾。1953年10月30日因病死于台北。
4、张群张群,字岳军,国民党元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被称为“蒋介石的怀刀”,在蒋身边一直做“浆糊胶水工作”。
1926年,张群奉蒋介石之命北上,接黄郛南下,为危机中的蒋介石出谋划策。1928年1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归来,担任总司令。辞职出国的张群随后回国,继续担任总参议。
张群还拉拢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学会成员,如黄郛、杨永泰、熊式辉等。这个集旧式官僚、新派学者和政客名流于一体的松散的政治组织,被称为“新政学系”,在国民党内的影响越来越大。1931年,“新政学系”走向公开。杨永泰被刺杀后,张群成为“新政学系”唯一领袖。
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原大战时入关援蒋,都是张群在其中进行的斡旋。民社党领袖张君劢、青年党主席曾琦等,都是由张群介绍给蒋介石。一些地方武装、杂牌队伍,也通过拉拢张群而得以依附蒋介石。
其后,张群始终追随蒋介石,为国民党政权尽心尽力。而蒋介石也对张群非常信任,经常委以重任,帮助蒋处理一些极棘手的问题。1990年12月4日,张群因心肾功能衰竭在台湾去世。
5、陈布雷陈布雷,本名陈训恩,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因才华出众,陈布雷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因为最后的离奇自杀,陈布雷成为近代史上颇受关注的人物。
1927年,陈布雷与潘公展一同至南昌,面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5月赴南京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作为蒋介石的“军机大臣”、最信任的幕僚,陈布雷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利用自己手中的笔极力宣传蒋介石的政策、引导社会风向。同时,陈布雷为官清廉,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在国民党政府中有着很大的地位和威望。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陈布雷去世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 但陈布雷的死因却有着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对蒋氏王朝彻底绝望,一说是因为陈布雷想要“以死报国”。
在蒋介石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站稳脚跟、长期把控权力。当蒋介石的权力欲望越来越大、越来越刚愎自用,进而由盛转衰,这些那个时代最顶级的智囊们,不知道是不是在感慨“辅错了人”。
如果看到了这里,就请点个【赞】和【关注】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