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以黛玉之魂,铸越剧丰碑

妙人儿 2025-02-23 14:46:21

王文娟,原名王彩娟,1926年12月19日诞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shèng)州。据她自己回忆,她小时候就是个小戏迷,每当看完戏后,就在家模仿,用床帐当戏衣,穿父亲长衫甩水袖乱唱,在稻草堆上学翻跟斗。10岁时,听说相邻大洋村办戏班,便缠着母亲交学费让她去学,戏班解散后又去五里路外的许宅学,在许宅排了“大堂会”等小戏和折子,还演了“楼台会”里的祝英台,进行了“串红台”(首次登台演出)。

1938年秋,13岁的王文娟因家中生活困难,到上海天香戏院,投奔表姐、越剧小生演员竺素娥门下学戏。从初学小生到转攻旦角,竺素娥不仅教文戏,还请武功老师教她踢腿、下腰(通过腰部的柔韧性,使上半身向下弯曲,直至双手触地,同时保持双腿直立)、拿顶(垂直倒立)、翻跟斗等基本功。在剧场演出时,王文娟会一直站在台侧观摩老师表演,并抓住一切上台机会,哪怕扮龙套等小角色,在台上盯着主角默唱默念,正是通过这种“偷戏”方式,王文娟在越剧“唱念做打”方面打下坚实基础,逐渐在越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奉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1939年2月8日,王文娟演出开蒙戏《投军别窑》,饰演王宝钏。1944年底,受竺素娥提携,王文娟在河北大戏院首次挂牌头肩花旦,与竺素娥搭档演出《碧玉簪》《盘夫索夫》等剧目。

1948年秋,王文娟进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首演《风潇潇》。上海解放后,王文娟与徐玉兰合作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剧目,均受到观众及影评界的好评。1952年,在首届全国戏曲会演中,王文娟饰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荣获演员二等奖。1954年秋,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王文娟在《春香传》中扮春香,获表演一等奖。

1955年,剧团交给著名编剧徐进改编《红楼梦》的任务,旨在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推上舞台。面对《红楼梦》原著一百多万字的庞大内容和众多线索,徐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一次被梦中林妹妹的哭声惊醒后,确定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来演绎这部名著。徐进一反常态,没有按照其他剧目,选择以“元妃省亲”开场,而是以《黛玉进府》作为整出戏的开头,以黛玉的视角让观众领略贾府的繁华,并加大了《黛玉葬花》中《葬花吟》等原著诗词的戏份,还创作了“宝玉哭灵”等精彩情节。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对剧本进行十余次的修改,徐进才将原著浓缩成三个小时的越剧剧本。

由于王文娟的身材、脸型和气质,自带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细腻,与林黛玉的形象十分契合,大家都看好王文娟来演绎林黛玉。毕竟,她从13岁开始学戏,在越剧表演领域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和实践经验,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精湛的技艺,能够很好地诠释林黛玉这一复杂的角色。

经过近一年的排演,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由上海越剧院二团排演的越剧《红楼梦》首演于上海共舞台及大舞台。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王文娟将林黛玉的才情与哀怨、坚韧与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为之动容。与徐玉兰的联袂演出,也被誉为越剧界的“黄金搭档”。

演出好评如潮,乃至两三年盛演不衰,成为上海越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将这部越剧经典搬上银幕。

电影《红楼梦》的全国发行,对越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该剧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动人,吸引了大量原本不了解越剧的观众走进剧场,尤其是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使越剧的观众群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尤其是徐玉兰和王文娟等演员在剧中塑造的宝玉、黛玉等角色,将越剧小生和花旦的表演风格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为越剧表演增添了新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成为越剧表演艺术的经典范例。剧中的音乐唱腔在传统越剧曲调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了江南丝竹等元素,旋律优美动听,节奏丰富多变,《宝玉哭灵》等唱段成为越剧音乐的经典之作,为越剧唱腔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越剧《红楼梦》的舞台美术设计精美,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园林的元素,营造出了如梦如幻的红楼意境,提升了越剧舞美设计的整体水平,为后来越剧舞台美术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2021年8月6日,王文娟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5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