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长假居家期间,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好时机,就像我最近每天在家都和女儿做些室内游戏、看看书,辅导功课等等,就连聊聊天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女儿每天都要缠着我们说这说那的,除了线上学习、看书和三餐等之外,白天嘴巴几乎都没停过,亲子沟通已成为我们这段时间的家庭“主旋律”。
可同在一个小区的朋友F最近却在为孩子的事而苦恼,当然不是操心孩子学习的事情,而是因为和孩子在沟通方面出了问题。他们突然发现,以前无话不谈的孩子现在却是寡言少语,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主动找他们沟通。几次想找孩子聊聊,话还没说上三句,孩子就总是以各种理由回避沟通,躲到自己的房间里。他们坦诚,在亲子沟通方面出了问题,需要有一个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我们一般把这种现象比作“沟通僵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先找出问题的成因。
01 现实中为什么孩子有话不愿意和父母说现实中为什么孩子有话不愿意和父母说?这是一个令人扎心的问题,我们先从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起。
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家,他对妈妈说:“对不起!”
妈妈问:“怎么啦?宝贝,快跟妈妈说说。”
孩子说:“妈妈,我不敢,我怕说了以后你生气。”
妈妈就蹲下来说:“傻孩子,我不会生气的,我保证不生气。”
孩子一听就放了心,说:“我今天跟同学打架了,老师批评我了,还要找家长,老师让您明天去一趟学校。”
妈妈一听,立刻忘了刚才对孩子的承诺,对孩子怒吼道:“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架,你就是不听,又打架了!”
孩子马上就说:“妈妈,你不是答应我不生气的吗?你怎么还生气呀?”
妈妈说:“你都做错事了,怎么还敢狡辩?还敢顶嘴?真是反了你……”
孩子于是哭着跑回自己房间了……
结局不难想象。看到这个例子之后,相信大家明白了一个现象:为什么随着孩子长大,他们有话不跟我们说了。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父母答应了孩子不生气,却在孩子诚实地告诉他的错误时,就难以克制住,发了一顿火后,气倒是解了,只不过孩子以后还能再相信我们吗?
但从深层次原因来说,其实是父母在沟通方式上出了问题。如果沟通方式没有彻底改变,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如此,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为错误的沟通方式将恶化亲子关系的和谐,使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当孩子自我保护机制生效之后,他将不再期待和父母进行沟通,也习惯了忽略自己倾诉的需求,从此再也不愿对父母谈论自己的真实想法,关闭心门,疏远父母了。
02 父母这七种错误角色在作怪,阻碍了与孩子的正常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愿意和家长沟通?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和父母在现实中扮演了错误的角色有关,这种角色我们也可把它称之为传统型父母角色。
具体来说,有以下七种传统型父母角色影响到了与孩子的沟通。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帮助我们破解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僵局。
1、指挥者
第一个角色就是指挥者。指挥者型父母通常就是用命令、指挥、威胁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2、说教者
第二个角色是说教者,说教者型父母常常用这种应该、必须来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你都这么大了,你就应该自己穿衣服了”“你作为一个哥哥,就应该让着弟弟”等等。
3、审判者
第四个角色就是审判者,审判者型父母就是不问青红皂白,理所当然地判断都是孩子的错。
4、万能者
第三个角色是万能者,万能者型父母就是告诉孩子我什么都行,什么都会,而你什么都不行,打击孩子的自信。
5、批评者
第五个角色是批评者,批评者型父母是用特别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经常用讽刺、挖苦、挑剔的语气来否定孩子。
6、心理分析者
第六个角色是心理分析者。心理分析者型父母相对就缓和多了,他会以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暗示孩子他的问题是自己造成的,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心安理得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7、安慰者
第七个角色是安慰者。安慰者型父母就是直接告诉孩子,你这些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我顶着。安慰者是一种很隐蔽的错误应对方式,常常被父母忽略,觉得自己已经善待孩子了,实际上它起到的作用同样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跟前面几种传统父母角色一样,都是错误的。
上面之所以把这七种传统父母角色都定性为错误的角色,原因就在于这七种角色都阻碍了父母与孩子的正常沟通。
这七种传统父母角色的共性之处,都是在告诉孩子,“你错了!你不行!你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等等,发展到最后,必然导致孩子关闭跟父母沟通的大门。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改变传统父母角色,破解亲子沟通的障碍呢?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03 开放式沟通是破解亲子沟通僵局的重要突破口无论是哪一种父母角色,其落脚点最终都咬归结到沟通方式上。因此,我们要破解亲子沟通的僵局,突破口就是开放式沟通。
按照开放程度的不同,沟通可分为“开放式沟通”和“封闭式沟通”。开放式沟通和封闭式沟通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带给孩子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开放式沟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独特的,是一种强大的满足感,体现在:让孩子觉得父母特别地尊重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父母虽然不一定同意我的想法,但是他们允许自己表达感觉和想法,等等。
与之对比的是,封闭式沟通就是父母单纯地给孩子讲道理。可想而知,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接受父母那种干巴巴地讲大道理的做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在这里举几个“栗子”来简单说明。
比如,孩子说:“我再也不想和乐乐玩了!”
父母如果是以开放式沟通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一般会这样说:“宝贝,是乐乐做了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伤心,不想和他玩了是吗?”或者说:“你特别生乐乐的气,是不是?”等等。
父母如果是以封闭式沟通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一般会这样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太小心眼了!”或者说:“就这么一点小事,你就不依不饶的,你为什么不能把这件事忘掉呢。”等等。
又如,孩子说:“这道题我不会,我真的做不下去了。”
父母如果是以开放式沟通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关注的是孩子的感觉,一般会这样说:“你是不是觉得这道题特别难呢?”“你是觉得这道题需要想很长时间才能做出来,特别地难,不想做下去了,是吗?”
父母如果是以封闭式沟通的方式来回应孩子,一般会这样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不要随便就放弃!这道题你以前做过的,你再仔细看看就会了。”等等。
还比如,孩子可能会说:“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了。”
如果是开放式沟通方式,就会说:“你现在特别生妈妈的气,对不对?你觉得妈妈这样做特别不公平?”
而用封闭式沟通方式,就会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妈妈呢,跟妈妈这样说话非常不礼貌的。”
再有一例,孩子说:“妈妈,你看我新做的手工作品。”
如果是开放式沟通方式,就会说:“看起来你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哦,妈妈也为你感到高兴,等妈妈有时间的时候再过来看,请给我5分钟的时间,好吗?”
而用封闭式沟通方式,就会说:“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这个做得确实挺好的,但是我现在太忙了,没空看。”
从以上几个对比例子中可以看出,开放式沟通是孩子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而封闭式沟通的背后,其实就是七种传统父母角色,基本上都是否定孩子想表达的愿望,不愿意接受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当孩子在沟通中想表达负向情绪时,父母如果向孩子传递出的信息是否定他的感觉,不想让他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习惯了压抑内心的负向情绪,最后发展到不愿意再和父母进行沟通的地步了,这就是不少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和自己说话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一个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不知道你在现实中惯用的是哪一种沟通方式?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就要立即去改变这种不好的沟通方式。
04 在与孩子沟通中,父母要这样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你无条件地积极接纳,不带任何评价地听你说话,听你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这种沟通方式是最理想的和最容易让对方接受的。因此,当孩子心中有任何的委屈和负面情绪想表达出来时,作为父母就让孩子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吧,前提是你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
在与孩子沟通中,父母要这样做:
1、通过身体语言来展示父母对孩子无条件接纳的态度
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往往从父母的身体语言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身体语言可以说是最基础的沟通技巧,也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如果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话有兴趣,就用眼睛平视着(非俯视着)孩子,对孩子微笑、点头或拉着孩子的手等等,这种宽容和接纳的态度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现在愿意听他说话,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自然就会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了。
2、积极倾听孩子的声音
父母要打开和孩子沟通的大门,跟孩子进行良好的积极沟通,就要摆脱上述七种传统父母角色,即使不符合自己的观念或想法,也要先学会积极倾听孩子的声音。
“积极倾听”通常有一些固定的句型,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中可以借鉴采用,比如:
“你的意思是?”
“你的感觉是?”
“你觉得怎么样?”
“我不太了解你的感受,你能再说一遍给我听吗?”
“感谢你给我说了这么多,我还想听听你还有什么其它的想法……”
……
这里不能不重点说明的是,不少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却忽视了孩子的感觉。其实要解决孩子的困惑,应该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感觉上,孩子的感觉往往占据问题中的90%的比例;具体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10%的比例,但通常被父母人为放大了。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开放式沟通方式的回应,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感觉上,积极倾听孩子,问题就会变小,即费斯汀格法则的10%。换句话说,问题不再成为影响孩子沟通情绪的主要因素。
3、与孩子沟通中要善于运用“重述”
什么是重述?
如孩子说:“我跟同桌借橡皮,他都不肯借给我。”
妈妈说:“你同桌不借给你,你是不是觉得很没有面子呀?”
这种对话方式就是重述。
妈妈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把孩子的想法说出来,尤其是把孩子想说而没说的想法给说出来,并用疑问的方式反馈给孩子,向孩子求证,而且这种重述不带有一点家长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在这种不断的提问和印证的过程中,孩子就能越来越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觉和想法。
4、改句子
如孩子说:“全班同学都不喜欢我。”
妈妈问:“全班同学都不喜欢你?”妈妈把“我”改成“你”。
这种对话方式就是改句子,而且是反问句式。
通过改句子把孩子的话反馈回去,让孩子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在改句子中不需要加入父母的判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过父母是这样说的:“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不可能全班同学都不喜欢你,你这种想法根本就是不对的……”这种“你”的句型,直接就把孩子给顶回去了,把孩子想要表达的愿望给扼杀了。这样的沟通无疑是失败的。
5、引导
当在沟通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家长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比如家长问孩子:“然后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样了呢?”“怎么办呢?”……这样引导孩子继续把他的想法深入下去。
除此之外,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中,还可以这样做:
一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
二是在教育孩子中,不要滥用道德绑架,比如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你要理解父母……”;
三是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放下各种沟通方面的顾虑;
四是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要随意打断,而要通过身体语言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五是在倾听中,父母不要轻易用家长的身份或所谓的阅历去反驳孩子的想法或观点,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是孩子在沟通中即使说错了话,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宽容之心。
结语孩子需要成长,父母其实也需要成长。
父母要想打破亲子沟通的僵局,成为孩子愿意沟通的对象,就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封闭式沟通的方式,要多采用开放式沟通的方式,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共鸣,孩子才愿意和你长久地保持着良好的沟通。
当有了良好的沟通,亲子关系必然融洽,而融洽的亲子关系恰恰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因为信任父母,孩子也就愿意在父母的引领下,朝着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