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去世后,王莽为何能迅速篡位?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转转历史迷 2025-02-15 15:47:04

公元前1年,汉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汉哀帝,竟然忽然间就英年早逝了。

在此之后,于后宫已历经多年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竟一下子站了出来,开始主持朝政方面的诸多事宜。并且,王政君还将自己的侄子王莽予以任命,让其担任汉朝的大司马这一要职,由其全权处理朝堂之上的各类政务。

可谁都未曾料到,在随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西汉高层的所有权力就逐渐被王莽掌控于手了。并且,与其他权臣有别之处在于,王莽不仅构建起了一个以自身为核心的权力体系,还赢得了整个儒家官员集团的全力支持。

于是在此之后,王莽便一步步地往前推进,着手准备篡位事宜了。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王莽先是给自己封了个“安汉公”的名号,随后又以假皇帝自居。直至公元9年,王莽正式接受禅让,还逼迫他的姑姑王政君交出了传国玉玺。

到此为止,西汉王朝走向了尽头,正式宣告灭亡。而王莽通过一系列手段,成功篡夺了皇位,将政权据为己有,开启了属于他的别样统治时期,这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治局面由此展开。

汉哀帝离世后,直至王莽正式篡夺皇位,其间仅仅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何种变故?王莽在此期间究竟都干了哪些事儿?他又是怎样得以顺利实现禅位过渡的呢?并且,在王莽篡位之际,为何他的姑姑王政君会坚决不同意呢?

咱们不妨从汉哀帝临终之际开始讲起这个故事。

汉哀帝乃汉朝第十三位皇帝,着实称不上是明君。在其在位之时,西汉内部的土地兼并状况愈发恶劣,人地矛盾也随之变得更为突出。其实在汉哀帝刚登基那会,也曾动过改变这一局面的念头,甚至还计划着强行收缴地主手中的土地,再分给平民,以图缓和矛盾。

很明显,之后所采用的这些手段,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全部以失败告终了。

问题愈发严重起来,汉哀帝慢慢察觉到,这些问题全然超出了自己的解决能力范围。就在这期间,从中下层传来的呼声愈发强烈。有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提出要求,期望之前负责执政的王莽能够重新归来,以解决当下这些棘手的问题。

于是在汉哀帝登基过了几年后,面对那重重压力,汉哀帝实在难以承受了。没办法,最后只能选择把王莽重新给请了回来,以应对当时的状况。

在汉哀帝尚未登基之时,王莽就已然有过一段担任汉朝第一大臣即大司马的短暂经历。汉哀帝登基前,其大伯汉成帝在位长达二十多年。汉成帝在位期间极为慵懒,不喜处理政务,于是长期将朝政之事交予自己母亲一方的亲戚去帮忙打理。

在此之前的整个汉成帝时期,朝政一直是由王家的几位叔伯长辈先后负责打理的。然而,待到汉成帝在位的最后阶段,王家那些颇具能力的男性长辈差不多都离世了。如此一来,之后便轮到王家下一代的领头人王莽,来接任第一大臣这一要职了。

在王莽掌握大权一年有余之后,汉成帝便驾崩离世了,随后汉哀帝登上皇位。汉哀帝即位后,因担忧自身皇位的安稳性,对王家极为忌惮。于是乎,汉哀帝大力擢升自己亲奶奶以及亲妈妈那边家族的人,进而展开了对王家的打压行动。

这般情形下,王莽心里自是明白其中缘由。没过多少时日,王莽便主动提出辞去官职,就此返回家中过起了隐居生活。伴随着王莽的辞职,王家众人也都迅速选择隐退。经此一事,汉哀帝这才完完全全地将皇位坐稳当了。

此后,便到了汉哀帝着手进行改革之时,可最终却无奈地发觉自己压根改变不了什么状况。待王莽返回家中后,诸多大臣眼见局势愈发糟糕,心里就琢磨着,如今新掌权的那两大外戚家族,比起王家可差远了。况且在这期间,王莽的表现相当不错,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发起请愿,盼着王莽能回来掌控大局。

就这样,历经了三年多的隐居时光后,王莽终于迎来了转机。汉哀帝在诸多因素考量下,已无法继续让王莽处于隐居状态,最终不得不把王莽召回朝廷,让其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之上。

然而,即便王莽已然归来,汉哀帝仍旧对其极为忌惮。汉哀帝心里明白得很,只要王莽掌握了权势,必定会给自身的皇位带来极大的威胁。于是乎,在王莽回来以后,汉哀帝压根就不打算授予他任何有实际权力的职位,仅仅是安排了一份类似顾问性质的工作给他。

接下来,差不多在王莽返回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汉哀帝的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日益衰弱,最后渐渐发展到了生命垂危、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临终时刻。

在王莽真正开始掌握大权之前,汉朝高层的相关状况大体上就是上述这些内容了。基本而言,所描述的这些情况已大致勾勒出彼时汉朝高层的一个整体面貌,涵盖了诸多方面,也就是在王莽还未实际掌控权力时的大概情形。

后世史书对汉哀帝的记载,并未将其视作明君。然而我们得认可这样一个事实,那便是倘若汉哀帝能再多存活几年,王莽压根就不会有篡位之机。可遗憾的是,汉哀帝过早离世,如此一来,才让王莽有了得以成功篡位的可能性。

汉哀帝在公元前1年8月14日离世了。自其病逝那日起,往后的时间里,王莽开启了他的一系列动作,接下来的十年间,他逐步推进相关事宜,最终完成了整个篡位的过程。

而王莽的这一篡位过程,大体来讲其实是能够划分成六个步骤的。

第一步的任务是对京城实施有效控制。或者:首先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掌控京城。又或者:第一步需要完成的事情,那就是对京城予以控制。

汉哀帝英年早逝,并且离世之时并未留下子嗣。也正因如此,早在汉哀帝弥留之际,围绕着之后究竟由谁来掌控大局这件事,长安城内便已然涌动起了一股暗流。

在汉哀帝当政之时,汉朝的朝政大权大体上被三大家族所把控。这三大家族分别为傅氏、丁氏以及董氏。傅家乃是汉哀帝亲奶奶所在的家族,丁家则是汉哀帝生母那边的家族。而董家比较特殊,它并非汉哀帝皇后的家族,而是汉哀帝男宠董贤的家族。

汉哀帝的皇后并没有单独带出一个外戚家族哦。这位皇后乃是汉哀帝奶奶的堂侄女,也姓傅呢。如此一来,实际上是汉哀帝的皇后与他奶奶一起,撑起了傅家,并非皇后一人形成一个独立的外戚家族势力啦。

当汉哀帝离世之际,在三大家族之中,实际上董家的势力是最为强大的。

主要是在汉哀帝离世前,其奶奶傅氏与母亲丁氏就都早早去世了。这两位女性长辈既然都已不在人世,汉哀帝和傅家、丁家的关系,自然就没那么紧密了。虽说那时皇后仍姓傅,但汉哀帝并不怎么宠爱皇后,所以对傅家给予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当有限。

然而董家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董家之所以能与两大外戚世家并驾齐驱,关键在于有个名叫董贤的男子。董贤乃是汉哀帝的男宠,二人情谊深厚。待到汉哀帝在位后期,董贤径直当上了大司马,董家诸多男子也纷纷获提拔,在朝堂之上身居要职。

就拿王家来说吧,在汉哀帝那个时期之前,一直都像是处于半隐身的状况呢。想当年啊,王家可是权倾朝野长达二十年之久,手底下有着众多的门生故吏。然而,由于汉哀帝对他们家并不喜欢,如此一来,他们家也就没什么实际的权力可言啦。

然而,相较于其余三家而言,在这个时候,王家有着一项最为突出的优势,那便是太后王政君的存在。

就这样,汉哀帝离世的当日,筹备多年的王家骤然展开行动。王家发力之处,首当其冲便是后宫。彼时后宫之中,论辈分与地位,无人能出王政君之右。

在汉哀帝当政时期,由于他并非王政君的直系血脉后裔,因而王政君此前始终没什么影响力可言。然而,待汉哀帝的奶奶与母亲相继离世后,在后宫之中,已然再没有哪一个女子能比王政君更具分量了。哪怕是汉哀帝的皇后,从辈分来讲,那也得尊称王政君一声奶奶!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刻,年已古稀的王政君竟一下子站了出来,她明确表示要由自己来主持汉哀帝的葬礼。对于她的这一要求,自然是无人能够加以反对的,毕竟在当时的情形下,确实再找不出比王政君辈分还高的人了。

在获取了治丧的权力后,王政君当即便做出安排。她首先下令,让王莽出来,由其代替自己着手相关事宜。并且,王政君还下达了另一道命令,那就是把此前权势滔天的男宠董贤暂时拘留在宫中,彻底断绝了他与外界的往来联系。

董贤此前担任的职位乃是大司马。要知道,在汉哀帝离世之后,照理来讲,京城之中所有的兵马原本都应当由董贤来进行节制的。然而,王政君所使出的这一招,实际上就等同于径直斩断了董贤与军队之间的关联呢。

就在同一时刻,王莽借着操办丧事的契机,赶忙去与王家往昔的那些门生故吏取得联系。要知道,汉哀帝当政的时间并不长,王家在当时依旧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正因如此,没过多久,王家便快速收获了众多支持,一下子就又恢复成了那个势力强盛的王家。

待王家政治势力得以恢复之后,接下来,王家便着手联合傅家与丁家,一同对董家发起刁难。彼时,王莽授意其下属,就董贤曾和汉哀帝之间的不正当关系进行弹劾,还将此前汉朝所发生的诸多坏事的责任,一股脑儿全推到了董贤身上。

傅家与丁家对此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要知道在过去的数年当中,他们跟董家一直处于竞争的态势。所以董家遭受打压这件事,他们可是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就这般,在傅家与丁家这种默许的情况下,王莽迅速便完成了弹劾的整套流程。

随后,各式各样的罪名纷纷被强加到董贤身上。与之同步的是,王家还针对董贤打起了心理战。最终的结果便是,董贤为了不让家人受到牵连,全然没有任何反抗之举,径直就选择了自我了断这条路,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就这样,董贤离世了。董贤一死,整个董家顿时失去了权势,随后便被王政君全部驱赶回了老家。伴随着董家之人离开京城,京城当中的绝大多数兵权,也就再度回到了王家的掌控之中。

到了这个时候,京城已然被王家成功掌控住了。

从那之后,王政君便召集朝中众臣,让大家来推选新任大司马的合适人选。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傅家与丁家总算站出来表示反对了。可关键在于,彼时的兵权早就掌控在王家手中了。并且傅家和丁家在其家族内部,也未能及时推选出能挑大梁的准确带头人。如此一来,王莽几乎没碰上多少阻碍,便又一次当上了大司马。

直至此刻,第一回合方才切实宣告结束。实际上,这整个回合仅仅历经了短短几天的时间罢了。

在成功控制住京城之后,紧接着便迎来了关键的第二回合,这一回合便是所谓的拥立新帝之举。

第二个回合里,能说的事儿着实没那么多啦。毕竟汉哀帝是突然暴毙的,在临死之际,压根就没指定哪个是继承人呢。并且吧,他在世的时候,也未曾留下一儿半女啥的。如此一来,接下来该由谁来当皇帝,就只能摆在朝堂之上,让大家伙儿去商议讨论啦。

然而在当时的朝堂之上,王家已然掌控了京城局势,再加上王政君凭借其辈分和威望所具有的影响力,朝堂早就成了王家的天下,沦为其主要的势力范围。最为要紧的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能够被推举出来登上皇位的最佳人选,唯有中山王刘衎一人而已。

这件事讲起来有些复杂呢。简略来讲,王政君的丈夫汉元帝,膝下仅有三个儿子罢了。这三个儿子当中,不是绝了后,就是仅育有一个儿子。如此一来,发展到当下这个时候,汉元帝仍然在世的后裔,就只剩下刘衎这一人了。

倘若不选择他的话,就等同于越过了汉元帝在世的那些后裔,转而挑选其他的刘氏宗亲。从顺位继承这一方面来考量,很明显这样做是不合乎常理的。

于是在最后时刻,王家基本上没有过多迟疑,很干脆地就做出了决定,那便是拥立刘衎来担任新的皇帝,整个过程可以说王家几乎是未作多少犹豫就定下了此事。

在此不妨多提一句:后世诸多历史爱好者对于王莽拥立刘衎一事,看法是各不相同的。不少人觉得王莽拥立刘衎,关键在于其年龄尚小,便于掌控。可事实上呢,在当时的情形下,除了刘衎以外,还真就找不出比他更适宜接班的人选了。要是不选刘衎,而选其他任何人,那都是不妥当的。

就这样,在王家掌控京城后没多久,王莽便正式将刘衎拥立起来,让其前往京城举行登基大典,而这位刘衎,便是汉平帝。

至于之后的接班事宜嘛,其实也没多少可说之处。要知道那时京城已然彻底被王家把控住了,傅家与丁家就算心里有想法,也没办法在明面上对刘衎继位这件事表示反对。如此一来,整个接班的流程走下来,基本上可以说是顺顺当当,没出现啥意外状况。

然而,就在第二个回合接近尾声之际,王莽额外还特地做了两件事。

首先,王莽做了这样一件事,他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刘衎,使其成为刘衎的皇后。通过这一举措,此后王莽便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帝的岳父,如此这般,在掌控朝政方面也就更加便利了。

第二件事发生在刘衎抵达京城之后,那时王莽下达了一道命令,严禁刘衎的亲生母亲卫氏前往京城。并且,卫家所有的族人以及近亲,全都不被允许来到京城之中。

此命令着实不太合理。要知道,在其下达之后,汉平帝培养新外戚的可能性就几乎被完全杜绝了。如此一来,汉平帝也就只能沦为王莽手中的傀儡罢了。往后汉朝的朝政,大体上可就都由王莽一人说了算喽。

这两件事大体上都是在汉平帝登基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的。不过从逻辑的层面去看,它们仍旧算是第二回合当中的一部分内容。

在第二回合里,王莽先是拥立了汉平帝,接着又实施了后面两项举措,如此一来,他渐渐变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就当时王莽的情况而言,单说其权力以及地位,差不多都快要和当年处于巅峰状态的霍光不相上下了。

就这样,汉平帝被拥立之后,第三回合随即开启。在这一回合当中,呈现出的局面可以用“一家独大”来形容。

在第三回合里面,王莽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便是对傅家和丁家进行打压。

在王莽掌握大权之后,前朝外戚傅家和丁家依旧保有很高的地位。其中傅家尤其如此,要是傅家当时能有一位起中坚作用的人物站出来牵头的话,实际上是存在和王莽一较高下的机会的。毕竟汉哀帝的那位皇后,在这个时候仍然在世呢,就身份而言,她这时已然是太后了。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傅家的内部状况始终是不太团结的。一直以来,傅家之中就存在着不够团结的情况,这已然成为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所在呢。

傅家在早些年的时候不过是个寻常人家罢了。想当年,汉哀帝的奶奶傅太后,其出身相当低微,最开始就是从做宫女起步的。也正因如此,就傅家整体而言,家族里面压根儿就没出现过什么特别出众、极为厉害的大才之人。

汉哀帝离世后,傅家便迅速走向了衰落之路。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汉哀帝的去世使得傅家失去了重要依靠;另一方面,家族内部缺乏能够引领众人的核心人物,如此一来,整个傅家就像一盘散沙般,难以凝聚起力量,只能逐渐式微。

在王莽正式掌握大权没过多久,身为太后的王政君便下达旨意,将傅家与丁家那几个极为关键的人物的官职给剥夺掉了,随后还把他们打发回了各自的老家。而傅家、丁家离开京城之后,从这时候起,王家在京城可就完全成了独一无二、权势最大的存在了。

然而,到了此处,第三回合却依旧尚未结束。

王政君下达诏令后,傅家与丁家暂且离开了京城。想当年,傅、丁两家掌权之时,培养了不少门生故吏,这些人颇具威望。而怎样彻底清除傅家、丁家残留的影响力,这一难题在之后的好几年中,始终未被王莽成功解决。

过了数年的时间,随着王莽手中掌握的权力不断延续,且掌权的时长越来越久,他这才总算能够抽出精力,着手去处理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了。

在公元5年的时候,这已然是汉平帝登上皇位六年之后了。彼时,王莽竟突然授意其手下的官员,着手针对傅太后以及丁太后的身份相关事宜展开弹劾之举。

在当年那个时候,傅太后与汉元帝是夫妻关系,不过她并非正妻,汉元帝的正妻乃是王政君呢。还有丁氏,其当年也只是个小妾身份。但后来呢,由于汉哀帝当上了皇帝,这便使得傅太后和丁氏在去世之时,都是按照太后的礼仪来进行下葬的。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王莽却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了。他宣称,傅氏与丁氏既然都并非正妻,那就没资格以太后的身份去下葬。紧接着,王莽下达命令,让人将已经下葬的傅氏和丁氏的坟墓掘开,把她们从地下挖出来,随后按照普通妾室妃子的规格重新下葬。

无论如何来讲,想当年她们可都是太后,那可是傅家与丁家在权力方面的根基所在呢。但时过境迁,现如今就连她们本人,都被王莽给挖了出来。就因为这样,从那之后,傅家跟丁家在朝堂之上便再也没有丝毫的影响力可言了。

到此为止,第三回合已然完全落下帷幕,王莽在汉朝的局势中已然达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彻底掌控了绝对的优势,汉朝的权力格局也因之发生了重大转变,王莽自此成为汉朝权势最为显赫之人。

需留意的是,到第三回合结束之际,并非王家在朝堂上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王莽一人在朝堂上权势独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第三回合进行期间,已然出现了本该属于第四回合才发生的一些状况。

第四回合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够把它称作是狗血门事件,另外它还有个名字叫做“吕宽之狱”呢。

所谓的狗血门事件,情况着实复杂,毕竟涉及诸多人物。简单来讲,是这样一番状况:王莽拥立汉平帝后,不许其生母卫氏前往京城,硬生生阻断了他们母子相见之路。就此事而言,当时不少大臣心中都极为不满。

在这当中,存在一部分人,他们仅仅是由于认为这件事不合情理,秉持着正义之心而产生不满情绪。另外,还有些人呢,是因为察觉到王莽的权势太过庞大,已然对他们自身所处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故而心生不满之感。

这些人啊,其目的各有不同,所站的队伍位置也存在差异。然而当下,鉴于王莽的势力实在太过庞大,他们便渐渐汇聚到了一块儿,进而组成了一个反对王莽的团体。在这个团体当中,成员构成极为复杂,其中既有汉平帝母亲卫氏家族的人员,又有老刘家的数位王爷,还包含一些刚正不阿的大臣呢。

随后,在双方之间本就存在的矛盾,竟被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给彻底引爆了。

王宇,他便是王莽的嫡长子。

王莽的嫡长子乃是王宇,按常理来讲,即便王宇什么都不去做,等到王莽成功篡位之后,那太子之位也必定是他的,这可以说是毫无悬念的事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当时那个时候,王宇却偏偏要和他爹唱反调,公然表示反对。

王宇觉得,就不让卫氏进京这一事儿来讲,他爹无疑是做错了的。在王宇眼中,卫氏乃是汉平帝的亲生母亲,不管是从情感方面考量,还是按照常理推断,都理应让卫氏进到宫中,被尊为太后,由其来抚养年幼的皇帝。

没人清楚,彼时王宇心里究竟作何想法。同样,我们也不晓得,在此之前,王宇与他父亲围绕着这个问题,是不是有过争吵。但不管怎样,到了最后,王宇为了能让王莽做出让步,竟是采取了一种极为激进的手段。

他吩咐自己的大舅哥吕宽,趁着半夜时分前往王莽家门口,然后在王莽家那扇大门之上,狠狠地泼洒了一大摊狗血,其目的便是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王莽起到吓唬的作用。

但凡稍微有点政治斗争经验的人,都绝不会采用这种手段。然而,当时的王宇却偏偏就这么干了,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明明这样的做法是稍有经验者都不会去触碰的,可他却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待那狗血泼洒完毕,王莽旋即迅速查明了状况。紧接着,他便敏锐察觉到,当下正是考验自身的关键之际。要是无法以雷厉风行的手段予以惩处,往后这些反对派势必愈发张狂激进。况且,倘若连自己的嫡长子都不站在自己这边给予支持,日后又还有谁肯为他王莽效命呢?

于是在此之后,王莽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最终琢磨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解决办法。

在王莽的一番处置下,没过多久,其嫡长子王宇便遭抓捕,随后竟被王莽亲自下命令在监狱之中给毒死了。与之同时,王宇的妻子吕氏所在的家族也未能幸免,全族皆被捉拿,最终落得个被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王莽通过将亲儿子满门诛灭这种极端的做法,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态度给亮明了。

紧接着,王莽迅速将此事进一步扩大,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到这个案子当中。一番大肆牵连过后,汉平帝的生母卫氏一族惨遭灭门。而老刘家颇具实力的藩王梁王刘立,先是被直接废去王位,随后又遭流放至蜀地,最终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

王莽的亲六叔王立以及堂兄弟王仁,皆被牵扯进了此次事件里,最终他们全都无奈地选择了自杀这条路,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这恰恰就是王莽最为狠辣之处。

一场狗血门事件,竟让王莽收获颇丰,既成功肃清了反对力量,又摆脱了来自王家内部的种种限制。那王莽为何要对自家人下手呢?缘由并不复杂,虽说王家支持王莽掌权,可大概率是不会支持他篡位的。

此前王家的权力根基在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对王政君而言,老刘家是其夫家,王家乃其娘家。要是必须在这两个家族里择其一的话,步入晚年的王政君,肯定会选择老刘家。

如此一来,王家的那些长辈们,基本不太会去支持王莽篡夺皇位这件事。要是王莽往后真动了篡位的心思,那他必然得先清除掉老王家内部存在的诸多阻碍才行。在王家当中,除了王政君以外,其余那些反对王莽的人,王莽都是能够直接将其铲除的。

总而言之,凭借这般雷厉风行的强硬手段,王莽对整个西汉高层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洗行动。经此一役,在汉朝的高层圈子以及中央政权范围内,再也不存在能够与王莽抗衡、对其表示反对的强劲势力了。就连身为太后的王政君,到了这个时候,也已然被王莽彻底架空起来。

取而代之的是诸多王莽的嫡系之人,另外还有不少对王莽思想表示认同的儒家大儒。发展至此阶段,王莽所拥有的权势已然在逐渐超越昔日霍光所拥有的权势了。

而在此之后,到了第五回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能够将其称作升任为假皇帝这般情况的。

严格来讲,第三回合与第四回合在时间上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重合情况。在王莽把反对派清理完毕,并且对傅太后以及丁太后完成重新安葬的事宜之后,彼时汉朝的高层之中,已然没有任何人敢于站出来反对王莽了。

随后,在没过多久之后,汉朝境内猝不及防地又出现了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

公元6年的时候,刘衎年仅16岁,却出人意料地突然暴毙离世了。

汉平帝之死,后世争议颇大。一种观点认为,刘衎是突然患病,而后猝然病逝。而另一种说法则是,乃王莽暗中下毒,致使刘衎被毒身亡。这两种关于汉平帝死因的说法,在后世一直存有诸多不同看法。

总之在这之后,刘衎便离世了,并且并未留下任何子嗣后人。

如此一来,汉元帝这一支的血脉便彻底断绝了传承。此后,若要再推选皇帝,就只能从刘氏宗亲的其他人里挑选一位来继承皇位了。毕竟在当时,汉朝的中央政权已然是王莽全权掌控,所以接下来究竟选谁来当皇帝,实则就全凭王莽一人做主了。

一番筛选过后,王莽最终挑中了刘婴这一孩童。刘婴乃是汉元帝三弟的曾孙,那时的他才两岁多,年龄尚幼,而这正是王莽选中他的主要缘由。

像这样的一个孩子,别说是去担当皇帝的重任了,就连简简单单正常地与人说话都做不到呢。把他推选为接班人的话,那显然是不会对王莽的权势构成任何威胁的。

就在这个时候,王莽已不甘于只当个权臣了。想当初汉成帝执政时期,他就获加“宰衡”尊号,还享受到了九锡这般特殊的待遇。而当下,在挑中刘婴之后,王莽并未让刘婴即刻登基即位,反而是先把刘婴册封为太子。

就在同一时间,王莽对群臣进行了一番操控,让他们纷纷上书,恳请允许王莽暂且出任皇帝一职。经历了一系列既定的流程过后,王莽得以晋升为“假皇帝”,这里所说的“假皇帝”,实际上指的就是代理皇帝之意。

在王莽晋升为代理皇帝之后,老刘家的众多宗亲心里自然是一万个不乐意。紧接着,好些宗亲就自发地举兵而起,要去反对王莽。然而随后呢,由于王莽把宣传工作开展得相当出色,使得大部分汉朝的百姓都认为王莽才是好人,反倒是觉得老刘家一直占着皇位不放开,才是近些年来天灾频繁出现的祸根呢。

最终,王莽派遣他的堂弟王邑前去带兵平定叛乱。在王邑的行动之下,老刘家那些发起反抗的力量没过多久便被成功镇压了下去。如此一来,王莽这个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的“假皇帝”,其位置也就顺理成章地彻底稳固住了。

就这样,历经一年的时间,王莽以假皇帝的身份存在着,而在这一年当中,汉朝涌现出的诸多反抗之举,大都已被其一一镇压下去。至此,王莽不再甘心只当个有名无实的假皇帝了,转而着手筹备,意图登上那真皇帝的宝座。

在随后的两年时光中,王莽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来为自己营造声势。通过他这一系列的造势举动,使得众多民众渐渐深信不疑,认定王莽便是当下的圣人,觉得他理所应当登上皇帝的宝座。

就这样,到了公元9年的时候,王莽已然把所有的麻烦都给解决掉了。随后,他径直来到了后宫,要和自己的姑姑王政君把话挑明。在王莽的步步紧逼之下,王政君气得一下子就把传国玉玺往地上摔去,结果还砸掉了一个角。即便如此,最终王政君还是只能无奈地交出了传国玉玺。

就这样,在这一年的最后,王莽成功地接过了太子刘婴所让出的皇位,由此正式登上了皇帝之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期。

公元9年的时候,王莽正式接受了禅位,至此,西汉王朝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而在西汉终结之后,一个新的朝代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便是由王莽所建立起来的新朝,它取代了西汉,开启了一段别样的历史时期。

王莽篡位的全部经过便是如此。

0 阅读:1
转转历史迷

转转历史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