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嘉靖年间,于绍兴山阴县这儿,有这么一番景象。在一间屋内,坐着一位老人,瞧着就特别有学问的样子。而此时正和这位老人交谈着的呢,是个年轻人,看那情形,仿佛是老人的学生一般呢。
没过多久,只见那位老人缓缓地站起身来。接着,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些内容,随后便将写好的东西递给了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那年轻人把东西接过来后,这才察觉到,原来这位老人写下的竟然是一副对联。
有这么一副对联,那可真是奇怪得很呢。你猜怎么着?它的上联和下联居然是一模一样的。当时有个学生看到这副对联后,心里就觉得特别纳闷儿,满肚子的疑惑,就想着再问问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谁能想到呢,就在这个学生刚准备开口进一步询问的时候,那位老人却怎么都不愿意再回答他的问题了,就这么把学生的疑惑给留在那儿了。
有个学生把对联带回了家,之后就一直在琢磨这对联的意思,可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就这么一直困惑着,直到有一天,他的小侄子跑来找他玩耍了,就在这时候,他突然一下子就明白过来那对联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啦,就跟一下子开窍了似的呢。
大家不禁会问,这个学生到底明白了什么?还有那副对联,它的精妙之处又体现在哪儿呢?另外,写出这副对联的老人究竟是谁呢?
年少出名成神童
在明朝正德那个时期,浙江绍兴这块地方呢,有一户姓徐的人家。遥想当年,这徐家在当地那可算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那地位、那排场,都是数一数二的呢。不过呢,自从徐老太爷不再担任官职之后,徐家的境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家族的地位就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一下子就一落千丈啦,和从前相比,那可真是天壤之别喽。
现在徐老太爷都已经到了快要离世的地步啦,这徐家的地位呢,和以往相比那可真是一落千丈,远不如从前那般风光喽。
徐老太爷膝下有两个儿子呢,可这俩儿子,实在是没什么过人的本事。不管是读书求学,还是去从商做买卖,那是一样都干不好,干啥啥不行。
徐老太爷呢,整天就待在家里唉声叹气的,可这叹气也没什么用,改变不了啥情况呢。为啥叹气呢?还不是因为他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简直就是败家子,而且一点儿都没有要悔改的意思呢。说起来也是让人挺无奈的,老爷子都还在世呢,这俩败家子就已经在那儿讨论老爷子去世之后的遗产该怎么分啦,这行为可真不咋地。
或许是上苍于心不忍,见不得徐老太爷这般难过的模样,于是啊,在老爷子人生最后的那段时光当中,竟然又恩赐给他一个儿子呢。
话说徐老太爷,在他的幼子出生那会儿,老爷子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病得都下不了床啦。即便如此,老爷子还是用尽全身的力气,挣扎着坐了起来。他满心慈爱地抱了抱刚刚出生的这个小儿子,随后,还给这个小儿子取了个名字,就叫徐渭呢。
徐老太爷把徐渭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眼中满是激动与慈爱,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他低头看着襁褓之中那小小的、还未谙世事的徐渭,声音带着些许颤抖却又无比坚定地说道:“孩子,父亲心里明白,自己留在这世上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啦。不过呢,你放心,哪怕就剩最后一口气,父亲也一定会坚持撑到能为你举办百日宴的那一天。”
话说徐老太爷那可是真的兑现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就在徐渭举办百日宴结束的当天晚上呢,徐老太爷就如同仙人一般驾鹤西去了,从此离开了这个世间。
在徐老太爷离世以后,徐渭便失去了可以依靠、能给予他庇护的人,而徐渭的母亲同样也失去了这份庇护。就这样,徐渭的童年生活陷入了极为悲惨的境地。在那样的环境下,年纪尚小的他,早早地就深切感受到了人与人相处时那种令人心寒的冷漠。
徐渭十岁那年,经历了一件极其痛心的事。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被无情地赶出了徐府,而之后母亲的命运更是凄惨,最终竟然惨死在了街头。这件事就像一片浓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了徐渭的心上,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等到徐渭十四岁的时候,又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他的两个哥哥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把徐家的家产给变卖了。经此一事,原本的一家人仿佛就此分崩离析,大家各奔东西,不再像从前那样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在那个时候,徐渭没别的办法,只能跟着大哥一块儿生活呢。可这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不怎么样,他大哥呢,压根就没把徐渭当成亲人看待,仅仅是把他当作一个甩不掉的累赘罢了。
徐渭在童年时期有过一些经历,这些经历致使他变得格外内向。打那以后,他整天就把自己藏在书房里头,一门心思地看书,很少会走出去和别人打交道呢。
徐渭小时候看书看得特别多,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他所积累的学问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深啦。要知道,那时候徐渭还年幼呢,仅仅才九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啦。这可不得了哦,一下子就把当地的那些学者们给震惊到了呢。这些学者们,都觉得徐渭实在是太厉害了,纷纷把他当成神童来看待啦。
徐渭展现出了极为厉害的一面,他的长兄目睹之后,心中觉得他就是徐家能够再次走向崛起的希望所在。在长兄看来,徐渭所具备的能力和潜力,让徐家有望重现往日的辉煌,所以认定徐渭承载着徐家再度崛起的那份沉甸甸的希望呢。
没过多久,徐渭的名声便传播开来啦,引得众多人纷纷慕名前来拜访他呢。这些前来拜访的人,目的各不相同。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和他一同探讨学问的,大家都觉得徐渭学识渊博,能从和他的交流中学到不少东西。还有一些人呢,是想要请他帮忙撰写文章的,毕竟徐渭的文笔那是相当出众,写出的文章必定是精彩绝伦。另外,也有人希望能请他去担任先生,觉得他才学过人,由他来教导子弟,那肯定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呢。更有意思的是,甚至还有人特意跑来给他说媒呢,看来徐渭的才名在外,都让人为他的终身大事操心起来啦。
在当时那个时候,有个叫徐渭的人,他仅仅才十四岁呢,可别小看了这十四岁的年纪,人家就已经是声名远扬啦,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呢。
年过四十未中举
谁都不曾料到,山阴县出了个神童徐渭,可他在科举考试这条路上却是屡屡受挫。在徐渭二十岁的时候,他成功考中了秀才,这可把他的兄长给高兴坏了,甚至还特意给他找了一门亲事呢。
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徐渭的兄长做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举动,那就是把徐渭给“嫁”出去啦。怎么个“嫁”法呢?就是让徐渭入赘到了他们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潘家里面去了呢。
在那个时候,徐渭刚刚成功考取了秀才呢,那可正是他满心意气风发的阶段。可谁能想到呢,他的哥哥居然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反手就把他给卖了。不过呢,徐渭的哥哥这么做,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没办法了,这才让徐渭入赘到潘家去的呢。
之前就曾提到过,徐渭有两个哥哥,这俩人可都不咋学好呢。以前还有徐老太爷在的时候,多少还能管着点儿他们,可现在徐老太爷不在了,没了这份管束,这俩哥哥那可就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啦。
话说徐渭的长兄,带着徐渭来到了这个地方。可谁能想到呢,来了之后,这长兄竟然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这赌博一旦沾染上,那可就像个无底洞似的,没多久的工夫,老爷子辛苦积攒下来留作遗产的那些钱财,就被他在赌桌上输得一干二净了。而且,还不止如此,因为赌博输钱,他还在外头欠下了一屁股的外债呢,这下可真是把日子过得一团糟了。
徐渭的长兄背负着债务,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接受潘家所提出的条件。要知道,徐家是有着未来崛起的希望的,可就是因为要偿还债务,这位长兄不得不亲手将这份希望交到了潘家手里。
话说徐渭有一位兄长,这人呢,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笔钱,可他并没有就此收手,改掉以往那些不良的习性。相反,他居然还想着拿着刚得来的这些钱去赌博。要知道,赌博这事儿可太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果不其然,他就这么一次次地在赌桌上把钱都输光了。而且啊,这还不算完,最后竟然把自家住的房子都给赔进去了,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最终呢,只能流落在街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最后饿死在了路边,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啊。
接下来要说的是徐渭的情况哦。徐渭来到潘家之后,并没有遭遇被潘家虐待这样的事情呢。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潘家对待徐渭还是很不错的哟。
他的岳父潘克敬曾带着他外出走了走,让他去见见外面的世界,通过这样的经历,他结识了不少有着相同志向、意气相投的人呢。
有这样一位才子,按说才学应该很不错的,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先后足足参加了八次乡试呢。要知道,乡试可是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大家都盼着能在这考场上一展身手,取得好成绩从而踏上仕途。然而,这位才子尽管一次次地走进乡试考场,却每次都没能如愿中举,这情形,真像是命运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曾经啊,有这么一个情况。徐渭呢,他有一些朋友,之前这些人和他关系都很不错。后来,这些朋友当中大部分都在科举考试里顺利考中了举人,这举人可不容易考呢,而其中还有好几个人更是厉害,直接考上了进士,然后就能够进入朝廷去当官啦。可再看看徐渭呢,就他一个人一直没什么好运气,连举人都考不上。这事儿传开之后,好多人就开始对徐渭指指点点的,纷纷嘲笑他说:“你看这人,名声倒是传得挺大的,可实际上真没什么本事,连个举人都考不中呢。”
想当初啊,潘家花了钱把徐渭召来入赘到自家。他们为啥这么做?还不就是瞅准了徐渭有着很大的潜力嘛,觉得这小伙子以后肯定能有一番作为,指望着能跟着沾光呢。可哪成想啊,现实情况却和他们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事实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他们这次可真是赌输了。就因为这个,潘家的人对徐渭的态度那是一落千丈,开始各种看不起他了。而徐渭的妻子潘氏呢,眼见着家里人这样对待自己的丈夫,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结果就因为这事儿,一下子生了一场大病。
话说在徐渭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又一次去参加乡试了。这乡试呢,可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徐渭满心期待着能在这次考试里取得好成绩,从而踏上仕途之路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他做了准备,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没有能够中举。
话说徐渭的妻子潘氏,当时正在病床上卧着,身体本就十分虚弱。就在这时,她听到了某个消息,具体是什么消息暂未可知,但那消息对她的冲击显然极大。她听闻之后,情绪上猛地受到刺激,一口气竟没能提上来,就这样,当场便丢掉了性命,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啊。
潘家的人把所有责任一股脑儿全推到了徐渭身上,随后便毫不留情地将徐渭赶出了家门。徐渭就这么被赶出了潘家,可他一下子没了去处,完全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才好。无奈之下,他只好去找朋友借了些钱,然后带着满心的无奈与落寞,离开了山阴县,去寻找一个能暂时安身的地方。
话说徐渭出去闯荡了一番,在外边四处奔走忙活了好一阵子呢,可结果是什么都没得到。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看重科举功名的时代,他连举人都没能够考中,就这么个情况,根本不会有人把他放在眼里,重视他就更谈不上啦。没办法,折腾了一圈没什么收获,徐渭最后也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山阴县了,寻思着在这老家的地方,看能不能找点事儿来做,好歹也得谋个生计。
徐渭寻思着得找个能养家糊口的营生,思来想去,便决定去寻自己的岳父。见到岳父后,他言辞恳切地说道,希望岳父能看在自己妻子的情分上,帮他开一家私塾。毕竟有了这私塾的营生,往后也好有个收入来源,能够养活这一家老小呢。
潘克敬这个人啊,心地颇为善良,当他看到徐渭的状况时,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慷慨地拿出钱来,帮着徐渭建起了一所私塾呢。虽说这私塾建起来后,来这儿上课的人并不是很多,可不管怎么说,徐渭也总算是有了一个能够住下的地方啦,好歹也算有了个安身之所。
徐渭好不容易才让自己的生活得以安顿下来,可谁能想到呢,意外却又一次降临了。就在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倭寇入侵这样的状况,这下可好,徐渭原本刚刚安稳些的生活一下子又变得乱七八糟的了。但徐渭是个有担当的人,在国家面临这样的危难时刻,为了能够保卫家乡、守卫祖国,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奔赴前线去了。
年老方知吾本心
就在那一天,胡宗宪正忙着查看战报呢。在一份份战报细细翻阅的过程中,他留意到有一个人的名字老是频繁地出现在上面。而且,每次出现的时候,都伴随着立下大功的相关记载。而这个屡屡在战报中立下赫赫战功、频繁现身其中的人呢,正是徐渭。
胡宗宪心里琢磨着,眼前这人说不定还真有点本事呢,便把徐渭给请了过来,让他做自己的幕僚。要知道,胡宗宪那可是一心扑在抗倭事业上,全力对抗倭寇,他的这份决心和行动,让徐渭打心底里感到钦佩。就这样,两人携手合作,一同与倭寇展开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间渐渐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就在徐渭满心以为自己可以安安稳稳地在胡宗宪手底下做幕僚的时候,没想到,意外却再度降临了。
在官场的风云变幻之中,胡宗宪向来是与严嵩一党有着紧密关联的。然而,局势突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北京的朝堂之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严嵩这棵大树轰然倒下了,而徐阶呢,在这一系列的权力更迭之后,成功登上高位,成为了内阁首辅,掌握着重要的权力,官场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胡宗宪可是属于严嵩一党的人,那可是出了名的铁血严嵩党呢。后来严嵩一党倒台,胡宗宪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一开始,他可是被判定了死罪的,情况十分危急。不过呢,好在他之前曾和徐渭一同在平定倭寇这件大事上立有功劳。就因为这赫赫战功,朝廷最终免去了他的死罪,只是把他的官职给撤了,贬为了平民百姓。但不管怎么说,好歹他这条命算是保住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呢。
然而,徐阶这一党羽哪会轻易就放过胡宗宪呢。他们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理由,非要置胡宗宪于不利之地,而后便以此为由把胡宗宪送进了大牢之中。可怜的胡宗宪在牢里遭受着种种磨难,最终竟落得个惨死的悲惨结局。
在那个时候,有个叫徐渭的人,他当时是胡宗宪的幕僚呢。可没想到,胡宗宪这边出了状况后,徐渭也跟着受到了牵连,就被关进了大狱里头。这可真是够倒霉的。不过呢,好在他之前结识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还挺够义气的,纷纷出面为他担保。也正是因为有朋友们的这份力挺,最后才成功地把徐渭从大狱里给救了出来呢。
在那个时候,徐渭已经遭受了诸多沉重的打击,这些打击让他的精神状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他会时不时地陷入发狂的状态,情况比较严重呢。有时候,他会做出自残的举动,伤害自己的身体,让人看了十分揪心;而另外一些时候呢,他又会不受控制地去动手打别人,真的是让人既心疼又无奈,毕竟他也是被那些接连不断的打击给折磨成这样的。
话说有一回,徐渭不知怎的发起狂来,结果失手把胡宗宪给他介绍的妻子给杀害了。就因为这事儿,他又被关进了大牢里。不过呢,好在他有一帮好朋友,在这些朋友们的全力帮助下,他最终没有被判处死刑,只是在那大牢之中待了整整七年的时间。
徐渭在牢狱中,时间竟也过得挺快的。就这样经过了整整七年相对安定的时光,他的情绪逐渐变得十分稳定了。之后呢,徐渭还邀请了好些自己的好友,大家一起去游山玩水,在那段日子里,他也着实过了一段颇为快活惬意的时光呢。
要知道,天下从来就没有不散的筵席。徐渭呢,他有一帮好友,平日里大家一起相处,玩得挺开心的。可朋友们也都各有各的事情要忙,不可能一直陪着徐渭这么玩下去。后来呢,等这些好友们陆陆续续都离开了,徐渭就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阴县啦。
徐渭这人啊,终其一生都没能考中举人呢。不过即便如此,他的名声那可是相当不错的哟。特别是在他跟随胡宗宪一同抗击倭寇的那段时期,大家可都把他当作了不起的大英雄来看待呢。在那个时候,除了有不少富商慕名前来拜见他之外,还常常有一些学子特意跑来向他请教各种问题。
话说这一天,徐渭正处于休息的状态呢。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忽然来了一位学子。只见这位学子恭恭敬敬地朝着徐渭行了礼,礼毕之后,便向徐渭提出了一个问题。
有一位学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颇为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在求学这条道路上,是否存在着能够让人快速抵达目标的捷径呢?
徐渭听了那学子的话后,不禁白了对方一眼,心里暗自思忖着:哼,要是我也能有一条顺畅的求学之路,哪里还会落到如今这般连举人都考不上的地步!可徐渭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也实在不好直接就把这学子给赶走。没办法,他只好拿来了纸笔,略作思索后,便写下了一副对联。只见这对联的上联写的是“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同样也是“好读书不好读书”。这副对联看似简单重复,实则蕴含着徐渭内心诸多复杂的感慨呢。
有这么一个情况,书生遇到了一副特别奇怪的对子,那就是上下联居然完全一样。这可着实把书生给难住了,他满心疑惑,于是就把这副对子带回了自己家里。到家之后呢,他拿着这副对子是左看看、右看看的,仔仔细细地端详,可不管怎么瞧,就是瞧不出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花样,实在是让人费解得很呐。
话说有那么一天,有一位学子,他家里来了个小客人,这小客人是谁呢?正是这位学子的侄子。这小家伙一到学子家,就瞧见了学子所写的那副对联。您还别说,这孩子刚好到了刚识字的阶段呢。他瞅着对联,突然就随口说了起来,说那个“好”字,可是个多音字哦,而且,还是他们当天在学校里刚刚学到的知识呢。
有这么一个学子,在经过一番思考或者他人的指点后,突然就恍然大悟了。他一下子就清楚了那副对联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的:当处在适合读书的好时候,也就是年少青春精力充沛、记忆力也好的阶段,却不喜好读书,没有好好去读书;而等到后来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想要好好读书的时候呢,却已经错过了最适宜读书的好时机,没办法再像年少时那样好好读书了。这副对联就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好好读书。
在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条件其实挺便利的,各种资源也相对容易获取,按说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呢。可那时候呢,就是对读书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往往把读书这件事儿给忽视了,没怎么好好去读。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年纪渐渐大了,这心态可就不一样啦,开始喜欢上读书啦,觉得书里有着无穷的智慧和乐趣呢。但可惜的是,这时候读书却变得更困难啦,可能是精力不如年轻时充沛了,眼睛也没那么好使了,总之读起书来要比年轻的时候费劲得多咯。
徐渭留下了一副对子,其用意在于给后来的学子们提个醒呢。他是想告诫学子们啊,读书这件事儿可得趁早进行,可千万别想着等年纪大了、老了的时候才去读书哦,因为真到了那个时候,再去读书可就已经来不及啦,已经晚喽。
话说徐渭在山阴隐居的那段日子,他是极少去和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们碰面的。相反呢,倒是有不少学生前来拜访他,或者他与学生们有所往来,在这期间,就留下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故事,同时呢,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徐渭的人生最后是以一种颇为孤寂的方式落幕的。他独自一人在自己的家中离世,享年七十三岁呢。当时,在他身边陪伴着的,仅仅只有一只狗而已,这般情景,实在是让人不禁为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