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宁球鞋原价1499元卖48889元,炒鞋热遭三大央媒点名
2.砍价免费拿存猫腻?上海律师起诉拼多多
3.小米电视为超高端机型增加开机广告,是对高端用户的优待?
01#李宁球鞋遭热炒暴涨31倍#“新疆棉事件”后,众多国产服饰、运动品牌迎来重大利好,以李宁、安踏等为代表的运动鞋也引发消费者的抢购热。
线下店面排队购买的热闹景象跟耐克、阿迪等略显冷清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
线上更是疯狂,据媒体报道,几款李宁限量款球鞋一度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暴涨30多倍。
经过三大官媒怒批,第三方买鞋平台得物APP才紧急出手干预,一面下架5000元以上鞋款,一面封杀三名始作俑者。
这一动作值得点赞,然而我们也不该高兴太早。
一来炒鞋客自有应对办法,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得物不能卖,自有其他平台可以卖;二来目前得物上动辄三四千一双的运动鞋售价,仍旧大幅高于官方。并且即便是平价的鞋款,价格往往也变动频繁;加之需求旺盛,在“手慢无”的心理作用下,“加价”既成为商家渔利的本事,也成为消费者认宰的无奈。
炒鞋客一直是个小众的存在,以前虽有恶性事件爆出,也被媒体报道过,然而似乎并未引起多数人的重视。这次遭到央媒点名批评,显然说明炒鞋客做得有点过分了。
趋利是商人的本性,炒鞋跟炒手机、炒古玩一样,本是一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犯不着央媒下场。可在这个档口,炒鞋客的入局,明显有些“心术不正”:借爱国之名,大发爱国人士的横财,明显有些越界和不厚道。
炒鞋客的这番操作,固然可以制造国潮品牌备受追捧的假象,可是一旦潮水褪去,对品牌的伤害往往也是巨大的。而故意制造稀缺假象的手法,反而也有可能适得其反,让用户的热情最终变为怨愤。毕竟国产品牌跟国外品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市占率、品牌认可度还是议价能力,均不在一个档次。如果采取这种“拔苗助长”的举措,很容易走向歧途。
当然,这次炒鞋事件,本不是品牌的锅,可是品牌方也不该坐视不理,任其发展。眼下的追捧,看似喜人,但也很可能蒙蔽品牌的双眼,使他们开始志得意满,不思进取了。
唯有品牌真的强大了,到达了足以和国外品牌平起平坐的程度,那时再遇到炒鞋事件,再高兴不迟。
02#上海律师起诉拼多多#一直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然而总有人抱着“贪小便宜”的心理去参与拼多多的砍价活动。相信这样的现象,在很多人身边并不少见。
近日,上海某律师因为参与拼多多的砍价“免费拿”活动,多次邀请好友,仍然只差“0.09%”,数次尝试之后,仍旧没有效果。一怒之下,该律师将拼多多告上法庭,理由是拼多多涉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使用虚假数据,存在欺诈行为;并表示不会调解、不会撤诉。
新闻一出,网友议论纷纷,瞬间形成对拼多多的讨伐之势。
面对负面舆论,拼多多法务部及客服官方微博回应称:砍价活动真实有效,且已免费送出709万余件商品。为了平息消费者的怒气,针对百分比变化情况还做出了说明。意在表明:拼多多没有错,数据没变化,是因为金额太大或者存在刷单行为。
显然,这样的回复无法让人满意。
“免费拿”有一定的几率和比例,但是不会让所有参与的人都拿到名额,却是明眼可知的必然。因为规则就是这么设计的,不然拼多多早亏惨了。
而具体规则怎么设计,消费者确实一无所知,只能依靠百分比的变化去猜。
对消费者来说,数据后台完全就是一个黑箱,砍多砍少都是未知的,完全看后台的算法设定。即便后台做了手脚,消费者也是完全看不到的。而这对拼多多是安全无虞的,但也因此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不满。
拼多多可能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机制设计会引发舆论的吐槽,原本是以吸引新用户和活跃老用户的为目的的营销玩法,却面临消费者的法律诉讼。
尽管结果未知,拼多多有没有故意操作数据尚未有定论,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拼多多又会再次成为网友攻击和发泄的对象,仿佛“天下苦拼多多久矣”。
这次的公关回应,当然也算不上及格,归根结底还是“规则不明确,平台急甩锅”的表现。
希望这次诉讼能够让拼多多收敛一些,同时也奉劝那些执迷于砍单“免费拿”的朋友们:适可而止吧!
03#小米电视又见开机广告#近日,小米电视针对原本无开机广告的部分超高端机型增加了新的开机广告。并为此编订了内部技术公告,以便于客服向用户解释具体情况。内部文件被曝光后,引来网上一片热议。
小米这番操作,既是“昏招”也是“巧招”。
“昏”在于明显违背了消费者服务承诺,影响了消费者体验;
“巧”在于“精准”推送,对普通消费者不打扰,降低了负面杂音的频率,同时提升了高价值广告客户的投放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这份充满歧视性的客户应对话术,还是让花高价买产品的用户感到了冒犯。表面看似是为高端客户着想,但别忘了广告对消费者来说,多数时候都是不友好的体验。把精准广告说成是特殊优待,也多少有点自欺欺人。
这与苹果手机打车更贵、美团外卖会员点餐更贵等大数据杀熟操作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微信刚推出朋友圈广告时,某些用户因为收到玛莎拉蒂、LV的广告还颇有沾沾自喜。然而这种所谓的精准推送,其实质也不过是商家更高级的营销手段罢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固然可以提升广告效果,但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多是有点不厚道。
之前针对电视开机广告,小米,乐视,TCL等厂商被点名,相关部门要求整改,并且做出了相关规定,乐视因未整改,还遭到了处罚。
但对电视厂商来说,开机广告是一块不小的肥肉,一本万利,怎敢轻易放弃?虽然有法规的约束,但是利益熏心之下,还是免不了铤而走险。比如有用户反馈,某些厂商的一键关闭只能关闭视频前的广告,开机广告照样关不了。
小米电视的超高端产品,通常是没有开机广告的,这本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一大动因。然而,如今小米违背承诺,增加广告白名单,其目的说白了还是一个“利”字。
广告的加入不但没有让花高价购买的用户享受到更好的免开机广告的服务,更有玩弄消费者的感情之嫌。
试问,花高价的消费者确实是这些广告商的精准目标用户吗?他们中有多少是为了躲避开机广告的打扰呢?这些人跟那些看重苹果手机的操作流畅度和耐用度,从而省吃俭用,不惜高价购买的消费者有什么区别呢?
真的,感谢他发了这通告,我就去买了华为智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