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5名负责营销的美好置业员工,因未及时收取某领导的微信红包,被该领导当众批评称,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他们自我检讨,并在群里各发200元红包;如果执行不到位,将面临被退群和“年后处理”的惩罚。
新闻一出,网友热议纷纷。
多数人认为领导有点小题大做,联想到这两年热议的“996”话题,以及美好置业的股价,不无嘲讽和挖苦之意;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作为营销部门,领导的做法其实没什么错,整顿队伍,时刻保持战斗力,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如果考察该领导十分注重“抓好业绩、抓稳团队、抓住正气”,并且其带领的团队被业界称为“有温度的钢铁营销团队”背景的话,后一种声音便也可以理解了。
坦白说,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热议,其实离不开春节因素的加成。人情温度和冰冷纪律的对抗在这些时候,往往要更加赤裸了一些,更容易激发大众的情绪。
而领导通过发红包的形式来“查岗”的做法,也多少有些欠妥。
因为发红包通常是一种礼仪或喜庆氛围,不完全等同于对群的关注程度。如果再补充一条“通知”,或许才能更好的说明问题。错就错在该领导误把发红包当成了“通知”,以此来考察员工的工作态度,确实有些不公允。
尽管“过年不是放羊,很多同事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保持待命状态,生活和工作还是应该分开的。何况过年期间,人情世故繁多,各种应酬、电话、微信消息不断,人不在上班状态,你很难要求大家像平时一样。所以节日期间的要求,也不应严苛依旧,理应有所松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员工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做领导的不能为了业绩,就各种缺乏人情味,否则“有温度的钢铁营销团队”也只会徒有虚名。
当然,领导想要整顿团队、杀鸡儆猴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考虑时机和舆论氛围,不然很容易弄巧成拙,难以服众之余,还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NO.2:#APP虚假低劣开屏广告泛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开屏广告已经成了各类APP的标配。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百度、新浪微博等等,各种你平时常用的、不常用的APP,几乎都有3-5秒的开屏广告。
如果单纯是广告画面也就罢了,大不了点“跳过”,或者耐着性子等几秒钟。这类1.0版本的开屏广告,对我们没多少伤害,顶多算烦人。
而当开屏广告进化到2.0版本的时候,便不能简单用恼人来形容了。各种打着“版本过低”
“内存不足”“登录过期”“网络异常”的伪装广告,简直可以用“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来表达了。
这类广告的特点,往往不是靠内容吸引你,而是靠制造“恐慌”来吸引你的注意。一旦你点击了,便会自动跳转页面,或者直接下载相应的APP,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不知道APP们,是不是为了提高点击率,才想出来的这种套路?或者是广告主处心积虑骗流量的把戏?总之,在APP们和广告主合谋的情况下,这类广告竟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并有蔚然成风之势。
在APP们丰富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开屏广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展示窗口。先是静帧图片,接着是动态视频,见消费者无动于衷,然后又衍生出了这类打擦边球的虚假劣质广告。
广告商为了点击量,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而APP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很多时候往往还帮着广告商出主意,在开屏广告的关闭按钮上做手脚——要么让你看错了按钮,要么让你误点了广告画面。
这种损害消费者体验的广告,虽然增加了APP们的广告收入,但长期看,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这类广告被消费者讨厌不说,还容易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负面印象;假如广告审核不严,导致消费者因误信了广告,造成了财产损失,那么APP们也难脱干系。这恐怕要引起企业的警惕。而很多时候,企业往往很难对广告主进行把控,这才是最大的隐患。
面对各类提供开屏广告的APP,一些网友开始称赞QQ和微信很良心。
然而,你以为没有开屏广告的APP,就真的很在乎消费者的良好体验吗?
NO.3:#饿了么变相降低骑手过年奖励#春节前,饿了么为了保证春节供应,同时让骑手多挣钱,推出了针对众包优选骑手的过年奖励计划,最高奖励8200元。
对骑手来说,这是好事。为了获得高额奖励,很多骑手放弃回家过年,有人甚至一天工作15个小时,只为了完成每期任务,从而拿到理想中的满额奖金。
但万万没想到,玩套路,还是饿了么“老谋深算”:通过在上一期任务凌晨结束时,再公布下一期的任务数,饿了么不仅成功“忽悠”了更多骑手心甘情愿地选择留在工作地跑腿,更通过“故意”设置过高的任务量,让多数人拿不到全额奖金。
结果不曾想,这件事情“竟然”通过舆论发酵,引发全网争议。于是饿了么赶忙出来致歉,并表示将做出区域调整。
饿了么认错态度看似积极又诚恳,但也难掩其“奸商”的本质。
坦白说,这种套路我们见得不少,看看拼多多就知道了:各种打着砍价、助力的旗号,让用户在亲朋好友和各大微信群里帮忙的行为,相信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看似还差1元钱,就能免费领取的商品;看似再差5毛钱,就能提现100元的现金诱惑,却在十个八个人帮忙之后,依然还差几分钱。
饿了么此次活动的目标肯定是不会让所有参加的人都能拿到最高奖励,让骑手们尝到甜头,以致一步步“上瘾”的机制设定,与拼多多们一样,无非是让你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便能达成目标。
然而与拼多多所不同的是,饿了么这种“看人下菜”的做法,显然容易引发全网声讨。
像某些骑手说的,如果一开始就公布各期的任务数,即便完不成,也愿赌服输,不会有太多怨言;而另外一些人可能就不会浪费春节回家团圆的机会,知难而退了。
但饿了么选择这样做,显然有自己的小算盘,而这个小算盘,虽维护了企业的利益,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饿了么致歉有用,那么网友也不会一边倒地指责和声讨了。
事实上,随着美团、饿了么形成两强格局,社会上关于外卖平台垄断、大数据杀熟、缺乏人性等话题不断发酵,美团和饿了么已然成为众矢之的。
本次事件,也不过是舆论层面的又一次“应激反应”罢了。
随着用户习惯外卖点餐,外卖平台已经完成了用户教育,如何达成盈利和消费者感知的平衡,以及维护好餐饮品牌和外卖骑手的利益,成为两家平台长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这个阶段,外卖平台或许只有真正地从各方利益出发,诚信透明经营,赢得了用户信赖,才有可能在舆论层面减少杂音的产生。
NO.4:#小米确定造车#近日,随着媒体曝出“小米确定造车”的消息,舆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小米身上。
尽管此前小米曾三番五次地回应:“造车是谣言”,但并不妨碍媒体和大众的无限遐想。尤其在本次小米官方略微暧昧地回复“等等看看,暂时没有”之后,资本市场旋即给予了强有力的反馈:两小时不到,小米市值涨幅已超过12%。
如今,造车已成为企业拉升股价的“万金油”。远的不说,近的如百度、恒大汽车(原恒大健康)、富士康、苹果等等,无不受益于宣布造车的举措。先不管能不能成,消息一出,起码可以对股价带来极大的利好。
对小米来说,同样如此。不管未来小米通过何种形式参与造车,至少眼下市场的积极反馈,提升了雷布斯下场造车的信心。
假如小米真的要造车,它当然会有自己的算盘,不会因为市场的鼓动,就贸然入局。而即便前有对蔚来和小鹏的参股,间接入局了智能造车行业,但雷军也慎之又慎。毕竟造车不同于造手机,两者差好几个量级,雷军再有魄力,也断然不敢拿小米的未来作赌注。何况雷军是个十分保守的谨慎之人。
不过,站在外人的角度看,在小米“铁人三项”(硬件AIoT、互联网和新零售)发展不及预期,且缺乏更大的想象空间之下,重新找一条活力赛道,似乎成为小米的必选项。毕竟之前通过打包IOT业务,小米已经硬生生把自己包装成科技企业了(尽管本质看,手机硬件仍是小米的最大利润来源)。无新的资本故事可讲,且手机硬件增长见顶,对于小米来说,一定不是好事。
但造车能不能成为小米的下一个增长曲线,还不好说。毕竟众科技玩家纷纷下场,一个比一个实力、资金雄厚,小米再怎么觊觎,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
第一波新势力造车企业死伤超半的场景尤历历在目,这一波科技企业的涌入,最终有多少幸存还是未知数。
所以,我们不妨把答案交给时间,且听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