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
过往这么多教培机构倒闭,仍然有教培机构老板认为这样的倒霉事是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的。
过往到现在,倒闭的教培机构无非就三个原因。
自然选择要么适应,要么消亡。
自然选择,我们可以理解为运气。并不是我们选择了什么,而是市场选择了什么。
教培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学科的,素质的,早教的,百花齐放。
由于新生人口减少,早教开始衰落。
由于“双减”政策的推行,面对年级段为高中以下的学科培训机构尸横遍野。
由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文科类、艺术类的教培需求大幅下降。
有的机构则在“双减”推行的时间里快速加强高中学科补习的师资力量,同时快速实现向素质类教培内容的转型。
在现实中,选择意味着一个性状在特定环境中越有利,具备该性状的生物体存活到能够繁殖的年龄的概率越大。生物学家海尔特·弗尔迈伊将其描述为“非随机淘汰”。
《思考的框架2》
所以市场中幸存的机构,应该要对市场和政策管理抱有敬畏心。市场并不完全符合优胜劣汰的规则,而仅仅是在当下,机构的教学内容符合留存标准而已。
市场跟自然选择一样,被保留的,仅仅是对当下有利的,而非对未来有利的。
就像童程童美,完美错开“双减”政策限制的学科教育,也成功搭上跟信息学挂钩的人工智能方向的热度,但因为机构内的经营不善,依旧暴雷。
跑得慢的斑马依旧是狮子的食材。

一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最重要的是各个环节能够达成一种动态均衡。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独立老师”,有的独立老师教学效果很好,但是不太销售,所以导致带生量一直无法上去。
这种情况其实也没什么,一个人的经营,带生量的多寡仅仅影响个人收入多寡而已。但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机构里,考虑到各种成本和其他开销,只教学不销售有可能会导致现金流不健康。
有的机构招生量一直都不错,但总的留存会员体量一直上不来。这大多是重营销轻教学的结果。
教学质量一般,而市场和销售花了大成本,招生量可以保持不错的结果,但会员的留存率不高。在这种数据前提下,销售为了保持营收,会夸大师资,虚假宣传,最终进入招生多,流失也多的恶性循环中。
前面说的两种失衡,是教学或者营销其中一个环节脱离均衡状态导致的。
在现实中,还有一种失衡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而且大量存在,那就是低效的稳定。
我经常提的一种现象——“死海现象”,机构内如果形成这种现象,很容易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老员工为了自己的工作不被影响,会主动形成一种排挤新员工的“场”。
不做多不做少,做得刚刚好。但市场是会变化的,他们却不会,长久下来,就会形成教学低效,运营也低效的结果,管理者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也会非常被动和困难。
失衡会导致系统崩坏,现金流的断裂仅仅是系统崩坏的结果而已。
老板的玻璃心良好决策的头号劲敌就是思考问题缺乏充分的视角。 ——阿兰·德波顿
问题都是雷同的,但很多老板觉得他的机构的问题不是问题。
我们有遇到过几个表现非常相似的老板。在面试的时候,告诉你,他非常需要一些新人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和经验,希望为机构洗掉一些坏风气。
但是在你工作一两个月后,你发现机构的问题很多,而且已经遗留很久。如果你去翻查过往的领导留下来的反馈建议,你会发现,他们提的意见跟你的如出一辙,但问题依旧存在。
这个时候,你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问题老板绝对知道,但他不允许你认为这是问题。
我们无法通过接触现实来修正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准确的视角;二是自尊心作祟,不愿承认自身的局限性;三是负责决策的人往往并不是直接承担后果的人。
《思考的框架》
一般而言,玻璃心的老板都具备上述前两个特点,而因为前两个特点影响太大,所以即使老板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也会忽略掉第三点。
面对这种类型的机构,如果是入职老板下属的岗位,那你得赶紧离开。因为他说放手给你好好调整该机构,但他天天找你复盘:如果你做得好了,他会觉得他带得好,如果你做不好了,他会觉得你没有严格执行。说白一点点,请你回来,是为了显得他能。
如果你非要跟他指出问题,他会告诉你,现在整个市场都很难。然后就忽略你提出的问题了。
总结一下
有时候,你的经验是可以通过别人的实践中获得。
市场就像自然界,你很难知道未来哪个因素会让你在市场中失败了,但过往的失败案例,往往能够给你在当下做出一些指引。
教培行业,是一个基于教育为前提的服务行业,我认为,只要我们的教育本质和实践是对的,那么在市场上总能有一席之地。
把一家机构当作一个系统,那么系统的健康运行,肯定是基于机构的价值观正确,和领导的格局。所以保持稳定的进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