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均出现过救国之臣,这9位大臣大家认识么?

阿莫莫解说 2023-05-25 10:42:57

在华夏的历史上,朝代就像走马一样,从夏商周到清朝灭亡,共有几十个朝代,中国的朝代更迭,也是家常便饭。一个国家的灭亡,一般都是因为内乱,或者是因为强大的敌人入侵,又或者是因为权力被别人夺取。一个国家的兴亡,往往是内部的争斗,是历史的循环,也是命运的安排。不过,有的时候,他们也能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力挽狂澜。

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了古往今来,无数的权贵人物,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能够让一个即将覆灭的皇族苟延残喘,这就是所谓的救世主,下面,由我来讲述一下他们的故事吧。

1、于谦

于谦是明朝的大功臣,用他的谋略拯救了大明,将蒙古人赶出了京城,让大明又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国运,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大明最伟大的臣子。

明英宗朱祁镇十四年,由于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被宦官王振怂恿,带着大明的精英和大臣们,前往了两国之间的边境,结果酿成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浩劫。在王振的胡乱命令下,大明二十万精英,连同文武百官,被瓦刺铁骑消亡殆尽,明英宗朱祁镇更是被擒,震惊了整个世界。

瓦剌俘虏明英宗后,稍作休息,立即展开下一阶段的战略,即包围北京,重振元朝。这个时候,京城里的人已经不多了,大部分的官员都想着搬到南京去躲避敌人的进攻,因为在那个时候,京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抵挡得住瓦刺的铁骑,更别说是战胜了。

然而,有一人横空出世,扭转了局势,那就是于谦,于谦先是得到孙太后的大力拥护,又推举朱祁钰为代国主,坚持不肯迁都,于是立即奏请兵部,要求从直隶、山东两省抽调十几万军队到北京,以助君王一臂之力,并且要妥善安置好军需。当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他们在北京之外与瓦剌铁骑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最后以大明的胜利而告终,击败了强大的瓦剌铁骑,保住了京城。

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如果输了,大明就会失去一半的北疆,等于是灭亡了。后来于谦等人又支持朱祁钰成为新的皇帝,对于与瓦刺的交涉,更是占据了很大的主动。

2、郭子仪

郭子仪是大唐千古一员大将,多次力挽狂澜,拯救大唐于水火之中,可以说是中兴的一员大将。郭子仪本就是武进士,入朝几十年,又恰好遇着开元,自然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可能,直到五十余岁,他的官职也就落到了九原郡郡主的位置。

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时代,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中原太平已久,安禄山的起义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华北,郭子仪奉命出征,经过几场战斗后,最后扬名立万。然而,一支精锐的军队并不能改变战局,在安禄山的带领下,攻破了潼关,唐玄宗逃离了成都,长安落入了叛军的手中。

此时,唐肃宗并未进入蜀中避难,反而向北方进发,在灵武立威,召集全国各地的精锐将士前来助阵。郭子仪、李光弼他们两个,都是在此期间率兵出征。随后郭子仪又以九原郡为根据地,和李光弼一起剿灭反贼,经过多年的苦战,最终平复了安史之乱,而郭子仪也成为了安史之乱后一员大将,和李光弼一样,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至于为什么说郭子仪是“救世主”,那是因为在七百六十二年,太原与绛州发生了叛乱,郭子仪领命,这才平息了叛乱。随后,仆固怀恩反叛,诱使吐蕃、回鹘进攻大唐,导致长安失守,郭子仪率军出征,重新夺回了长安。

七百六十五年,吐蕃,回讫两国再次攻打大唐,郭子仪孤身一人,力挽狂澜,击溃吐蕃,挽救了大唐的颓势。

3、谢安

谢安,在东晋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人温文尔雅,待人公正,从不争强好胜,在谢家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谢安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以健谈著称的。

随后他进入朝,破坏了在暮年时桓温谋反的计划,随后他便开始掌权,并让其嫡系谢玄召集了来自北方的难民,组建了如今赫赫有名的北府军。随后,谢安以统帅的身份,率领着一万多名北府士兵,和一万多名江北士兵,在淝河一战中,趁着秦军混乱,一举击溃了号称七十万的秦军。夺回了大片的中原土地。

4、管仲

这位被称为华夏国第一宰相的人物,在中华国度之中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战国初期,因为东周皇室的衰落,导致四面受敌,南夷和北夷都有可乘之机,纷纷向中原进发,于是,北有白狄,南有楚国,南有河南以南,西有大戎国,在关中一带,曾经破镐京,覆灭西周。

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原的诸王们,也开始了内讧,互相残杀,最终,南方的几个小王朝灭亡了。这个时候,中原就是要有一位大人物站出来,让所有的王公贵族都团结在一起,共抗外敌。不过,因为中原几个国家的势力大致相当,所以,没有哪个国家的诸侯能够站出来。

一直到齐桓公登基,管仲被任命为宰相,管理整个国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移风”。齐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经济、渔业、盐业,所以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地强大起来。接着,管仲又在齐桓公面前献上“尊王攘夷”这一重大政策。

齐桓公靠着自己的实力与谋略,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后来,齐国率领着自己的部下,多次击败了北地蛮人和北地蛮人,甚至还威逼楚国投降,拯救了华夏。这也是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文化守护者”的原因。

5,虞允文

虞允文在史上以其谋略、义勇而被誉为南宋首屈一指的人物。这是一位为南宋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

虞允正文乃一名文官,一一六一年,金国完颜亮率金大军渡淮河,向长江进军,两淮的防御立即崩溃,金兵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攻到了南宋境内。虞允文以一名文臣的身份,被派到了采石滩上,在宋军溃不成军,主帅被调走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站出来,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随后,他召集了周围的士兵,组成了一道防御墙,准备抵挡大晋的攻击。一万八千余人,在采石矶与十五万金军展开了一场大战,最后,宋军团结一致,将金军首次进攻打得落花流水,随后,金军陷入混乱,被迫撤退,宋军大获全胜。他不仅挫败了金主完颜亮的覆灭计划,还导致了完颜亮的死亡。

6、张议潮

大唐后期的一位民族豪杰,因安史之乱,大唐实力大减,使廓州,凉州,兰州,瓜州,都被吐蕃所占据,而河西走廊以及西部地区,也逐渐落入其手中。到了唐末,吐蕃步步紧逼,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都吞并了进去。一直到大唐中叶,吐蕃内部纷争不断,大唐才有了重新夺回河西一带的机会。

原本被吐蕃所困的沙州酋长张议潮,私下里勾结了一些英雄好汉,图谋反,在848年的时候,与大唐联手,夺回了除凉州以外的大部分的河西地区。张议潮在河西继续进攻,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将凉州重新夺回。

张议潮在河西几十年的统治,不仅挫败了不断入侵的吐蕃、回鹘,而且对河西地区的政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努力的维护着大唐的西疆稳定,在历史上,他为大唐多争取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7、张居正

张居正,大明中后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也是这场变革的主角。明代经过了嘉靖末的动荡,官吏腐朽,军力衰微,国库严重亏空。眼看着就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张居正又推行了一项为大明开创了一个崭新开端的“万历新政”。

张居正在军政方面,任用戚继光,谭纶,李成梁等著名将领,整顿兵马,以凌云翼,殷正茂等将领,平息了西南之乱,维护了江山社稷。在财政方面,他实行“一鞭一策”,所有的赋税和差役,都用白银来缴纳,确保了大明国库的充实。在官员管理方面,对官员实施了严密的监督机制,并运用“考成法”对官员进行了层层考评,从而避免了官员的懈怠与懈怠。在人民生活方面,张居正为改变严重的土地兼并状况,再次测量国土面积,绘制比例尺,严厉打击贵族和乡绅地主的隐田,使明代的田产有了很大提高。

张居正的变革,是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最为成功的一场变革,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赋役制变迁,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后人称为大明五十年的延寿之人。

8、张璁

张璁,一个凭借着朝堂上的事情,得到了嘉靖的青睐,成为了一个被所有文臣唾弃的有争议的人。且不说他的性格如何,就说他对大明的贡献,就说他对大明的贡献,就足以称得上是一个救世主了。

嘉靖初期,由于大明国内的冲突十分激烈,土地的吞并问题十分突出,加之国内的贫富悬殊,导致了国内的穷人急剧增加,目前已有几千万人成为逃难的难民。所以张璁才有了"一餐三声,万人止渴"这首诗。张璁在执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阻止土地的吞并,让农民能够继续留在自己的领地上,并且勇敢的反抗贵族,减少了吞并的矛盾,消灭了数百年来的不正之风,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并且没收了几百万亩的田地,还给了地主。

通过对科举中的考风进行了新的规范,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同时还采取了“三路”的办法,为明代聚集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文官方面,重视对贪官的惩处,提倡选拔“清正廉洁”的“爱民人”,以改善官风,提升办事效能。

张璁变法可视为张居正变法的序曲,尤其在变法方面,张璁堪称其为大明延续了几十年国运的贡献。

9、霍光

在汉武大帝的统治下,大汉帝国不断地向外扩张,又因为皇帝的愚蠢,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整个帝国都处于一种濒临灭亡的状态。

在霍光的协助下,皇帝陛下稳住了局面,安抚了百姓,过了几年,国家才逐渐安定下来。在昭、宣前期,霍光执掌朝政、兴农,并暂时停止了边疆事务。汉王朝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库充实。开创了大汉王朝的鼎盛时代,为后来的汉宣帝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历史人物,都在历朝历代中立下丰功伟绩,他们的付出是不可磨灭的,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97
评论列表

阿莫莫解说

简介:历史科普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