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正专注工作或放松时,耳朵突然一阵奇痒,忍不住想用棉签、挖耳勺甚至小拇指“一探究竟”?
掏耳朵的瞬间虽然“解痒”,但这种看似无害的小动作,却可能悄悄伤害你的听力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耳朵痒背后的秘密,以及如何科学护耳。
耳朵发痒时,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耳屎太多”,但其实耳屎(医学称“耵聍”)并非一无是处。它是耳道的“天然守护者”:
防御屏障:能阻挡灰尘、小虫进入耳道深处;
抑菌保湿:耵聍的弱酸性环境可抑制细菌真菌滋生,还能防潮防霉;
自洁功能:日常咀嚼、说话时,耵聍会随下颌运动自然脱落,无需刻意清理。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长期反复瘙痒可能暗藏健康隐患:
真菌性耳道炎:耳道潮湿、过度清洁易引发真菌感染,夜间瘙痒加剧,甚至伴随脱屑;
外耳道湿疹:耳道渗液、结痂,越掏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螨虫入侵:床品不洁可能导致螨虫入耳,引发异味和分泌物增多;
过敏反应:花粉、食物过敏者可能出现耳道肿胀、渗液;
异物刺激:理发碎发、棉签纤维残留也可能引发刺痒。
掏耳朵时产生的“爽感”并非错觉——耳道密布神经末梢,轻微刺激会触发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欲罢不能。但这种行为实则风险重重:
划伤耳道:尖锐工具可能造成黏膜破损,引发感染甚至鼓膜穿孔;
耳垢栓塞:棉签会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堆积成硬块影响听力;
交叉感染:采耳店器械若消毒不彻底,可能传播真菌、HPV病毒;
破坏微环境:过度清理使耳道失去保护层,更易被病原体侵袭。
科学护耳指南:痒了到底怎么办?控制掏耳频率:每月不超过1次,用柔软消毒棉签轻拭外耳道口;
及时就医信号:若瘙痒持续、耳垢坚硬、出现流脓或出血,立即挂耳鼻喉科;
正确清洁方式:洗澡后用毛巾吸干外耳水分,避免耳道潮湿;
远离采耳风险:拒绝非正规机构,家用工具需酒精消毒;
耳机使用法则:选择头戴式耳机,音量≤60%,单次使用<1小时。
温馨提示:耳朵是人体最精密的“传感器”之一,与其追求一时的“解痒快感”,不如学会与耵聍和平共处。记住——耳朵“痒痒”时,克制就是最好的保护!
有研究发现,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的人群,外耳道炎发病率比普通人高3倍!保护听力,从摘下耳机、让耳朵“透透气”开始吧。
编辑:程焕映 温嘉林
责编:陈广泰
越掏越上瘾?我劝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