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你知道吗?娃以前特别爱玩,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上个月我们发现她变了,每天就是待在房间里睡觉,也不太爱说话了,我问怎么了,也不说,才13岁的娃,能有啥心事呢,我和孩子爸爸就没在意,觉得孩子正在成长呢,出现叛逆或者反常也很正常。
但是这一个多月了,我们发现孩子没有好起来,前几天突然和我说,她觉得啥都没意思,学习也没意思,吃什么也没味道,啥都不想做,我担心孩子可能是抑郁了......
以上来自门诊接诊的一位13岁患者的妈妈。
孩子妈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表现,并且带其来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我们发现孩子已经有了明显的抑郁倾向,第一时间给孩子制定了心理+药物的治疗方案,现在经过几个月的心理疏导和药物干预,孩子已回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想提醒各位家长们要和这位孩子妈妈一样,及时重视孩子的异常改变,早期发现抑郁苗头,这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通常有以下临床表现:
出现难以解释的躯体疼痛、食欲差、体重减轻、失眠、乏力;
出现心情低沉、易怒、担心、恐慌;
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罪恶感;
出现哭泣、攻击行为、逃课、说谎、酗酒、吸毒、自残、自杀等,且这些症状在半个月内持续出现。
但其实在早期,青少年抑郁有三大识别信号:
反复出现的疲劳感;
查无实据的多种躯体不适;
性格改变。在此时干预,可降低青少年抑郁发生率。
(图源:站酷)
家长尤其要注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通常孩子的抑郁状态会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需要家长重视起来!
以下这几点,家长一定要早期重视!
1
孩子总说“我不够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不够好”,其实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否定。
幼年时期,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恰当的关注、回应和爱,他们不会否定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否定父母意味着世界的毁灭,那么安全的策略就是否定自己,把父母的忽视、偏袒归结为自己不好,这样就不会切断和父母的联系。
(图源:站酷)
2
孩子习惯性讨好
习惯性讨好,意味着习惯性隐藏,不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刻意忽略自己的感受。
讨好型人格虽然可以换来一个貌似和谐的人际关系,但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过度压抑负性情绪,只会把情绪隐藏起来,但情绪依然存在。日积月累,这种情绪要么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爆发,要么以躯体疾病的方式表达。
因此,维护心理健康,要提倡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提倡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给予恰当的满足;提倡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3
孩子过于懂事
实际上,在抑郁的心境下,很多不良情绪体验都会放大,很多创伤性记忆也会被唤醒。这是抑郁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并非真的是因为孤独、缺爱而抑郁,即使父母给予了全部的爱,依然不能消除抑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不能拯救抑郁症患者,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医学治疗。
门诊中,经常听到小患者说自己生病拖累了父母,又花钱又受累,甚至会说自己不在就好了,“懂事”得让人心疼。其实这是一种症状,是抑郁心境下的自我攻击。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异于寻常的自责、内疚,简单理解为“懂事”,而要将其视为抑郁的一种信号。
(图源:站酷)
孩子抑郁了家长该怎么做?
1. 跟孩子的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
2. 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
3. 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请求心理老师及学校的帮助。
4.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看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