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他不仅是首届国医大师,更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他的一生,是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典范,更是中医急症学科的奠基人。
周仲瑛的中医之路,可以说是“自然而然”。1928年,他出生在江苏如东的一个中医世家。从小,他就跟随父亲周筱斋学习中医,从《黄帝内经》到《医学三字经》,从金元各家到明清各派,他一边读书一边随父临证,逐渐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13岁,周仲瑛正式随父研习中医;17岁,已能跟随出诊;20出头,便在家乡开设诊所。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选择进入中医专科学校继续深造,以求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精髓。
周仲瑛深知,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曾在上海一所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从沪上著名的老中医那里,他进一步打牢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功底,领会了不同医派的特长,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
他重点关注中医内科领域的两大问题:急症学科和疑难病。他认为,急症学科能补中医之短,疑难病则能扬中医之长。他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周仲瑛教授开始了他的一项伟大工程——创建内科学总论。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理念:以脏腑为核心来辨证,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创新。
他的想法是,通过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分析和理解各种内科疾病,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
周教授的这一理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是实践上的创新。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而是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和临床工作中。
他开设了中医内科急症学课程,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事物。他相信,中医在处理急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只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来引导。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周教授还组建了一个特别的团队——中医急难症研究室。这个团队的成立,标志着中医内科急症学科的正式诞生。在这里,周教授和他的团队深入研究各种急难病症,探索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独特优势和治疗方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周仲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学术团队前往定点收治医院,收集一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江苏省中医辨治方案和援鄂中医医疗团队诊疗方案的形成,发挥了指导作用。
周仲瑛在教书育人上,强调要兼收并蓄、开放融合。他坚持走中医特色的办学方向,主编了一大批全国统编教材,对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倾注了心血。他培养了大批中医栋梁之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岐黄学者、省级名中医等。
周仲瑛教授在学术研究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主持编写的《中医内科学》等多部教材,为中医学科的系统化、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至今仍对中医学科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周仲瑛的一生,是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典范。他不仅开创了中医急症学科,更是疑难病治疗的国医大师。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