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永富村群众救护小红军的故事

掌阅富民 2020-05-25 17:34:34

长征路过永富村,受伤掉队小红军;永富村民冒风险,救护伤员胜于亲!

1936 年 4 月,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长征途经富民县赤鹫镇永富村。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有的年龄小、身体弱的战士掉队了。

在掉队的战士中,有一个湖南籍名字叫田作义的 13 岁的小战士和一位比他稍大一点的同乡战友。田作义和同乡战友吃力地往前走,想尽快追上自己的队伍,但是田作义越走越没有力气、越来越抬不起腿了。同乡战友说:“小田,坚持住,只有追上队伍我们才有活路!”

“我知道。可我真是一点力气也没有啦,腿完全不听使唤了!”田作义说着就瘫坐在了地上。

“来,我背你。”还没等田作义回答,他就把田作义背了起来,吃力地往前走。

“不!不!你放下我。我不能拖累你,这样下去我们谁也追不上队伍,两个都要死在路上。”小红军央求道。

“我咋个忍心丢下你呀。”同乡战友说。

“你放下我,快去追队伍,报告领导派人来救我!”田作义再次央求战友。

同乡战友想想也是,只有自己追上队伍,才能请领导派人来救田作义。于是,他把自己身上仅有的干粮掏出来装在田作义的挎包里,说:“实在饿了,就吃点干粮。”

“干粮你带走,你赶快走,追上队伍就好啦。”田作义用闪着微弱亮光的眼睛,目送着渐渐远去的战友的身影,眼睛里不由自主地落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在泪水中,他不知不觉地倒在了一棵树下,慢慢合上了双眼,沉沉地进入了迷迷糊糊的状态。在迷糊中,他看到了爸爸,看到了妈妈,看到了行军中的战友……

“ 不!我不能倒下!”田作义猛然挣扎着醒过来,他提醒自己:“田作义,你不能倒下!你不能放弃!你要赶上队伍!”于是,他扶着树,缓缓直起身子,挪动着像绑着沉重铅块的双腿,小步小步往前走。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田作义又一次昏倒在麦田间的小路上。

赤鹫-螳螂川

“啊呀!这里怎么躺着一个人?”前来看麦田的麦田主人杨得春发现躺着的田作义。他走近一看,是个十三四岁的红军小战士,只见他瘦小的身上糊满了黄泥巴,蜡黄的脸上一点血色也没有。他弯下腰,伸手到他鼻子前试了试,说:“嗯,还有气呢!”

杨德春看着这个满身黄泥巴的小红军,心疼起来。他想,还是个孩子呢,要是他爹妈看见了,一定要心疼死了!杨得春看看左右没有人,就把小红军背回家里。才进家门,他就喊妻子:“阿芬,快来!我背回来个小红军!”

“你胆子太大了!被保长看见,是要坐大牢的!”妻子一听丈夫背回来个小红军,就着急起来,但是,她嘴上着急,却马上过来帮着把小红军放到火塘边的草席上。她一看是个小红军娃娃,怜悯之心也涌上心头。她拿来一块毛巾,对丈夫说:“你给他擦擦脸上的黄泥巴,我去给他煮点吃的。”

杨德春细心地轻轻把小红军脸上的泥巴擦干净,妻子就端来了热乎乎的蛋花汤。

“孩子一定饿坏了,我先喂他点蛋汤。”阿芬说着,就坐到一个高草墩上,叫丈夫一起来帮着把小红军抱来放在她腿上,她伸出左胳膊搂住小红军的上半截身子,像抱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小红军半躺在她的胳膊上,右手用调羹小半勺小半勺地把蛋汤倒进小红军嘴里。

喂了几口,小红军苏醒过来了。他用舌头舔了舔嘴皮上甜蜜蜜的鸡蛋汤的味道,又用尽全身力气轻轻睁开眼睛,看到是位大娘抱着他在喂他东西,旁边站着的大伯也在照顾自己,他轻声细语地说道:“大娘、大伯,谢谢你们救了我!”说着,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杨德春和妻子阿芬看到小红军醒过来了,也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过了十多分钟,阿芬把鸡蛋汤喂完,小红军有了点力气,就从大娘腿上挪到草墩上坐下来。

杨德春看到小红军可以自己独自坐了,就问他:“孩子,哦,不,小红军,你叫什么名字?你家是哪里的?”

田作义就慢慢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杨德春夫妇。他说:“我叫田作义,老家在湖南大庸县,我八九岁的时候,爹娘就先后病死了。我没有人管,就当叫花子四处讨饭吃,在讨饭中,常常被人打骂,被狗咬伤。前年,红军队伍从我们家乡过,我就参加了红军。参加红军后,我有了衣穿、有了饭吃,过上了人的日子。这次长途行军,又天天打仗,我又打起了摆子(疟疾——编者),就掉队了。大伯大娘,幸亏你们救了我!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们!”田作义边说边哭,他从草墩上站起来要给杨德春夫妇磕头,杨德春夫妇赶快拉住了他。

杨德春说:“孩子,我们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我们穷人打天下的。我们救你是应该的,也是一种缘分。”

阿芬接着说:“孩子,你就安心养好身体,别的以后再说。”

就这样,田作义在杨德春家住了下来。

螳螂川畔赤鹫村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老百姓要收养红军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就要坐大牢、掉脑袋。杨德春夫妇想,村里人多嘴杂,传出去很危险。他们秘密照顾了小红军 10 多天后,看着小红军的身体基本恢复了,就决定把小红军转移到更偏僻的好朋友陈正才家休养。

在陈正才家住了几天,杨德春想,小红军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很容易走漏风声,于是,他又把小红军转移到北山梁子的亲戚周国泰家。那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除周家三弟兄外,方圆三四公里没有其他人,更为安全。

杨得春经常以串亲戚为名,把衣服、粮食送到周国泰家。

两个月后,杨德春看到田作义身体完全恢复了,就把小红军接回自己家中,认作干儿子,改名叫杨红顺。

杨得春收了杨红顺为干儿子后,当地的恶霸和乡保长就经常上门来威胁、勒索。为了杨德春家的安全,杨红顺18 岁那年,恋恋不舍地惜别了救过他的命、养育了他四五年的恩人杨德春夫妇,用近年来打工挣得的钱作为路费回到了湖南老家。田作义回到老家后,一直就叫杨红顺,以纪念干爹干妈的恩情。杨德春夫妇去世之前,他们还保持着书信来往。通过鸿雁传书,表达着彼此的牵挂和希望。

红军长征过富民纪念碑

文:王 芳(本文已入选即将出版的《昆明红色故事》一书)

0 阅读:4
掌阅富民

掌阅富民

做有态度的自媒体平台,坚持原创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