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德叔写过一篇明朝第一勋贵家族,张玉家族。张辅呢,就是张玉的儿子,他在张玉死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可以说,后来张玉一家能够成就明朝第一勋贵,张辅这个承上启下的人物非常重要。但是,张辅死的确实有点冤枉。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就得好好问问明英宗朱祁镇了。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他第一批封的四个公爵里面,最钟爱的张玉,因为英年早逝,所以最后他就把邱福认作了靖难的第一武将。
但是这个邱福后来在草原上没有处理好战事,把明军损失惨重,逼得朱棣亲自北伐,最终也被剥夺了爵位。
所以在很多年之后,明朝的第一显赫的武将世家,绕来绕去,还是绕回了张玉他们家。
虽然说张玉去世得早,但是他有一个好儿子,那就是张辅。
张辅曾经跟着父亲张玉,一起追随朱棣靖难。
后来朱棣登基之后,追封张玉为荣国公,但是作为张玉的儿子,一开始并没有能够承袭荣国公的爵位。
朱棣只是给了他一个伯爵,后来又晋封为侯。
这老搭档的儿子没有能够承袭爵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棣,他不想让这个靖难二代这么快就吃上父亲的老本。
大明的水太深,你年纪轻轻的把握不住,咱们慢慢来。
果然没有过多久,大功劳他自己就找过来了。
这回闹麻烦的不是草原,而是南方的越南,也就是当时的安南。
这个安南的事,咱们得把时间推回到建文元年。
当时安南的当家人是姓陈,所以也叫陈朝。
可是这个老陈家管不住自家人,被自家的外戚胡季(也被称作黎季)给夺了位。
黎季的祖先是中国浙江人,五代的时候跑到了安南,后来逐渐壮大,到了明代的时候,这一家子改姓当地的黎姓,还成了安南国的外戚,最后从外戚变成了当家人。
当时建文帝忙着“靖难”,没有空搭理南方的事,所以陈朝很快就成了黎朝。
到了朱棣当家的永乐二年,黎朝就派人过来说陈朝的人都没了,这个王位我也不想做,但奈何安南百姓疾苦需要我呀!这真的是害苦了我。
虽然陈朝已经灭亡,但是我们黎家人可是正儿八经陈朝的亲戚,是指定的合法接班人,给我盖个章吧!那当时朱棣就想,哎,真是巧了,不光是我家不消停,你家竟然也不消停。
哎,得了,既然这样,那你就来接班吧,咱们都是合法的继承人。
可是没过几天,这陈家就过来人了,四爷你可千万别听姓黎的那小子胡咧咧,陈家没人了还顺位继承,他是起兵把我们一家子给赶走了呀!这个姓黎的可忒不是东西了,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的身份,就敢偷天换日,还欺骗你,这事你能忍吗?
此刻朱棣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颇有一种西门庆请陈世美到家里一起过情人节的感觉。
这自家亲戚强行上岗的事,简直就是“靖难之役”的2.0啊!不愧是南亚小中华,这玩意你都学。
我大侄子,两年前也是突然人就没了,他们一家子也没剩什么人,我本无意逐鹿,奈何大明百姓疾苦,我作为我爹唯一的指定接班人,只能够顺理成章地含泪登基了。
一开始我还纳闷,这黎家和我的话术,怎么查重率这么高?
感情你也是洪武三十二年开始闹事的是吧?
这事我干干也就算了,毕竟我爹喜欢我那是真的,《明太宗实录》看过没?
上面说的都是大实话,都是史实,你是个什么货色?
于是乎,朱棣就派出了5000人南下,想要让陈朝复位。
没有想到安南的胆子也很大,在树林里设下埋伏,杀害了陈朝的法定继承人,还把明朝派去的副将也给杀了。
消息一传回来,大明朝廷立马就炸了锅。
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敢上树!一怒之下,朱棣号称发动80万大军,由朱能统领,发誓要踏平安南。
当然,80万这个数字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但是明朝这一次的军事行动确实规模不小。
朱能就主动提出,要让老战友张玉的儿子张辅跟着自己一起去。
张辅虽然在之前没有过带兵的经验,可毕竟是下一代人,还是要好好地培养培养的。
谁都没有想到,当时南亚这个地方确实是有点不适合生存,瘴气弥漫。
这朱能来了之后,没过多久人就病死了,这弄得朱棣也犯了难。
你要是打吧,主将都没了;可要是不打,几十万人过去走了一圈你就回来,难不成集体喂猴子去了?
无奈之下,朱棣就让张辅暂时代理主将。
没有想到这个张辅年轻有为,一通打下去,直接把黎家人全都打到了海里。
眼看陈家人没了,黎家人下海了,安南这么大的地,也得有人管呢。
朱棣不禁就叹了口气,哎,我本无意安南,奈何安南人民离不开我呀!吴哥,你这不是害苦了我吗?
干脆你们也别要什么国王了,以后我就兼任你们的领导。
就这样,在唐代之后,脱离了中华的安南,又一次归附(虽然说时间不太长)。
那作为领兵的张辅自然也就成了首功,朱棣封张辅为右柱国,加英国公。
邱福战死之后,张辅还跟着朱棣去了好几回草原。
这会儿邱家的淇国公被废了,徐家的魏国公被边缘化了,英国公一时之间成了风光无限的勋贵。
等到明仁宗继位之后,更是加封张辅为太师。
虽然和后来张居正的那个太师都是一品官,但是张辅他毕竟是勋贵,平时也不处理朝政,所以他在平时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实权,只是身份尊贵。
不过仁宗皇帝一共就在位10个月。
朱高炽去世之后,朱高煦就想学自己的父亲,当年太祖皇帝和侄子朱文正闹翻了,亲爹太宗皇帝也和侄子建文帝闹得,整个东亚都知道了,老朱家天生就和侄子犯冲。
所谓“祖宗家法不可废”,这一点不能够失传。
于是朱高煦就派人暗通张辅,想让他在京城做内应,大家一起密谋斗倒朱瞻基。
张辅一家人,不光打仗厉害,站队的能力也是一顶一的。结果,他压根就不想上朱高煦的贼船,二话不说,就把朱高煦派来的人送到了朱瞻基的面前。
就这样,朱高煦的密谋成了人尽皆知的大新闻。
不过从宣德朝开始,明宣宗就逐渐淡化了张辅,虽然说名分和地位上也不差,可是朱瞻基就没有让张辅领过兵,整天就把他带在身边,当个吉祥物。
甚至后来安南发生了叛乱,张辅主动提出要去平叛。朱瞻基是死活也不让张辅去,后来,甚至干脆连安南都不要了。
这主要是因为靖难的武将勋贵,像邱福这些人,当年都是站队朱高煦,只有文官支持太子朱高炽。
虽然张辅没有直接倒向二叔,可是朱瞻基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提防这些勋贵们的。这点明朝当时很多文献就直接说了,宣宗是有意切断张辅在军中的影响力。
这就导致张辅在宣宗朝地位是很高,名分也很靠前,待遇也非常好,就是没有任何实权。
对此,张辅倒也是无所谓,反正高薪当一个吉祥物乐得自在。
朱瞻基和他爹一样,是短命鬼,明朝很快就迎来了名义上的第五位,实际上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刚登基那会,年龄还很小,所以大事基本上都是太皇太后张氏,也就是朱高炽的妻子,诚孝张皇后在主持,没有发生什么乱子。
可是张氏去世之后,朱瞻基为了和先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们作斗争,就把王振给拉了上来。
理论上来讲,利用太监来抗衡文官和勋贵,他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你只要别闹得失衡就可以了。
但是随着三杨和其他的老臣去世,王振的势力就开始有点失控了。
随着王振的权力越来越大,张辅就显得更加势单力薄,特别是在张辅拒绝了王振的招揽之后,明英宗实录里面,对于张辅弹劾的数量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说他家里的仆人未经允许到山里面挖石头,甚至王振的马仔太监喜宁直接侵占了张辅家的田宅,还打死了张家人。
对此,朱祁镇都是各打五十大板。
所以在整个正统朝,张辅过得是相当憋屈,他的威望是很高,但是对于王振的挑衅和明英宗的打压,他就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忍着。
一直到了明英宗的正统十四年,瓦剌基本上是整合了所有蒙古的势力,以赏赐不公为由,在三个方向向明朝发动了进攻。
这场进攻规模非常大,而且战事爆发的非常快,明朝都没有反应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明英宗下令亲征,不仅皇帝要去,他还领着100多名官员一起去。
一方面是人多好办事,另一方面是让大家记录下来这次仗打得怎么样。
其实明英宗这么做不一定是错的,后来明武宗亲征,就因为没有带多少人,结果应州大捷,硬是被人说成了只消灭敌人十六人。
可见无论是太监还是文官,我们在看待明朝历史的时候,都不能把这些当中的任何一个势力当做完全的好人和救星。
这些封建王朝的团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都能够做得出来。
至于说张辅,他也是在陪同人员的名单里面。憋屈的是张辅他没有领兵,只是一个观察员。
那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土木堡之变不仅把明军全送了进去,陪行的官员们也被送了进去。
《明史》(卷154):“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至土木,死于难,年七十五。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当年在安南横扫敌军的张辅,稀里糊涂地死在了瓦剌人的刀下,享年75岁。这个历经四朝的老臣,老了老了,最后还是成了明朝内部斗争的一个牺牲品。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字数:3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