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中山被称“国父”是实至名归?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10-09 15:16:56

为什么孙中山能被称为国父?

在当时的反清革命团队里,有黄兴,此人的威望与孙中山齐名,一度手握三十万兵力,人送外号八指将军。

而汪精卫口才最好,能在各路势力之间游刃有余。

宋教仁最有政治抱负,号称中国宪政之父。可以说,当时的革命阵营,人才济济。

反观孙中山,已经被清政府通缉多年,一直在海外流亡无法回国。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甚至不在国内。回答这个疑惑之前,可以先思考另一个问题:打仗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兵力,是武器,还是道义?

其实都不是,是钱。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自古以来,中外政治家、军事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那辛亥革命前,谁负责找资源呢?就是孙中山先生。从1894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共筹得起义资金800万港币左右。

在当时的广东地区,港币是跟银子一样好使的流通货币,因为港币可以兑换英镑,比例是16比1。800万港元相当于50万英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独霸天下,英镑是全世界含金量最高的法定货币。根据估算,当时五十万英镑购买力相当于现在5000万英镑,也就是接近5个亿人民币。

在这5个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下,发动过10次武装起义,积累经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那孙中山通过什么方式长期进行大规模筹款呢?

主要方法有两条:

一是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来吸引海外华侨入会,以此吸收会费;

二是卖革命股票、革命债券。这两种筹款方式其实逻辑相同,都是号召海外华侨入国家原始股。

什么叫入国家原始股?我打个比方:如果现在有个美国人跟你说,美国马上就要崩溃了,届时他会在北美大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但是需要你的资金支持。

如果你现在拿一根金条出来,那到时候夏威夷就归你管,你可以围起来卖门票。如果你捐一百根金条,到时候纽约归你,所有写字楼租金你来收。

那这个人能募集多少资金取决于有多少人相信美国马上就要崩溃。

所以孙中山在海外集资的行为,本质上是把满清大厦将倾的认知给变现。是因为全天下都相信满清必亡,所以孙中山才能募到款,而不是因为孙中山募到款,所以满清必亡。

虽然逻辑如此,但孙中山是天下华人共识的最终兑现者。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历史地位无可撼动。

当然,解决资金问题只是造就孙中山影响力的一方面。因为提供资金武装起义属于推倒旧体系,但革命最难的步骤在推倒旧体系后建立新体系*。孙中山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方法步骤,具体是以三民主义为方针,实行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战略。

什么叫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呢?

首先军政很好理解,就是武装夺取政权,推翻封建统治。一旦国民革命成功,满清下台,那军政立即结束,训政开始。训政是孙中山思想的精髓,暂时没有能力完全成为国家主人,等待民心开化,民智启发后,再把权力交还给人民。

具体做法是大力宣传三民主义,大量兴办新式教育,等一代人之后国民素质水平提高,再进行下一步改革。

在孙中山时期,全国中小学生都要上公民和三民主义课程。山东郓城县志里记载的一件事,很能体现孙中山提升国民素质的成果。

郓城县县立第四小学因为师资缺乏,校长亲自上公民和三民主义课。但是校长信佛,就在课上夹带私货,向学生传输不杀生思想,劝学生不要吃猪血。

有个学生就问:你讲猪血不能吃,怎么孙中山先生说猪血有营养呢?

因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过,猪血中富含铁元素,是补身体的好东西。中国人吃猪血不但不野蛮,而且是一个科学又卫生的习惯。那位校长听了之后无言以对,离开教室,从此再没有给他们上过课。

这短短的一小段话,把三民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你看,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吃猪血野蛮,但我不管你外国人怎么想,我就认为猪血是好东西,想吃就吃,这叫民族主义。

猪血富含营养,吃了以后强身健体还不浪费食物,这叫民生主义。学生敢反驳校长,坚持真理,不畏惧权威,这叫民权主义。

在今天,历史已经证明,不同于当年列强推行一步到位式民主,孙中山路径更适合中国国情。清朝末年,中国人口四亿,识字人口300万,识字率不足百分之一。

换句话说,99%的人都是文盲。你跟这群人讲民主共和,他们只会问民主共和是什么,能不能吃。搞普选、搞投票,那很容易出现的后果是:地方土豪士绅大臂一挥,谁给我投票谁去领一筐馒头,谁不给我投谁领两颗花生米,专人送货上门。

这种情况孙中山显然意识到了,因此他在《建国大纲》里提到,必须实行训政过渡,这是未来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前提。

不要觉得这种情况是中山先生夸大其词,现实往往比想象更荒唐。不信的话看一看非洲还有拉美,其中最能证明这一点的国家是海地。

海地是美洲第二个独立的国家,时间仅次于美国。除了在独立时间上紧跟美国步伐,海地还完全复刻美国政治体制。

经过两百年发展,海地交出的答卷是人均GDP1600美元,全球排名152。这就是盲目照搬欧美体制的结局。

孙中山自青年时期游历各国,还有海外求学经历,他非常清楚各国国情大不相同。欧美国家自文艺复兴开始萌芽自我意识,到工业革命实现生产力飞跃,最后才进行欧洲大革命,完成体制改革。

这一条路磕磕绊绊走了三百年,想要一回吃成胖子,结局只有活活撑死。所以相比于宋教仁主张的大刀阔斧推行宪政,照搬欧美体制,孙中山思想更切合实际。

以上都是孙中山在世期间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去世后,还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叫民族主义。这里的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能起到国家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所无法达成的社会动员及国家整合效能。翻译一下就是能让中国人劲往一处使。

特别是1930年代日本侵华后,民族危机严重,以孙中山精神为纲领的抗日口号,抗战全面爆发后,比如人们为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自觉到中山陵哭陵,呼吁政府抗战。即使南京陷落后,朝向中山陵遥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1938年8月9日,冼星海指挥武昌3000多歌咏大军齐唱等抗日救亡歌曲进入汉口,与汉口歌咏队的汇合点就在汉口三民路孙中山铜像前。

1万多人站在像前庄严肃穆,高唱抗日救亡歌曲,相当震撼。所以,即便战争期间经费紧张,但国共两党各级政府依然努力推动中山公园、中山堂的建设,就是为了给普通民众留有充分表达爱国情感的空间。

在抗战时期,孙中山是鼓舞国人坚持抗战的一面旗帜,也是前方将士奋勇杀敌的战斗号角。时至今日,全国还有72座中山公园,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

最后再聊聊我如何看待近年来互联网上对孙中山的一些恶评。其实这些评价总结起来,比如一生有过多段婚姻,对待感情不够专一等等。

对此,德叔的看法是,当对一个人做道德评价时,比如我们评价袁世凯,那就是想做皇帝,倒行逆施;我们评价蒋介石,那就是独裁反动,以公谋私。

我们不去评价他们的道德,是因为他们存在比道德瑕疵更大的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的道德,这本身就很无聊。

时至今日,无论是国共两党,还是民间官方,都给予孙中山先生非常高的历史评价。

我相信这些正面评价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阅读:126

德叔谈史悠悠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