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人眼中,秦始皇性格中最让人诟病的是残暴。但是除了史记中的记载,我们没有其他关于他作为个体的可靠信息来源。即使是史记,也已经被很多人批评为不可靠,何况后人只是根据传说写的东西。
史记中有个小事件,是关于李斯的,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在秦始皇病死前两年。故事是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李斯车仗规模大,认为不好。结果有人告诉了李斯,李斯就把规模减小了。后来秦始皇发现了,就追查,但没人认罪。最后秦始皇把当时在边上的人都杀了。
李斯
表面上看,秦始皇好像很残暴。但是你如果仔细想想,从秦始皇的角度看,告密的人要么就是李斯安排在皇帝边上的密探,要么就是忠于丞相超过忠于皇帝。那么对于皇帝来说,真正的威胁是谁?
如果换成朱元璋,或者拍个清宫戏,这李斯死多少次都不够。但是李斯就和没事人一样,两年后还能够密谋废扶苏、立胡亥,秦始皇的心有多大。所以这个古怪的事件要么就是伪造的,要么就是说明秦始皇并不是多疑的人。杀边上的人是泄露皇帝机密,连坐死。但因为没有李斯是主使的证据,秦始皇不计较。无罪推定原则,沙尘暴不禁想说,陛下您也太宽宏大量了吧。
在史记记载中,秦始皇遭到了三次人身危险:始皇二十年荆轲刺秦王,始皇二十九年博狼沙张良行刺,始皇三十一年兰池遇盗。但是这三次事件后,秦始皇都没有滥杀边上的人。荆轲那次处理是“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就是该判罪的判罪,文字中没有贬义,而且秦始皇没有忘记赏赐。张良那次是“天下大索十日”,兰池遇盗是“关中大索二十日”,这两次搜查行动不过分吧。
荆轲刺秦王
一个做皇帝的人,在人身遭到威胁后还能够保持克制,没有滥杀。那么在遇到非人身威胁却滥杀,这个实在是讲不通。
拿另外一个人来对比,希特勒也是不会乱杀他的将领、官员和身边人员,古德里安那么别扭的人不也活得好好的?但是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失败后判死刑五千人。可死可不死的也得要死,比如隆美尔。可见希特勒在人身受威胁后表现出的愤怒和恶念。但是秦始皇三次都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恶念,他难道不是一个克制和理智的人吗?
说到将领,就想到了李信。第一次伐楚是李信带的兵,二十万,最后战败了。秦始皇大怒,向王翦道歉,请求复出伐楚。但是李信不是活得好好的?后来他作为王贲的副将伐燕齐,善终。看了李信的经历,不能想象秦始皇是个残暴刻薄的人吧。盛怒、丢脸之下都没有处罚李信,而只是检讨自己的错误。
秦始皇
史记中有关秦始皇的内容是有伪书的。比如始皇三十六年,出了块石头,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然后秦始皇追查,没有结果,就把石头发现地附近的人都杀了。这个记载是杀无辜规模最大的。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伪书,不合情理。
秦始皇的真实性格已经湮没在岁月中了。虽然上世纪有了很多考古发现,但这些发现只能够反映当时秦朝的社会政治状况,但不是秦始皇本人。秦始皇时代没有起居注,而且秦始皇把谥号给废除了,认为“臣议君也,甚无谓”,他本人不喜欢这种个人记载。但是沙暴认为秦始皇的所谓残暴多疑是被后人大大地夸大了,说不定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可惜的是,应该永远没法找到真相了。
稀里糊涂
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不凸现前朝的暴虐,怎么能体现自己的顺天时应民心?司马迁就是始皇帝最大的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