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在正史中的死因颇为离奇,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莫名其妙,疑窦重重。
西晋建立之初,文鸯担任平虏护军。公元277年,文鸯奉命出征,平定了凉州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之乱,再立新功,被晋升为东夷校尉。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表现对他的器重,还特地授予他“假节”的大权。文鸯春风得意,宠眷方殷,眼看就要平步青云,一场无妄之灾却突然降临。按照朝廷制度,文鸯被授予“假节”大权后,要当面向皇帝致谢。就在文鸯面见晋武帝时,一件意外之事发生了:“帝见而恶之,托以他事免俶官”。晋武帝一看他的长相,打从心底里生出厌恶之情,找了个借口收回成命,又把文鸯给撤了。此事成为文鸯一生转折点。
此后,文鸯的命运急转直下,又遭人诬告陷害,稀里糊涂卷入大臣杨骏谋逆案中,晋武帝对文鸯痛下杀手,不仅斩杀了他,还诛灭其三族。由此可见,文鸯遇害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突然失宠。晋武帝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厌恶文鸯?揆之当时实际情况,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文鸯确实长相丑陋不堪入目,以至于司马炎都不愿多看第二眼。由于史料中缺乏对文鸯外貌的描述,因此这种说法姑且存疑。
第二种可能:文鸯早年曾经参加过反对司马家族的“淮南三叛”,并在乐嘉之战中攻打司马师,当时本就患病的司马师因此病情加重而死。而司马师正是晋武帝的亲伯父。晋武帝一看到文鸯,想起了他与司马家族的大仇,于是才会“见而恶之”,当即罢免了他。
第三种可能:文鸯有一段极为复杂的背景。他最初是魏国武将,司马家族篡夺大权时,他跟随父亲起兵发动叛乱,投降了吴国。
后来魏将诸葛诞发动寿春之叛反对司马氏,文钦奉命出兵支援诸葛诞,被魏国军队击败后,再度投降魏国。晋朝成立时,他又从魏国武将变身晋朝武将。
纵观他的一生,正如《三国志集解》对他的评价:“粗猛武夫,反复无常”,是一个与吕布相似的“三姓家奴”式人物。他的三番五次的背叛投降,可能招致了晋武帝司马炎的猜疑防范之心,并因此失宠。由于文鸯在《晋书》《三国志》中都没有专门立传,史书中对他的一生概况记载极为零碎和简略,导致他的死因至今仍然疑窦重重。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鸯的一生战绩。文鸯在当时算是一员悍勇善战之将,但称之为“三国后期第一战神”实在有些离谱。他一生的两大战绩,分别是抗击司马师和击败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两次大战中,文鸯确实表现的勇冠三军。但必须要指出的是,他虽然能打得司马师病情加重,以至于战后不久就死去,但这次战斗的结果,却是以文鸯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他和父亲文钦都落荒而逃,被迫就此投降东吴。
在277年,抗击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之战中,文鸯看似获胜,但并未对秃发树机能造成实质性重创。不久之后的279年,秃发树机能东山再起,席卷西北,晋军望风披靡。此时文鸯还在朝中为官,但晋武帝司马炎却不愿再启用他,而是让另一个武将马隆挂帅出征,马隆才彻底平定了秃发树机能。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文鸯大战魏兵的描写:“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世人最为津津乐道,经常把这一段描写当作证据断定文鸯是“战神”。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史料属于典型的“孤证”,不仅《三国志》《晋书》中都未见记载,连当时的野史笔记中也未提及,真实性大可存疑,不知司马光的这一段描写出自何典。因此客观而言,文鸯是一员猛将不假,但称之为“战神”欠妥。
風鈴
七进七出不牛逼么[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