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号角已经吹响!国产超大盾构机始发,这次轮到欧美被卡脖子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6-19 12:45:26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处处被针对,花样百出的恶意制裁、封锁层出不穷。

然而,经历了这样不择手段的打压,不仅没有让我们一蹶不振,反而激发了骨子里的血性,昂起头来,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就在最近,“国之重器”——盾构机,实现了巨大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始发。

这一次,终于轮到欧美被“卡脖子”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主创新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在当年,德国人对我们能否制造出盾构机的质疑与嘲弄,给我们的自尊心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可就是这股子气,也反过来唤醒了我们的斗志。

要知道,就在2006年以前,我国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了130多台盾构机,花费了多少无谓的资金外流。

更可气的是,德国佬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始终横亘在前,既对机器的出售设置了种种刁难的条件,又对中国工程师学习维修观摩百般勾阻。

就这么被人卡着脖子,寸步难行,谁能忍?老祖宗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

正是这一次次的刁难与羞辱,让我们越发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民族复兴,就一定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一定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于是在2002年,我国组建了专家团队,他们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孜孜以求、毫不松懈。

从图纸设计到现场试验,每一道工序都得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没有半点含糊马虎的余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国产首台"中铁一号"盾构机终于诞生,这开启了我国盾构事业的新篇章。

可谓是从无到有,昔日的笑柄如今成就了弯道超车的奇迹!一旦跨过了这道槛,我们就像是坐上火箭般阻力全无。

2008年"中铁一号"虽然首创,但它已为我国工程师积累了宝贵经验,接下来的进程也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仅仅四年后的2012年,我们的"先行者"号就横空出世,祥和的名字无声无息却夺人耳目。

它将掘进直径推升至6.28米,直接打破了当时德国6米的世界纪录,可谓扬眉吐气、生龙活虎!

这都仅仅是序曲,2019年我们的"春风号"隆重登场,以15.8米的超大直径荡开了世界级盾构机的先河,将德国的15.43米记录远远抛在了身后。

大伙儿纷纷像打了几百年的一个大胜仗般欢欣鼓舞,场面极其壮观!

旁人或许觉得,直径大小并非最重要,可实际上这背后是一门深奥的科学,需要考虑的因素举不胜举。

比如岩层刚柔程度、地下水流动情况、围岩稳定性等等,都要反复论证才能选定最优方案。

所以当2020年"京华号"诞生,再次将直径刷新至16.07米时,整个行业为之雷动震惊不已。

我们这才算是真正抓住了行业发展的"牛鼻子",彻底扭转了往日被压制的局面。

同年9月,更是标注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中国中铁1000号"盾构机面世,意味着国产盾构机数量正式突破千台大关!

如今的“领航号”,更是带领中国力量一跃至国际尖端。

这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见证了中国工程机械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飞跃!

每一台机器,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从无到有、从0到1、由小到大,一路攻关、一路突破,其间所经历的困难远超我们想象。

«——【·背后的付出·】——»

盾构机技术的自主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要追溯到最初的几代盾构"机长",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第一代机长陈鹏就曾在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中,不畏外国专家的压力和打击,亲自上阵进行高风险的常压换刀作业。

通过反复实践,他们逐步掌握了盾构核心技术,申请了多项专利,攻克了诸多世界级难题,为后来者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的继任者孙旭涛则参与了多项创新突破,包括全球首创"滚刀齿刀原位互换"新技术,并亲自编写了《泥水盾构施工手册》这本经典入门教材。

可以说,从这一代开始,盾构制造和施工技术就真正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中。

而孙长松在孙旭涛的带领下,经历了武汉、常熟、北京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战洗礼,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他的操作经验和技术积累,为最新一代机长王虎然及其"京华号"盾构机赢得了成功奠定了基础。

最值得瞩目的,是这一代代技术人员在传承与创新中共同成长。

最年轻的第四代机长王虎然,驾驭着价值数亿的"京华号",在地下75米的环境中潜行两年多,尽管只有2米出头的缓慢速度,但已被师傅们赞为"风驰电掣"。

他们手把手将数十年的经验无保留传授给后辈,让技术能在年轻人手中得以延续。

与此同时,年轻人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京华号"从始发到贯通,王虎然亲身经历并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使自己在实战中迅速成材。

这种源源不断的传承创新之路,正是中国工程建设事业持续壮大的不竭动力。

盾构机背后的技术突破,不仅彰显了中国人的创新实力,更激发了全民的自豪情绪。这种集体自信,将进一步坚定我们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决心。

在过去,我们曾一度被外国企业控制市场生杀大权,被动受制于人。但那些年的挫折和教训,反而激发了我们甩开技术封锁的斗志。

如今,我们已成为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盾构机制造和出口大国,昔日被人耻笑、打压的处境徒然成为奋斗的动力。

«——【·国际市场的辉煌战绩·】——»

随着一台台国产盾构机的诞生,我们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更是把产品远销长城外。

去年,国产盾构机出口额直接突破10亿美元,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已经接近惊人的七成,跻身第一大出口国行列。

昔日那些对我们打压、封锁、侮辱的国家,如今却不得不高价向我们进口。曾几何时,德国人还对着我们指指点点,如今只敢干瞪眼、唏嘘不已。

对于他们的反应,我们自然是幸灾乐祸、幸灾乐祸。年复一年,他们对我们的卡脖子不遗余力。如今轮到他们尝尝滋味,难怪会如此汹汹不平、怅然若失了。

回看整个盾构机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年迷途未有定力时,不得不屈从外人摆布。

而当下我们已经自主创新,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也就有了反制他人的底气。

只有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掌握了发展主动权,才能在世界舞台上从被动挨打,转为主动出击,占据主导地位。

理所当然的,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投入,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

我们时时刻刻怀着一颗谦逊的心,决不能骄傲自满,而要居安思危、危中有机,才能真正玩转反制的游戏规则。

盾构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自主创新的沿革足迹。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后来的自给有余,再到今日的反哺于人,这条路走来确实也曲折坎坷。

当年被人耻笑、被人轻视,如今却已成为世界领军者,这样的反转实在令人荡气回肠!

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自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一个国家永葆活力的重要法宝。

只有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了核心关键技术,我们才能真正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被人摆布。

试想,如果当年我们不是被人的嘲弄和封锁惹恼,又怎会燃起斗志、孕育出"中铁一号"?如果我们没有自力更生,又怎能一步步跨越国外的高门槛,最终反超他们?

可以说,创新正是我们逆境崛起的根本力量。

而今天,盾构机只是浪尖上的一叶扁舟。

我们还必须在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实现突破,彻底赶超西方国家,扭转长期以来被人压制的局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无牵无挂,在世界舞台上唱主角!

旧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回看盾构机发展的脚印,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分自强不息的韧劲儿。

那些年,我们不畏艰难险阻,只为追求创新的突破;那些年,我们无往而不努力,只为成就自主研发的梦想。

今天的成就,只是新的征程的开端,我们更要砥砺前行。

毕竟,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扭转被人压制的局面,捍卫住国家尊严。

反击的号角现已吹响,我们将在更多领域亮出獠牙,在别人眼皮子底下实现更多的突破!

到那时,我们就将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世界舞台上唱起最响亮的旋律!那将是一个举世瞩目、熠熠生辉的时刻!

参考资料

0 阅读:2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