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良:74任直隶总督中之最贪者,也是贤良祠中唯一的一个贪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b29db66b44abae8acbe1cd16a9a9bf2.jpg)
纨绔子弟一跃成封疆大吏
【引言】
在清朝274年的历史长河中,直隶总督这一要职更迭了74任之多。然而,其中最为特殊的,当属桂良。这位满洲正红旗出身的权贵,不仅是74任直隶总督中最为贪婪的一位,更是在其病逝后被追赠太子太傅,赐谥"文端",并入祀贤良祠。值得玩味的是,这还是清朝开国以来首次出现贪官入祀贤良祠的先例。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如何能在短短数十年间平步青云?一个声名狼藉的贪官,又为何能在死后享受如此殊荣?让我们走进这段蹊跷的历史,揭开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谜团。
清朝满洲八旗中,正红旗地位最为尊贵。在乾隆年间,瓜尔佳氏一族就已显赫一时,而玉德更是在嘉庆年间官至闽浙总督,位极人臣。
作为玉德之子,桂良从小就享受着显贵子弟的一切优待。在那个年代,满洲贵族的孩子们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桂良也不例外。
他终日与狐朋狗友厮混,不务正业。那时的京城,每到夜晚灯火通明,赌场、青楼门庭若市,桂良就在这纸醉金迷中挥霍着父亲的俸禄。
即便如此,他仍然凭借满洲贵族的特权,通过捐纳的方式进入礼部,担任主事一职。这在当时并不稀奇,很多旗人子弟都是靠着这种方式步入仕途。
桂良进入官场后,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从礼部主事到员外郎,从知府到道员,再到按察使、布政使,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爬到了河南巡抚的位置。
在这期间,他没有建树过任何功绩,也没有展现出任何治理才能。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庸之辈,却意外地得到了道光皇帝的青睐。
道光皇帝对桂良的赏识,让他的仕途如同坐上了火箭。短短几年间,他从湖广总督到云贵总督,又被任命为福州将军,最后升任兵部尚书。
道光二十八年,桂良的人生迎来了最大的转折。道光帝下旨,将桂良的女儿指婚给皇六子奕䜣。这一政治联姻,让桂良一跃成为皇亲国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28ea6eb99ddadfe52c5d4fdb41e2f1.jpg)
从此,桂良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他不仅官运亨通,更借着"椒戚权贵"的身份,在朝中结交权贵,扩充势力。
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咸丰帝已经继位。咸丰三年,杨秀清派出两万余人的北伐部队,直指京师。
时任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出省防剿,咸丰帝便任命桂良坐镇保定,主持军政事务。不久后,讷尔经额因办差不力被革职,桂良顺理成章地接任了直隶总督。
(文章结束)
直督贪财无度肆意横行天
桂良入主直隶总督衙门后,一改往日作风,开始大肆敛财。直隶作为京畿重地,商贾云集,物产丰富,他深谙其中的油水。
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记载了桂良的种种劣迹。从他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桂良在直隶总督任内,把搜刮民脂民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按照清代官制,候补官员到省后必须经过督抚点头才能委以实职。这个制度本是为了保证官员质量,但在桂良手中却变成了生财之道。
在他的标准里,官职都明码标价:候补道员要交5000两,知府要交3000两,知州要交2000两,知县要交1000两银子。这样的价格远超当时一般督抚索要的数目。
通过卖官这一项,桂良每年就能进账20万两白银。这笔收入比他的合法俸禄多出十几倍,相当于普通百姓几辈子都挣不到的财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797878bedd28d31e2ada98176910c2.jpg)
在任官员想要保住官职,同样要向桂良上供。每到年终考核时,直隶省内从按察使以下的数百名官员,都要排队送钱。
这些保官费用也是明码标价:道员、知府每人要交2000两,知州、知县每人要交1000两,就连最底层的佐贰、杂职官员也得上交300两。按此计算,桂良光靠保官费每年就能收入四五十万两白银。
连布政使、按察使这些由朝廷直接任命的高级官员,也不得不向桂良示好。他们每人都要孝敬数千两白银,否则就会在工作中处处受阻。
桂良还把巡视变成了敲诈的手段。作为总督,他经常到各府州县巡视,所到之处,地方官员无不倾其所有迎接。
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三节,各级官员更要按规矩送上丰厚礼金。这笔钱的数目比常例要多出许多,就连一个小小的知县也得准备至少五百两白银。
据当时在任的官员私下透露,桂良索贿时毫不遮掩,甚至当面就谈价格。地方官员们为了保住乌纱帽,只能咬牙忍受。
桂良还把黑手伸向了商界。但凡有商人想在直隶做生意,都要向他打点。不少商人因为付不起保护费,只能关门歇业。
他还控制了直隶境内的盐铁贸易,从中牟取暴利。据传,光是盐税一项,每年就能为他带来数十万两收入。
桂良敛财的手段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在他手下当差的衙役们都说:"大人胃口真大,一年要吃掉直隶省半年的税收。"
(文章结束)
官场敢怒不敢言皇亲保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3ecc0f7c262416ea1532de0558bb48.jpg)
清代的督抚贪腐由来已久,但在道光以前,各省督抚还懂得收敛。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贪污的督抚往往难逃法网。
到了道光中期,朝廷对贪腐的查处力度明显减弱。督抚们察觉到这一变化,贪腐行为愈发肆无忌惮。
桂良的贪腐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当时的官员私下议论,就连正常收受贿赂的潜规则他都不遵守。
一般来说,地方官员向上司送礼要讲究体面,双方都要做表面工作。但桂良不讲这些规矩,他收钱就像收税一样,完全不避讳。
在咸丰朝时期,桂良的贪名已经传遍朝野。许多御史大夫私下里掌握了他贪腐的确凿证据,却都把奏折压在了抽屉里。
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是桂良强大的政治靠山。他的女儿嫁给了恭亲王奕䜣,这层关系让他在官场上横行无忌。
每当有人想要弹劾桂良,总会有朝中大臣及时提醒:"那是恭亲王的岳父,得罪不起。"御史们权衡利弊后,只能选择沉默。
桂良对自己的靠山也相当自信。他在地方官员面前经常说:"我家女儿是王妃,你们不用给我面子,尽管去告御状。"
朝中大臣们对桂良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一些正直的官员私下抱怨,一个贪官,竟能因为皇亲国戚的身份就无法制裁。
在道光、咸丰两朝,朝廷的吏治逐渐败坏。许多督抚效仿桂良,也开始明目张胆地搜刮民财。
桂良的嚣张跋扈影响了整个官场风气。一些地方官员感叹,连总督都这样贪,我们这些做下属的还能怎么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3e96b82deafd304aba94e801083a4f.jpg)
到了咸丰中期,官场上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涉及到桂良的事情,都要绕着走。就连京城的言官也对他避而远之。
朝廷的纪检系统形同虚设。桂良每年都要向皇帝上交一本"廉政报告",内容却无人过问。
一些老臣回忆说,在清朝历史上,还从未见过如此嚣张的贪官。但碍于他的特殊身份,大家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文章结束)
贪官入祀贤良讽刺荒唐
咸丰六年,桂良被调至京城,升任东阁大学士。这一任命在朝中引起不小的震动,许多大臣私下议论,一个贪名远扬的封疆大吏,居然能坐上这样的高位。
两年后的咸丰八年,清廷与西方列强的战争进入白热化。桂良被派出去与各国谈判,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完全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但奇怪的是,没有一个朝臣站出来指责桂良卖国求荣。
桂良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反而被提拔为文华殿大学士,还兼任侍卫内大臣。在当时的清朝官制中,这两个职位都属于九卿以上的高级官员。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被迫北狩避难。桂良被留在京城处理政务,与女婿恭亲王奕䜣一起主持大局。
在这段时期,桂良又以清廷代表的身份,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这份条约进一步加重了清廷的屈辱,却让桂良得到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职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5d80b3ae5b82f09fa1d605f21c4cd5.jpg)
咸丰帝驾崩后,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辛酉政变。桂良站在慈禧太后一边,与奕䜣等人联手铲除了顾命八大臣。
因为这次政变中的"功劳",桂良被两宫太后任命为军机大臣。他在位期间,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搜刮钱财的手段也更加高明。
同治元年,年近八旬的桂良因病去世。两宫太后以幼帝之名下旨,追赠他太子太傅的荣誉,并赐予"文端"的谥号。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朝廷还破例将桂良的牌位供奉进了贤良祠。这在清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居然与历朝名臣享受同样的香火。
贤良祠里供奉的都是历朝历代的清官名臣。桂良的牌位进入祠堂的那天,不少京城百姓都来围观,私下议论这种荒唐的做法。
有趣的是,在桂良牌位的左右,都是些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清官。这些清官的后人得知此事后,纷纷上书朝廷,要求迁移先祖的牌位。
但两宫太后对这些请求置之不理。从此以后,贤良祠中就多了一位不贤不良的"清官",成为清朝官场腐败的一个讽刺性标志。
这件事在民间流传很广,甚至出现了一些讽刺桂良的民谣。老百姓说:贤良祠里竟然有了贪官,这不是打贤良祠的脸吗?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