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家族是如何得罪了雍正,以至于最终落得被抄家的下场?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5-01-15 09:05:07

曹雪芹家族是如何得罪了雍正,以至于最终落得被抄家的下场?

世人皆知《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却鲜有人知他家族曾显赫一时。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下榻曹府,这是何等的荣宠!然而风云突变,雍正二年(1724年),曹家却突遭抄家之祸。这个曾经的江南首富之家,到底是犯了什么滔天大错?为何会在短短数年间就从云端跌入谷底?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朝廷派人抄家时,却发现这个号称富可敌国的曹家,竟只剩下一堆当票和欠条!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浮沉起落?

一、曹家显赫:从奶娘到织造

说起曹家的发迹,还得从康熙帝的童年说起。顺治九年,年仅六岁的小康熙被立为太子,可这个年纪的孩子,总要有人好生照看。孝庄太后便亲自挑选了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为太子的奶娘。

这位孙氏可不是一般人,她是满洲正黄旗人,出身显赫。当时宫里挑选奶娘,不仅要看身份地位,更要看德行品性。孙氏性情温和,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她那一口甘甜的奶水,让小康熙吃得欢喜。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孙氏进宫不久,小康熙突然染上了天花。这可把孝庄太后急坏了!要知道,在当时,天花可是要人命的病症。孙氏日夜守在小康熙身边,四处求医问药,甚至亲自尝药,以确保药方安全。终于,小康熙的病情渐渐好转。

这一场病,不仅保住了小康熙的性命,更让曹家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孝庄太后感念孙氏的忠心,特意恩准让她的儿子曹寅与康熙一起读书。这可是何等的殊荣!要知道,能与储君一起读书的,那可都是将来的朝廷重臣啊!

康熙登基后,为了报答孙氏的养育之恩,便将江宁织造的官职赐给了孙氏的丈夫曹玺。这个位置看似不起眼,可实际上却是个肥差。江宁织造不仅掌管着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还有进贡锦缎的重任,更重要的是,织造府还兼管着盐政,每年的进项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曹玺在任时兢兢业业,处事公正。他不但管理有方,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遇到灾年,他就拿出织造府的存银赈济灾民;遇到百姓家中办丧事、娶亲却拿不出钱的,他也常常施以援手。

可惜好景不长,曹玺因劳累过度,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康熙闻讯痛惜,不仅赐银治丧,还特意下旨褒奖他的功绩。

此时的曹家,已经在江南扎下了根基。康熙为了让曹家继续管理好织造府的事务,便让曹玺的儿子曹寅接任织造一职。这一任命,不仅让曹家的权势更上一层楼,也为日后曹雪芹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而这个决定,也让江宁织造府成了江南一带最炙手可热的地方。每逢康熙南巡,必定要在织造府小住。曹家不仅要准备精美的织锦,还要张罗着接待数千人的吃住。这样的排场,让江南的达官显贵无不羡慕。

就这样,曹家凭借着一个奶娘的机缘,摇身一变成了江南数一数二的显赫家族。但谁能想到,这份荣耀背后,却埋藏着日后家族败落的隐患。

二、巅峰时期:康熙朝的荣光岁月

接过父亲的织造大印,曹寅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干。与其父曹玺不同,曹寅更懂得如何经营生意。他发现,江南的丝绸生意固然赚钱,但若要让家业兴旺,光靠织造府的收入还远远不够。

康熙三十年(1691年),曹寅向康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借十万两白银做本钱,经营铜器生意。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康熙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在那个年代,朝廷对于铜器生意的管控极其严格,能得到皇帝首肯经营铜器贸易的商人寥寥无几。

曹寅不负众望,仅仅三年时间,就将这笔投资翻了三倍。不仅如此,他还开拓了盐业贸易。当时的两淮盐区,几乎所有的盐商都要给曹家打点关系。每年光是盐税的收入,就让曹家的财富翻了几番。

随着财力的积累,曹家在江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不少达官显贵都纷纷前来拜访,就连一些藩王也要给曹家几分薄面。曹寅的女儿更是分别嫁给了宗室王爷,让曹家在朝中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康熙特意在织造府多停留了几日。一天晚上,康熙召见曹寅,两人谈起诗词歌赋。曹寅不仅能对答如流,还即兴写了一首《月夜》,得到康熙的赞赏。从此,曹寅不仅是织造,更成了康熙的文学知己。

这种特殊的君臣关系,让曹家获得了更多的机遇。康熙命令曹寅主持编纂《全唐诗》,这是何等的荣耀!要知道,当时能参与皇家敕撰典籍的官员,无不是饱学之士。曹寅不负圣望,用了三年时间,编纂完成了这部巨著。

然而,荣耀的背后也暗藏危机。每次康熙南巡,动辄数千人的仪仗队伍,吃喝住行都要织造府负责。光是一次接驾的花销,就要十几万两白银。虽说朝廷会拨付一些银两,但远远不够支出。曹寅只好四处借贷,渐渐地,织造府的亏空越来越大。

康熙五十年(1711年),曹寅因病去世。这位在位二十七年的江宁织造,为曹家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也埋下了日后败落的祸根。临终前,他将一本账册交给儿子曹颙,上面详细记录着织造府的亏空数目。

这时的曹家,表面上仍是富甲一方,但实际上已经债台高筑。曹颙接任织造后,更是力不从心。短短三年,曹颙就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到这时,康熙不得不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让曹寅的侄子曹頫继任织造。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是最稳妥的选择,却没想到最终会让曹家走向覆灭。曹頫既没有曹寅的才干,也没有曹颙的文采,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懂得如何经营这个庞大的家业。

三、暗流涌动:政治站队的致命错误

曹颙去世后,曹家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新任织造曹頫虽然继承了职位,却远没有先辈们的胆识与魄力。正当他手足无措之际,一场惊天动地的朝廷风波却悄然而至。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震惊朝野的废太子事件爆发了。太子胤礽被囚禁,朝中人心惶惶。此时的曹家,因为常年与朝中重臣往来,不得不在诸皇子之间选择站队。

当时,曹頫与废太子胤礽走得颇近。每逢年节,胤礽都会收到织造府送来的珍贵礼品。不仅如此,曹頫还经常为胤礽府邸提供各种稀罕物件。这层关系在太子被废后,立即成了曹家的一块心病。

为了自保,曹頫开始频繁走动于八阿哥胤禩的府邸。胤禩是康熙最受宠的儿子之一,文采出众,在朝中也素有贤王之称。当时许多大臣都认为,胤禩继位的可能性最大。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頫还与年羹尧建立起了密切联系。那时的年羹尧正在西北用兵,军需物资紧缺。曹頫不顾织造府已经亏空的困境,依然为年羹尧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其中包括棉布、皮革等重要物资。这些军需物资的账目,后来成了雍正清算曹家的重要证据之一。

与此同时,曹頫还在暗中与两淮盐商勾结。当时的盐商李煦是曹家的姻亲,借着这层关系,曹頫让李煦帮忙周转资金,填补织造府的亏空。这种做法虽然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但也让曹家在盐政上的问题越积越深。

更糟糕的是,曹頫还与地方官员结成了利益同盟。他利用织造府的特权,为一些地方官员走私漕粮提供便利,从中获取巨额利益。这些见不得光的交易,都被当地的眼线一一记录在案,最终成为了压垮曹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曹頫四处周旋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四阿哥胤禛登基了!这位新皇帝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而他恰恰是曹家从未结交过的皇子。

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各路势力。年羹尧的倒台,给曹家敲响了警钟。紧接着,雍正开始着手整顿盐政,两淮盐商多人获罪,其中就包括与曹家关系密切的李煦。

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开始清查各地亏空。织造府积攒多年的问题终于暴露出来。更要命的是,查账官员发现,织造府不仅存在大量亏空,还有许多来路不明的收支往来。

这些账目背后,隐藏着曹頫与废太子党、八阿哥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雍正翻阅奏折时发现,曹家不仅在政治上站错了队,更在经济上与反对势力纠缠不清。

此时的曹家,就像一叶漂泊的扁舟,在朝廷的惊涛骇浪中随时可能倾覆。而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接下来等待曹家的,将是一场更大的风暴。

四、家族覆灭:雍正朝的清算风暴

雍正四年(1726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江宁城内突然涌入大批官兵,直奔织造府而去。原来,雍正已经下旨,命专门负责查办贪腐案件的大臣绥赫德前往江宁,彻查曹家。

这一天,曹頫正在织造府处理公务。当绥赫德出示圣旨时,曹府上下顿时一片慌乱。绥赫德带来的第一道旨意就是清查织造府的账目。查账官员很快就发现,织造府不仅存在大量亏空,还有许多可疑的支出。

比如,在康熙末年的几次南巡中,织造府的接待支出远远超出了朝廷的拨款标准。更令人不解的是,每逢年节,织造府都会送出大量珍贵礼品,但这些礼品的去向却无从查证。

就在绥赫德查账期间,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事态急转直下。织造府的一位老管事交出了一本密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曹頫这些年来的私下交易。从这本密账可以看出,曹頫不仅暗中资助了八阿哥党羽,还与年羹尧有着频繁的资金往来。

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雍正再次下旨,命绥赫德立即查封曹家所有产业,并将曹頫押解进京。这一次的抄家行动持续了整整两个月,但最终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那些传说中的金山银山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当票和欠条。整个曹家只有十三处住宅、十九顷地,以及一些普通的家具用品。这与外界传说的"江南首富"形象相去甚远。

更令人意外的是,当官员们打开织造府的库房时,发现里面不仅没有存银,反而还欠着朝廷三万多两银子的织造费用。这些亏空,大部分都发生在曹頫任职期间。

抄家的消息传遍江南后,许多与曹家有生意往来的商人纷纷上门讨债。经过清算,曹家不仅要还朝廷的亏空,还欠着外债近三万两银子。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竟然成了负债累累的"首负"。

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对曹頫做出最终处置:革去所有职务,戴枷示众一年。同时,曹家除了在京城崇文门外保留一处住宅外,其余产业全部充公。

这场抄家风波中,最令人唏嘘的是年仅十二岁的曹雪芹。这个从小在织造府锦衣玉食的少年,不得不随家族迁往北京,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从织造府的公子,一夜之间沦为贫困的少年,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就这样,曹家在江南经营了近六十年的基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土崩瓦解。这个曾经让达官显贵趋之若鹜的家族,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雍正朝的清算风暴。

五、余波未了:家族的命运转折

雍正八年(1730年),一道特赦令让曹家看到了转机。这道特赦令宣布,凡是雍正四年以前的亏空案件,经查明后可以"沛恩爱膏,酌予宽免"。这对于戴罪的曹頫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不过,这时的曹家已经不复往日荣光。在京城崇文门外的小院里,曹家一百多口人挤在一起,过着清苦的日子。但至少,曹家终于摆脱了"罪户"的身份,一家人也不用再提心吊胆地生活。

更大的转机出现在乾隆即位之年。1735年,新帝登基伊始就下了两道恩旨:一是免除曹寅、曹頫在织造期间所有的亏空;二是恢复曹雪芹的满洲八旗子弟身份,允许他参加科举,入朝为官。

这两道恩旨的意义非同寻常。要知道,在当时能够恢复八旗子弟身份的家族少之又少。这说明,新皇帝对曹家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随后,朝廷又给曹雪芹安排了一个内务府笔贴式的差事。这个职位虽然不大,但好歹也是个正经的官职。对于已经落魄的曹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曹雪芹并没有接受这个机会。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家专心写作。这个决定,让他的家人大为不解。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够重获官职是多少落魄官宦之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曹雪芹的命运。一位旧识看到了他写的几篇文章,大为赞赏,建议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小说。这个提议让曹雪芹茅塞顿开。于是,他开始着手创作一部描写贵族家庭兴衰的巨著。

这部作品就是后来震惊文坛的《红楼梦》。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借贾府的兴衰,暗喻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织造府的显贵公子到街头卖字为生的落魄文人,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给了他最真实的创作素材。

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迁居到北京西郊的香山。在这里,他开始了最后的创作生涯。虽然生活依旧清贫,但他终于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每天,他都会在一张破旧的案几前写作,直到深夜。

就这样,曾经显赫一时的织造府公子,最终通过笔下的《红楼梦》,为自己的家族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或许在他看来,这比当年织造府的富贵更有意义。而曹家的故事,也由此永远地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0 阅读:46
恨之看历史故事

恨之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