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毛主席收到一封来自“娇娇”的俄文来信,看完信后他急得用加急电报回复。这个“娇娇”到底是谁?和毛主席又有什么关系呢?
特殊来信1948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12岁名叫“娇娇”的小女孩,用俄文写的信,信中她写道:尊敬的毛主席,外界说我和您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认为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长大,一直和您未曾谋面,因此对这件事感到困惑,希望您能亲自写一封信给我,让我知道我们到底是不是父女。
看完了信,毛主席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脸上是无尽的悲痛。随后,毛主席加急电报回复了“娇娇”,在电报中,毛主席写道:我的确是你的亲生父亲,希望你能尽快来到我的身边!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猜到了,这个写信的“娇娇”正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原名“毛娇娇”的李敏。
虽说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但她的身世却比当时大多数孩子都要坎坷。
1936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贺子珍在延安窑洞里诞下一个女婴,当时毛主席等人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来,看到襁褓中的孩子时,毛主席喜不自胜,邓颖超在旁边看着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真是个娇娇儿。于是,大家便都叫这个孩子“娇娇”。虽然有了孩子,但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和贺子珍也渐行渐远。
次年,贺子珍远赴苏联治病,娇娇虽然和毛主席共同生活,但因为当时正值抗战年代,毛主席放在女儿身上的精力很少,所以娇娇非常孤独。
1940年,为了鼓励和安慰远在苏联的贺子珍,毛主席将娇娇送到了苏联,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对母子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过得实在太凄惨了。
贺子珍和娇娇在苏联经历了什么?
苏联生活娇娇在延安出生,没多久便因贺子珍前往苏联而母女分离,直到1940年,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母女俩才在苏联重聚。当时,贺子珍、毛岸英、毛岸青均在苏联,亲人相聚的高兴劲儿还没过去,苏联就被拖入二战。贺子珍和几个孩子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战事当头,政府分的食物有限,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一边上学一边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贺子珍不分昼夜辛勤劳动,身体很快就被拖垮。而娇娇呢,因为每天只能吃到一点面包和土豆,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患上了肺炎,被国际儿童医院的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
贺子珍将娇娇接回家中悉心照料,她的病才由危转安,但麻绳专挑细处断,医院院长以肺炎会传染为由,想将娇娇强行带走,贺子珍激烈反抗无果,精神一度恍惚。
之后3年,娇娇孤独地待在儿童医院,虽然哥哥毛岸英、毛岸青时常来看她,但娇娇无比想念父母,当她得知自己的父亲是中国的毛主席时,十分吃惊地说:他怎么会是我们的父亲!这样的惊讶一直延续到了1947年贺子珍和娇娇回国。
1948年,娇娇壮起胆子写信询问毛主席是不是自己的父亲,在得到毛主席肯定的答复和贺子珍的同意后,娇娇启程前往北京。父女分离十几年相聚,两人都有近乡情怯之感,但血缘关系是斩不断的,父女俩很快就有说有笑。随后,毛主席给娇娇改名“李敏”,姓李是因为毛主席当年用的化名是“李德胜”,“敏”则是取了“君子敏于行”的意思。至此,李敏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在毛主席膝下承欢的日子里,李敏都经历了什么呢?
承欢膝下1948年,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毛娇娇”回到北京,改名为李敏,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人生。对于女儿,毛主席并不娇生惯养,而是要她多看书、广社交、参加舞会,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后来李敏回忆,在毛主席身边的十几年,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但是,儿女长大总要成家,李敏也不例外,1958年,李敏将男友孔令华带到了中南海,看到年轻人自由恋爱,毛主席非常高兴,拍板同意孔令华在家中住下,次年两人结婚,这才搬出中南海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在李敏生下两个孩子的时候,最着急的人除了孔令华就属毛主席了。1972年李敏生二胎,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并不好,但也在焦虑地等待着消息,直到李敏平安产女、还捎来照片时,毛主席这才松了口气,大笔一挥,给孩子取名“东梅”,东是毛主席名字中的一个字,象征着高洁、美好的梅花则是毛主席最喜欢的花,这样一个寄予了沉甸甸的爱的名字,实在寓意非凡。
此后,虽然毛主席和李敏并不常常见面,内心也始终牵挂着彼此。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这件事给李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她数年都难以走出来,但无论何时,她始终谨记毛主席的教诲,不以“主席之女”自居,而是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普通人”。
虽然是毛主席的女儿,但李敏的童年万分波折,长大后也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更不以“主席之女”的身份自居。这不仅是毛主席一家的优良家风,更是革命后代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