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任总参谋长由谁担任?毛主席说道:青岛的名将应该出山了

览特评历史 2023-08-04 10:20:04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商议中央军委的人员架构。

中央军委是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所以在任职问题上应当格外谨慎。

中央军委的总参谋长一职,更是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总参谋长不仅需要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还得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

当时党内众多经验丰富的元帅,其实都有任职资格,但是毛主席心中的第一人选,却是一位并没能亲自参加专题会议的将军。

在无人提及这位将军的情况下,毛主席主动开口,想让青岛休养的名将出山。

主席的提议,也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认可,毛主席心中的人选究竟是谁?他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承担过怎样的重任?

老将缺席,主席任用

1949年10月1日,徐向前将军在青岛的休养所内,用收音机关注着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一切。

这是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日子,是对所有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他和千千万万的战友砥砺奋斗,为的就是这一天的到来。

只是由于身体原因,他只能在青岛卧床静养,没有办法亲自到达开国大典的现场,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令他久久难以释怀。

他未能亲自前往北京,在青岛牵挂着党中央的一切,没有见到徐向前回来,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也牵挂着他的身体。

主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会专门抽出时间,给徐向前寄去书信,慰问他的情况。

他们二人之间的革命情谊,非寻常人所能比拟,毛主席对徐向前的军事能力,也有着相当深刻的认知。

也正因如此,在1949年的中央军委筹备工作会上,毛主席才会特意提出,给缺席此次会议的徐向前一个军委委员的头衔。

他是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都一清二楚,所以,大家对主席的提议并无异议。

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除了需要执行层面的工作人员负责配合之外,还需要管理层积极跟进和监督。

所以组织中央军委的领导架构,这也是十分要紧的工作。

为此,毛主席又在党内召开了一次重大会议,专门商讨此事,缺席了前几次会议的徐向前,同样没能亲自来到现场。

中央军委各部门的部长,以及中央军委的主席、副主席和总参谋长,都会在这次会议中诞生,毛主席也希望大家积极自荐或举荐他人,给出更多的参考价值。

其实现场参加会议的所有军中名将,都有资格承担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职责。

有的将军有着指挥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在军事一道上可称天赋和后天实力并重。

有的将军在政工层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统战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的将军虽然在解放战争中未能亲临一线,可在红军革命斗争时期的贡献有目共睹。

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毛主席也有些摇摆不定,不过他的心中,其实还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

主席斟酌着开口:“关于总参谋长这个位置,我的意见是,现在留在青岛的那位名将该出山了。”

他所说的名将,正是徐向前。

这位王者之师129师的副师长,抗日联大的教授,太原战役的总指挥,解放山西的最大功臣,是当之无愧的军中红人。

刘伯承、邓小平,以及早已经因公牺牲的张浩同志,都对徐向前无比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曾是并肩作战的最亲密的战友。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129师的往事,1937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决定了合作抗日。

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周总理也代表党中央作出承诺,将我党领导的军队全部编入国民革命军整体队伍当中。

所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就此诞生,这两支队伍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看到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老蒋要求我们将八路军全体战士整编到三个师当中,至于具体的师长和政委人选,则由我们自己决定。

就在筹建队伍的重要时刻,徐向前所带领的西路军在西北吃了大亏,他仓促回到延安,甚至没有脸面亲自去见主席。

他还开玩笑说,如果不是毛主席主动找他,他甚至打算一辈子待在自己的窑洞里做缩头乌龟。

西路军面临的艰难作战环境,毛主席比谁都清楚,所以哪怕战斗的结果不算理想,毛主席不会怨怪任何一位将士。

他鼓励徐向前振作起来,痛定思痛,以自身的军事才能在战斗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否则,他就对不起那些在西北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对不起拼命掩护他回来的兄弟。

听到毛主席的开导,他终于从自己的思维死胡同里钻了出来。

以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担任一个师长绰绰有余。

但是当时三个师的整编工作已经完成,各个师的师长都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而且这三位师长,其军事贡献都不在徐向前之下。

他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军中的官职和头衔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身外之物。

所以他主动向毛主席申请,到129师接受历练,并且承担起了副师长一职。

就这样,他和师长刘伯承以及政委张浩组成了铁三角。

他们三个人在军事工作中各有风格,能够很好的实现互补,因此配合起来也十分默契,三个人之间,也颇有一番英雄惺惺相惜的味道。

他们的铁三角组合,直到1937年年底才被打破,那时候张浩因病需要回到延安休养,而他也正奉命前往山西,组织统战工作。

刘伯承想与他二人携手,共同挑起129师的大梁,毛主席却舍不得。

主席认为这两位将领都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们应该各自承担师长的工作,在不同的战区发挥领头人的作用。

他们不该被编到同一个队伍当中,浪费人才资源。

担任政委,需要拥有丰富的组织能力,这和军事指挥官完全不同,综合考虑后,毛主席为他们新派了一位得力的合作伙伴,邓小平。

八路军的王牌之师129师,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在携手前进的道路上,对彼此创造的功绩和发挥的贡献清清楚楚。

所以在毛主席提出了徐向前的任职提议之后,刘伯承元帅和邓公双手赞成。

抗联校长,培养人才

1943年,抗日战争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前线战场上的军事人才面临着重大的损耗,所以培育人才资源这件事,在当时显得极为紧迫。

毛主席把这一重要的工作任务,交到了他最为信任的徐向前手中。

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徐向前本人其实有些不太情愿。

他告诉毛主席,自己当年参军报国,就是准备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奉献在一线战场上,作为军人,他应当奋战在最前方,牺牲在战场上,而不是躲在后方,享受战友们的保护。

对于他的错误认知,毛主席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主席告诉他,前线有前线的战斗,后方也有后方的任务。

如果没有大后方为前线战士提供稳固的后勤保障和资源输送保障,那八路军根本没有打持久战的能力。

他希望徐向前能够把格局打开,把认知水平提高,真正了解到后方干部的重要性。

在毛主席的反复教诲之下,徐向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过对于主席提出的担任抗大校长这一任务,他还是不太有把握。

老师这个职业,在他的心中十分神圣,他从来没有做过教书育人的工作,他也不确定是否能够出色的完成任务。

可谁知,毛主席对他却比他自己更加了解。

主席搬出了他以前在老家学校组织进步运动的经验,又用他在黄埔军校学习的那段时光为他鼓劲。

在一流的军事院校学习过,主席相信他能处理好所有重大工作。

既然决定要接下任务,那便全力以赴,不再有任何犹豫和顾忌。

在抗大第一期工作中,徐向前主要制定了三大原则。

首先是对所有学员的思想指导,清洗每一个人头脑中落后的思想成分,为大家潜移默化的培养先进思想理论。

其次是对学员实践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参与者不仅要掌握自己拿枪作战的基本技能,还需要掌握指挥技能和排兵布阵的能力。

至于最后一点,那就是对干部的审查工作,每一个环节务必保证公开透明。

在1943年到1945年这接近三年里,徐向前为党中央培养了无数后起之秀,也正因如此,他在军中新一代年轻将领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校长,老师,这两个称呼,是学员们对他的付出最直接的肯定。

在后方教育战线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徐向前又想回到前线,所以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把攻坚任务交给了他。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攻下太原,解放山西全境。

军功卓著,恪尽职守

山西,这里有着徐向前的根。1901年,他出生在山西五台县。

巧合的是,现在霸占着山西城的势力最大的旧军阀阎锡山也是五台县人,他们两个人算是老乡。

其实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阎锡山一直都想招来徐向前,只是两人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注定无法走到一起。

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统战工作的建设,他们二人有着深层次的接触。

阎锡山非常深刻的从徐向前的身上感受到了作为军事指挥官的魅力,他不仅可以一呼百应,还能够用巧妙的方式影响军中战士的思维。

他引以为傲的晋绥军,有不少人都被徐向前“洗脑”。

这一次解放太原的战役,徐向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他先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拿下了临汾,而后又想以山西的粮仓晋中为转折点,为攻打太原储备力量。

晋中不好打,因为阎锡山不仅出动了他的王牌武装,甚至还拿出了他的秘密武器,一支他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私下勾结的日本精锐队伍。

与中国的同胞作战,解放军战士或许还不会有那么大的斗志。

但是一看到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的日本人,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仇恨情绪都被点燃,他们举着冲锋枪,拿着刺刀,全力出击,把所谓的日军精锐队伍全部歼灭。

晋绥军设置的几道军事防线接连失守,晋中最终被解放军拿下。

可就在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阶段时,最高指挥官徐向前也病倒了。

其实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乐观,只是为了革命工作,他一直在苦苦支撑。

后来解放太原时,他更是躺在担架上,被战士们抬到一线,强打着精神指挥军队动向。

主帅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作战,解放军战士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因此他们一鼓作气,最终拿下了太原,并且解放了山西全境。

这一件军功,也成为了徐向前军事生涯中最值得被铭记的往事。

无论是看军功还是看实际的军事才能,无论是看军事斗争经验还是看军队管理能力,徐向前都不比任何人差。

毛主席的赏识和重用,他完全担得起。

远在青岛的徐向前听说毛主席在党中央作下的决定后,更是倍感惶恐,他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养好了自己的身体。

1951年,他从青岛回到北京,正式扛起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重担。

全国八大军区的建设工作,中国与国外进行军火贸易的推进工作,国家边防安全的组建工作,他都时刻铭记在心,并时时为之操劳。

1990年,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他的革命精神并不会随着他的生命一同消散,反而会长存于世。

结语:

毛主席提起徐向前,常常透露出相见恨晚的意味。

当年他在中央红军指挥作战,而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所以他们默契合作的次数其实并不多。

不过对于这位难得一见的帅才,毛主席非常爱惜,在给予他工作考验的同时,毛主席其实也是在给他提供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一个知人善任,一个抓住机遇,两位先辈的故事也传为一段佳话。

本文由“瀚霖学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4 阅读:1968

览特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