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衔,群贤毕至丨2024GZO“院士创新论坛暨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

桐乐说健康 2024-12-08 19:49:08

2024年12月6-8日,第11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GZO)在广州顺利召开。历经十一载春秋,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始终扎根临床疑难问题,勇攀学科前沿,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已发展成为国内肿瘤学术界的璀璨盛会。本届大会精心构建了院士论坛及二十余场专题分会场,内容广博而深入,全面覆盖肿瘤学研究的广阔天地,为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12月6日上午,隆重的开幕仪式拉开了本次大会学术环节的帷幕,首日议程聚焦于“院士创新论坛暨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会议”,14位医药卫生领域院士与10余位医院管理者共聚一堂,以前瞻视野和深厚积淀,为医疗领域发展贡献了真知灼见。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汇总报告精粹,以飨读者。

创新引领,共绘蓝图

——首日上午,智慧启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主持第一个报告。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樊代明院士以“整合医学宣言浅释”为题作报告。整合医学理念自2010年正式提出后,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益丰富。樊院士强调,面对癌症高发态势和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整合医学凭借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有望提供更全面、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在肿瘤学领域具有关键作用和广阔应用前景并呼吁医疗界同仁携手合作,积极践行整合医学理念和方法,共同应对肿瘤等重大疾病挑战,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刘超院士主持第二个报告。

空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进行了题为“生物医药技术国际趋势与肿瘤事件”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生物医药技术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并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个体化医学的兴起、细胞疗法的突破、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深度融合,基因编辑技术、核酸药物以及组织工程与生物3D打印技术的不断创新,这些前沿科技将为肿瘤防治开辟全新路径,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吴小剑院长主持接下来的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东昕院士带来了“我国肿瘤基础和转化研究的进展挑战及其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林院士分享了针对如何强化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领域发展的5点思考,着重强调了研究模式的革新、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遗传学特征变化、多组学与多模态技术的融合应用、肿瘤动态演进中的多组学变化监测以及针对新兴靶点的新药研发和传统药物新用途探索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子禹院长主持第4个报告。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进行了“RNA疫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RNA疫苗的背景、临床应用和研发趋势等方面内容,强调了解析肿瘤“暗物质”有助于筛选高效安全的肿瘤特异抗原;环形RNA疫苗具有高稳定性、低免疫原性、表达抗原水平持久等优点,是新兴的疫苗开发策略;而对RNA疫苗进一步优化设计,有望使其成为有效安全的肿瘤治疗手段。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副院长为第5个报告作主持。

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院士带来了题为“抗抑郁新药靶的研究进展”的报告,高院士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抗抑郁新药靶的三大研究策略,包括解析抑郁症发病机制或抑郁抗性机制;解析临床疗效突出、但副作用严重药物的抗抑郁机理;解析致幻剂的抗抑郁和致幻机理。随后,高院士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就ATP与抑郁症发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寻找新的抗抑郁药物靶点做了详细的报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锦坤院长主持第6个报告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邬堂春院士以“守护人类健康,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他强调,慢性病作为当前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其发生和发展与大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在报告中,邬院士通过新冠病毒感染、空气污染等具体实例,生动阐述了开展高质量、多中心的科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这些健康威胁并制定有效应对策略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院长为上午最后一个报告作主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在“鼻咽癌免疫治疗时代”的主题报告中,结合团队所开展的CONTINUUM研究及DIPPER研究结果,详细介绍了鼻咽癌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两项研究表明,在标准放化疗基础上,免疫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高危局晚期鼻咽癌的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显著提高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同时,研究显示免疫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是可耐受的,这为信迪利单抗或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放化疗作为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凝心聚力,共筑未来

——首日下午,精彩继续

四川省肿瘤医院林桐榆院长为下午首个学术报告做主持。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军志院士进行了题为“生物药发展概况及临床应用前景”的主题报告。概述了生物药分类、CGT领域及新技术治疗性疫苗的研发进展。报告指出,生物药是创新药物研发的热点,其中抗体、基因和细胞治疗、治疗性疫苗是主要的研究方向。报告还强调,药品监管科学对推动创新生物药研发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提升监管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创新产品快速转化,以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孙剑院长为接下来的报告环节做主持。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以“放射免疫新实践”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指出,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肿瘤放射治疗已步入精准时代。于院士强调,放疗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融合与转化,以肺癌治疗为例,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展现出了超越单一放疗的显著效果,实现了治疗效果的“1+1>2”,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如何找到免疫治疗与放疗的最佳联合方案,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副院长为下午第三个报告环节做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教授进行了“眼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与靶向干预”主题报告。眼恶性肿瘤因早期诊断率低和治疗效果不佳使得其诊治极具挑战性,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范院士结合眼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特性,深入探讨了遗传诊断和表观遗传诊断的进展和具体方法。同时特别强调了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靶向干预手段在眼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潜力,有望显著提高眼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副院长为下午第四个报告作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以“创新引领 文化传承—培养医学人才,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带领团队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着重阐述了从“人在一起”迈向“心在一起”的关键转变,并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宝贵实践,包括明确专科发展方向,精心构建亚专科团队;制定与各方向相匹配的人才晋升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专科间的交叉合作与资源整合。通过这些举措助力创新并推动团队和学科的发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小飞院长担任最后一个报告环节的主持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就“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临床与转化研究”进行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团队工作,包括首创中晚期肠癌免疫治疗方案,提高中期患者治愈率并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首次联合使用表观遗传和抗血管生成药物重塑免疫微环境,提出CAP三药联用方案,有效提高了结直肠癌疗效;利用饮食干预及新型肠菌制剂RX-af01,逆转患者免疫治疗抗性。从三个创新维度出发,展示了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体系的突破性进展。

通讯员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赵现廷 郑敏珊 陈鋆 文朝阳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0 阅读:0

桐乐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