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宝贝了!”
1989年,南京胥河一处工地热闹非常。在拆除明代“下坝”过程中,工人张师傅挖到了一个石头匣。南京积淀深厚,这要是挖到一盒金银财宝,那一辈子吃喝不愁。但张师傅悄悄将石头盒打开后,却发现了一条怪虫!
限定版“神兽”牵出一段治河故事
这虫子披着坚硬的铠甲,还举着一对大钳,呈三角状的头部两侧,各有只突起的眼睛,这虫子是铁铸的,所以才这样沉甸甸.。
张师傅一看竟然是个铁疙瘩,顿时失去了兴趣,仍在了一边,张师傅的行动却引起了工地负责人的注意。
上前一看,这铁疙瘩外形有点像龙虾,这不正是当地的爬虾虫吗?后来,经过专家验证,这条爬虾虫竟是明代的古物!
那胥河河堤上,怎么会有这样一条铁铸的爬虾虫呢?
这就不得不说其胥河在当地的重要地位,而此,绕不开一个古代名人——伍子胥。
史书上记载,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决定征伐楚国,为了减低水路行军的风险,于是,由伍子胥主持凿通今高淳东坝附近的山梁,贯通了一条30多公里长的运河。
这条运河西经芜湖溯至长江,东经荆溪注入太湖。后来,吴国经这条运河攻打高淳地区,并焚毁了楚国固城。再后来,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再次经这条运河西向攻楚,五战五捷攻占郢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杀父兄之仇。
因为这条运河与伍子胥的联系,所以这条河叫做胥河。如果史书记载为真,那胥河就是中国第一条有历史记载的人工运河,比邗沟还要早20多年。
胥河作为一条重要的运河,作用不仅在于交通,还在水利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个地位,却是因为风险!
胥河东起南京高淳固城湖,西至常州溧阳朱家桥,沟通了长江和太湖,但这两边地势西高东低,特别是夏季,胥河水位比太湖高出五六米。而汛期,上游的水阳江、青弋江涨水汇聚到一起,再加上皖南山区泄下来的山洪,那就是浩浩荡荡的一路水龙。
原本,这一带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不多,这水患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到了南宋之后,经济中心南移,这水患就成了一大新病。
特别是在明代,太湖地区成为国家财赋主要来源,如何抗洪,就成了重中之重。例如,明正统六年,皇帝就曾下了这样一道命令:“有走泄水利,湮没苏、常田禾者,坝官吏皆斩,夫匠充军。”说的就是务必要守住堤坝,否则严厉处置!
这样一条在明代备受关注的胥河堤坝上出现铁铸爬虾虫,就可以解释了。那这条爬虾虫是做什么用的?
专家也进行了解释,原来,爬虾虫是古时江浙特有的生物。特别是在苏南地区,通常在六七月份出没,而这个时间段,正是河水上涨的时候。
将这爬虾虫的出没规律与河水涨水相联系,当地人们就想到了铸就一支特殊的镇水兽!而且,经过研究,这爬虾虫并不是单独地“祈愿”,而是有一定的作用。
原来,古人把它放在大坝两壁离地9到10米的地方,这个位置正是水位到达洪水位置的警戒线。这小小的爬虾虫,也有了一定的实用价值。而用爬虾虫做镇水兽,也成了南京的个性行动。
借助神力还是人定胜天?
其实,说到镇水兽,就要说到古代人对于水患的态度。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有关于大洪水的记录,在西方,最著名的是诺亚方舟,而在中国,当然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女娲以及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
但与治水相比,古人还有一种思想,那就是水患都是水下的妖怪造成的,于是,古人们想到了借助神力镇压水怪!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镇水物,亭台楼阁各种神兽等。例如,最多的是镇水神牛,《易经》中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于是,铁牛就成了镇水的常见神物。
但也有充满个性的,在清代,还有一个地方官打造了一柄大宝剑来意图斩杀蛟龙。但这些镇水神物大多折戟沉沙,成为水底的遗存景观。
但最近,在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天下长河》中,我们却难得再次看到了古人与水患硬刚的勇气与智慧。
在明末清初,黄河河堤年久失修,常常发生决口,黄河水患,不仅带来水灾、瘟疫,还冲断了沟通南北的运河漕运,成为统治者心头的一块心病。
当时,正是康熙在位,康熙将“河务”“漕运”“三藩”当成自己的三大事业,其中,黄河可谓是占了两件。而为了治理黄河,康熙投入良多,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挖掘了两位治水人——靳辅和陈潢。
康熙十五年夏,连降大雨,黄河淮河再次涨水,各地决口多达34处。当年,刚满22岁的康熙在重压之下做出了非常慎重的一次任命——任命45岁的靳辅为河道总督。
当时,靳辅虽然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但他也知道这份差事是个烫手山芋。要知道任命的文书是在康熙十六年三月才下发的,离每年的河汛涨水期只有三个月,这三个月,够干啥?
而且,靳辅前任正是因为治河无功被革职,所以这个位置压力更大,而作为安徽这样黄、淮水害重灾区的地方官,靳辅更是知道水患的可怕与治河的艰巨。
但即便明知前路艰难,但靳辅还是接受了这重担。
为什么?
这在《天下长河》中,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
心系天下 治水为民
身为安徽一省巡抚,大水袭来时,靳辅亲自上一线同河工筑坝,在暴雨中坚守17天。坏事做绝的河道总督心虚,给他送来人参,靳辅却熬成汤分给了河工。面临大坝不能守的情况,靳辅派出亲儿子加入“敢死队”,选址炸堤泄洪。
后来,靳辅侥幸未死,却遭到陷害入狱,而面对政要的拉拢,靳辅坚持的也是无愧于心,甚至只求一死谢苍生。
这样的人为何能在困境中坚持,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做法,经得起后世和良心评判。
这样一个勇于做实事,一心救黎民的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推辞眼前的责任。所以,领旨上任后,靳辅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康熙确实没有信错人。
到任之后,他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对黄河河道实地勘察,了解水情。
上下千里,一路泥泞,但正是这次调查,让他进一步明确了肩上的重担,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仅仅半年时间,靳辅不仅提供了精细周密的实地查勘报告,询问当地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的意见,还有理有据地完成了水情水势分析,并设计了周密可靠的治河路线图。
靳辅一日之内连上八疏,提出了自己的治河总方针和具体计划:疏浚运河及清口,以至于入海口河道;加固现有黄河河道的遥堤、缕堤;加修高家堰,蓄高洪泽湖水位;开白洋清河以东引水河;开清口,引淮水冲刷黄河下游河道等等。
靳辅逐渐形成自己的治河思路:“河水挟沙而行,易于壅阏,惟赖清水助刷,始能无滞。当审其全局,彻首尾而合治之,不可漫为施工,使东筑西决,终归无益。”
而务实的靳辅也得到了康熙的信任和支持,当康熙看到靳辅以三年为限,“黄淮归海,漕运畅通”的军令状时,随即批准了其治河计划。对于治河所需钱粮,也随要随批,并下旨:“治河大事,当动正项钱粮。”
在康熙与靳辅的配合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河工程提上日程。
靳辅自下而上疏浚河道,还采用了新的“川字河”方法,疏通了黄河最下游的清江浦至入海口三百多里的河道;靳辅活用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在每一座减水坝设置了可调控的闸室。这样做,确保了大洪水时顺利分洪无虞,而且在遇到淮消而黄涨时,还可调度各闸分出之水,经沿程落淤澄清后泄入洪泽湖,再由清口入黄河主河道,以清刷黄;而对于堵塞决口,还根据实际情况“或挑引河,或筑拦水坝,或中流筑越坝,审势置宜,而大者小者,当亦无有不受治者矣”。此外,他还在黄、淮、运两岸整修了千里堤防……
靳辅在治河过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民,一项工程当时的工部尚书冀如锡预计要花费五十七万两白银,而靳辅最后建成后仅费九万两。但因为治河工程浩大,并未在3年期限内完,这样一来,靳辅保守弹劾,但好在康熙背后支持,明面上给与了处分,但实际上仍旧支持靳辅主持大局,如此一来,才让这一阶段的治理工程继续推行。
经过系列治水措施后,黄、淮各决口相继堵复后,入海通道迅速恢复,黄河全部归入正流。
不仅如此,对于朝廷关注的漕运要道,靳辅在运河南北段共建闸坝二十六座、涵洞五十四座,整个南北运河一度畅通无阻,漕运船只安全无虞。
历史会记得 百姓会记得
有了这样的功绩,靳辅堪称一代治水工程,只可惜,后期靳辅被卷入朝争中,虽然后期再次被启用,却病死在任上。
但靳辅去世之后五十年内,黄河都没出现大的水患,可以说正因为靳辅对于黄河的治理,这才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功绩,百姓记得,历史也记得,黄河沿岸屡见祭祀靳辅的祠堂,济宁到南阳的百里长堤名为靳公堤,济宁州天井闸口附近有“靳文襄公祠”;江苏淮阴清江浦的四公祠,里面有靳辅;河南开封的禹王殿有治水八贤,靳辅也在其中!
所以,相比一众镇水神兽,对抗水患,治理河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安定盘星。就如同上文提到的胥河,也是在新中国后,国家下大力气,百姓投身参与,系统进行河道疏浚、水利整治、建设圩堤涵闸、兴修水库塘坝、完善引水提水设施等,才真正治理好了胥河水患。
如此一看,我们就知道,真的能“镇水”的,永远是人定胜天的行动,是心系百姓的无私付出,是用智慧战胜自然灾害的行动。
对此,您怎么看呢?您还知道哪些治水的故事呢?
图片来自网络,若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