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成立之后,农村的基层医疗,到底有了什么改变,成立之初的设想,医疗资源下沉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这些都是大多数人,想要了解的内容。
别文介绍了村医队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成立的,如今只有50后和60后的老人,想着当时的情景,未成立之前,村民就是割破个手,也要跑好几里路,甚至几十里路,去卫生院包扎,因为村里连个消毒药水和绵纱都没有。
如果稍重一些的病号,就得庄邻乡亲帮忙,小车推,地排拉,或者摘门板,搬椅子,扎成简易的担架,倒班抬着赶去医院就医,如果离城镇近,还好说,要是山区和半山区,可就麻烦了,抬着推着走几十里路,才能赶到医院,见上医生,这样惊人动马地一折腾,有些病就有可能耽误了治疗。
自从卫生室成立之后,有了村医,一般患者,不出村就可得到初步诊治,能治则治,不能治立该便转去上级医院就诊,重一些的患者,村医还要跟着,一路服务到医院,保驾护航,那时这可都是免费服务,不收任何费用。
不仅如此,在卫生室就诊,也只收点药品的成本费,是不收任何诊费的,完全是义务服务。
那时的农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极少,几千人的大庄,也没有几个得的,大部分常见病,就是老年病,外伤和腰腿疼,消化系统疾患等,村医一般都能处理了,只有重点的才推荐去医院。
那时的村医,大多是有医疗基础的,比如中医大夫,成为村医后,又轮番去医院接受培训,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也就是说,把民间的中西医人才,基本全收在了村医队伍里来。
试想,一村一室,一室多医,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起来,是一种什么规模,是怎样的一个壮观场面。不仅如此,所有的厂矿企业,高初中以上的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卫生室,加上大医院的资源下沉,这个医疗优势,不是一般的大。
所有这一切资源,都是公益性服务,药厂也是国有化管理,所以患者看病,才没形成灾难性的问题,都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住得起院。
以上就是有了卫生室和村医之后,农村的变化,患者享受的医疗待遇,最初成立时的目的基本达到,城乡差别缩小到了最底,也基本解决了人口众多的医疗难题。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很少发生,在那个年代,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当时的医疗资源下沉,村医队伍的成立,都是绝对正确的措施,世界大国,人口众多,又是一穷二白,医疗又是涉及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患病的机会,只有轻重的差别,没有得病不得病可能。
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验证,乡村卫生室和村医队伍的成立,在基层医疗上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不菲,所起得作用,更是事半功倍。
就是现在,在医疗领域村医所占的份额,依然比较大,尽管医院的规模越建越大,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优秀医生越来越多,但是众多的村医,在基层处理的患者,依然不少。
在农村,人们感冒发烧,头疼脑热,小伤小病,首选去卫生室,找村医就诊,这已经形成常态化,习惯使然,亿万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