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乡村医生的前身,是“赤脚医生”后来为什么叫乡村医生,或者是卫生员,而不叫“赤脚医生”了呢?
这里边到底是,经过了怎么样的变迁,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大概是许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因为乡村医生,为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太大了,理应得到应有的关注。
“赤脚医生”队伍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趣的是,这源于伟人的一次工作谈话,在听取时任卫生部长的汇报时,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了,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却缺医少药。
于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下放到农村去”成了当时工作的重点,在全国推广,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赤脚医生”队伍,和乡村卫生室。
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医疗,针对的服务对象错了,专为百分之十五的老爷服务,不为广大的农民服务。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六、二六”指示,时间是1965年,进入了七十年代,基本达到了一村一室,几名不等的“赤脚医生”,由于大多数“赤脚医生”都是有中西医基础的人才,所以经过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了。
至1980年时,全国的赤脚医生,已经达到了约146万之多,平均每村约2.1人,但是“赤脚医生”毕竟没经过专业培训,相较于专科医生,技术水平较低,参差不齐,而且名称含义,不够确切,于是考核便诞生了。
至1985年时,卫生部作出决定,对“赤脚医生”进行考核,达到相当于医士水平的,改称乡村医生,达不到的,改称卫生员,通过考核,于是“赤脚医生”队伍分成了两大派,一派名叫乡村医生,一派名叫卫生员。
1985年应该是一个节点,这种通过考核的划分,很科学也很实际,可是到了下边,由于大部分人不了解,仍然统称为乡村医生,但是也有遵从习惯,叫卫生员的,不过非业内人士,很少有知道两者的区别。
其实乡村医生也好,卫生员也罢,都不影响他们为患者的服务,村医在基层,那是競競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有多少本事,就使多少本事,对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巨大。
当时国际社会,对这一模式的医疗,推崇备至,大点其赞,誉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村医的影响力,也可以这么说,乡村医生,撑起了基层医疗的半边天。
乡村医生的诞生,让医疗卫生系统的“网底”一步到位,直接就建在了农村,做到了送医上门,送药上门,彻底解决了当时农村的缺医少药的问题,谁敢说这不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和发明。
另一个奇迹就是,把民间的中西医人才,发掘到了极致,全部收集在了村医队伍当中,节省了多少培训资源,又保护了多少人才资源。
乡村医生的队伍的建立,其意义远不只上述内容,更深层次的东西,也不是咱这个外行,所能理解了的,只能在此呼吁,好好保护这支医疗队伍,给他们个正式名份,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不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