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乡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在农村居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对待村医,人们往往以某某先生,或者是某某医生相称,很少有直呼其名的现象发生。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村医为他们解除患病的痛苦,无条件为他们服务,并且是就近就医,就近服务,卫生室的成立,相当于把医院建在了家门口,看病哪里有不方便的。
农村的卫生室,几乎和村医同时成立,有了村医,随即就有了卫生室,这是因为当时限于条件,村中大多没能力新建房屋,一般找口闲屋,粉刷粉刷墙拾掇拾掇,便挂牌营业,条件简陋到何种程度,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想象的到。
自从有了卫生室之后,村里人看病可方便了,除重病大病之外,一般不出村,偶尔有患者行动不便,还可以叫村医至家中服务,村医什么时候叫,什么时候背起药箱就走,一点迟疑都没有。
村中遇有什么重大工程,村医都到工地上坐诊服务,比如那时修建水利工程,平整土地搞农田建设等等,工地上都有村医,肩背药箱服务。
那时的村医,身份虽然还是农民,实则已经担负起一个正规医生的责任,并且还是一个全科医生,啥科都懂一些,村医和卫生室的成立,让农村患者有了安全感,有了医疗保障,就是有病看不了,还有去医院的机会,更多了一份保险。
村医能够出诊,至家服务,某种程度上就是说,基层患者享受到了住院的医疗服务,这一点,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有了卫生室,村中的慢性病患者,可以量血压测体温,更加方便了。
别篇已经提到,组建村医队伍,最初的打算,就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解决基层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卫生室一经成立之后,这个预期基本达到,若按人均医疗资源,也提高了不少。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也算是很不容易了。因此说,乡村卫生室和村医的成立,是一项极大的创新和发明,一步到位,直接把医院和医生,送进了农村,自然直接受益者,还是农民了。
卫生室的成立,还直接完善了医疗系统的网底,成了承上启下的医疗机构,这一点特别重要,上承医疗领导机构,下启基层患者。
之所以写上述內容,是强调乡村卫生室和医村的重要性,无它意,今后村医任重而道远,像“公卫”这样的任务,没有村医的努力,很难搞得好。
还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便是以为现在村医看不了病,这更是大错特错,现在主要是“公卫”任务很繁重,完成起来很吃力,因此没有多少精力,用在看病上。
别篇提到的村医人手相对少,也是原因之一,一身不能二用,这是一般常识,干了这个就干不了那个,工作多还能全干了?村医也是人又不是神。
从评论区中得知,一些村医普遍认为,给他们派活干,很积极,但就是不谈待遇,比如今年即2024年的,“公卫”补贴至今一分钱还没拿到,甚至有的还欠往年的钱。
以余个人的观点,今后看病,重点就放在村医这里,再上就是卫生院,不是大病不去区医院,特大病干脆就放弃治疗,在家静静地等,基本定下这么一个原则。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小病小灾,自己买点药吃,发烧略重,村医处要求打吊瓶,需要住院,首选卫生院,次选区医院。这是因为口袋里的钱,不足以支撑乱求医。
看了这个流程,大部分读者,便知道为啥老写村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