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最早的身份是半农半医,也叫“赤脚医生”这就和早期的民办教师,是一个性质,都是出身于农民,身份也是农民,成立民办教师,是因为教师短缺,学生又出现高峰时期,培养教师出现断档,才从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中招收。
而村医则大同小异,正赶上医疗资源从城市向乡村转移下沉,而医务人员缺少,所以才从农村中,有医疗基础的人群中,招收组建了村医这个队伍。那么好好的医疗,为什么突然要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呢?
这就是伟人的智慧所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听取卫生部长工作汇报时,敏锐地发现,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了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则相对薄弱,几乎没有,人们看病,不得不跑出老远,奔到城市中去就医。
这就无形当中,增加了医疗成本,有些患者甚至还耽误了病情,由轻转重,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因此才组织成立基层医疗队伍,这就是乡村医生,医疗资源也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时间是1965年6月26日,其基本精神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下放到农村去”这是针对和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落后面貌,解决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困境,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这一英明决策,在短时期内,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城市的医院,纷纷派出医疗组,下放到农村去,开展医疗宣传工作,并给基层患者兔费治病。
部队医疗机构,也组织这样的医疗组,下沉基层,开展免费治疗活动,记得那时余曾经,去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医疗组,看过腿疾,疗效非常好,他们就是用新针疗法,针灸、打水针、艾灸、拔火罐等,给人治病,全是免费的,好像去待了一星期多。
乡村医生队伍和村卫生室,就是在那个时期,响应号召,组建起来的,准确时间就在六十年代后期,这在别篇文章中多有提及。
当时的规模是很大的,达到一村一室,每室一至三名不等的村医,当时不叫村医,名叫“赤脚医生”
当时的医疗资源,到底有多么不均衡,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全国有140万医疗技术人员,有百分之八十多,集中在了大城市,只有百分之十多点的在基层,医资资源严重失衡。
“老爷卫生部”就是从那时兴起的,因那时的卫生部,只为少数人的城市服务,不为广大的基层群众着想,让伟人一举扭转了这个乾坤。
当时的赤脚医生,身背药箱,活跃在乡村巷间,田间地头,为群众服务,真是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到家。当时有一部电影叫《春苗,火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没有不知道这个春苗医生的。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乡村医生和卫生室,所起得作用,是有目共睹,做出的成绩,也是举世瞩目的。
有了卫生室和村医,那时村里人看病,不着稍微重点的疾病,都不用去跑医院,去医院费用也很低,根本感觉不到什么压力,虽然收入低,但是医疗成本更低。
不像现在,看病竟然成了家庭最主要的开支,辛辛苦苦挣个钱,都不敢消费,全部存蓄起来,预备看病,真是压力不小,医疗成为了返贫致贫的利器。
鉴于村医所起的作用,村医队伍只宜加强,不宜削弱,基层医疗靠村医,也离不开村医,目前村医所干的“公卫”任务,和在三年抗击疫情中的表现,就充分验证了这一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