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小李,每次放学的时候,看到教室走廊上迎接自己的妈妈,总是先高兴地一蹦,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
但当妈妈唠叨模式一开启:“又没有带齐文具吧?”
“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作业写完了吗?”
他脸上的笑容总会慢慢消失,恢复了平日里的沉默和低落。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其实,很多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反复提醒和唠叨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就像小李妈妈那样,本意是希望孩子更好,但这样无处不在的唠叨,却成了言语暴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这个情景可能发生在每个家庭中,这种重复性的言语暴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弱小无能,不断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的回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指的是在多次失败后,孩子会形成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助感。
如果孩子总是被指责,他们很快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不再努力改变现状,而是选择逃避和退缩。
点燃孩子成长的火焰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信心和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
这句话很有道理,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无尽的批评。
家长要有一双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
每天孩子做对的事情一定不止一件吧?
今天他主动帮你拖地洗碗,值得夸奖;明天他按时完成了作业,值得表扬。
每一次的肯定,都是点燃他们成长的小火焰。
心理学中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也支持这一观点,积极的反馈会促进正确行为的重复。
例如邻居家的小玲,她的妈妈会经常在她做好一件事情时候说:“真棒!
你做得很好!”
即使是小事,比如系好鞋带、自己收拾玩具,她也会听到这样的鼓励。
久而久之,小玲变得越来越自信,不再害怕尝试新事物。
如何用密语帮助孩子有时候孩子确实会重复犯错误,家长这时候要反思,不要一味指责。
我们认为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大的挑战。
例如,每天叠被子,你可能认为是很简单的事,但对于孩子,可能就不是。
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聊聊。
你可以一起分析问题出现在哪里,共同想办法。
而反复提醒不如变成“密语”。
同孩子约定一个密语或者手势,当这样的小提示出现时,孩子愿意去纠正,并且不会觉得难堪。
比如,用“宝贝,咱们一起加油”提醒他不要拖延。
类似的小技巧很多,找到适合你们的,效果会更好。
这种方法不仅能避免了不断唠叨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密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关心与尊重,从主动逃避到愿意与父母合作,逐渐培养责任感。
总之,父母们不要觉得反复的提醒和唠叨是对孩子的关心,也许这种关心正悄悄地带来伤害。
每次想用唠叨提醒孩子时,先试试鼓励,也许结果会不同。
从点滴改变开始,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当父母真的不容易,但你的小小改变,却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
你今天愿意尝试设定一个新的密语吗?
这或许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同时也是对亲子沟通的一种新探索。
拥抱孩子,给予温暖和信心,让他们在爱中成长,不再因为唠叨而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