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花不语,意叙凉温——“大观”夜场中的“八大”与“板桥”

沐清扬说史 2024-11-19 04:09:42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文艺最讲求“通感”,以象入意,由此及彼,而写意花卉便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通感表达。八大山人与板桥道人于此一道,可谓圣手——顽石虬干、新蕊折叶,藉由笔墨的枯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同时,更激发起览者对“感时花溅泪”的回味与共鸣。

本季古代“大观”夜场,有幸征集到“八大”与“板桥”的两件写意花卉妙品,均流传有绪,著录累累。朱耷的《梅花·玉兰》曾经山西盐商曹步郇及张大千、张善孖“大风堂”递藏;郑燮的《墨兰图》更由受画人郭伟勣一门长期宝藏,后又经郭味蕖、九藤书屋主人谷牧递藏。值得一提的是,《梅花·玉兰》因入选《大风堂名迹》,得以刊布于世,为人所熟知;而《墨兰图》更是累经刻石传拓,成为了山东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Lot 2630

朱耷(1626-1705)

梅花·玉兰

镜心(二开) 水墨纸本

29.8×34 cm.约0.9平尺(每幅)

RMB:6,000,000-8,000,000(2)

题识:

(一)八大山人何园。

(二)八大山人。

钤印:何园(二次)

鉴藏印:阳邑曹步郇鉴定印(二次)、大风堂、大千私玺、善孖心赏、张大千

出版:

1.《大风堂名迹》(八大山人专辑),图31木笔,中华书局,1955年。

2.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第26、32页,艺术图书公司,1974年。

3.赤井清美:《八大山人书画集》,第43页(玉兰)、55页(梅),东京堂,1975年。

4.《大风堂名迹》(第三集·八大山人专辑),图37木笔、图40梅,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

5.汪子豆:《八大山人画集》第二集,第172、17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6.《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八大山人》,第349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7.《八大山人全集》(肆),第868、871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8.《中国古代名家丛书·八大山人》(下册),第115、11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9.《八大山人画集》,第400页,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

10.《八大山人书画编年图目》(下)第110、1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11.《中国名画家全集12八大山人》艺术家出版社,2006年。

12.《大风堂名迹》》(第三集·八大山人专辑),图37木笔、图40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

说明:曾经山西盐商曹步郇及张大千、张善孖“大风堂”收藏。

1.晋商巨子多出于祁县、太谷、平遥三县,其中维系年代最久的,当推太谷县曹氏家族。本幅旧藏者曹步郇为第十八世孙,也是家族里第一位见于科榜的人。

曹步郇,字芃园,号雨楼,室名古香阁。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后任工部主事,被授封“承德郎”“中宪大夫”。精鉴赏,收藏颇富且精。藏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周臣《渔乐图》、蔡玉卿代笔所书的黄道周《楷书孝经卷》、傅雯指画《见梅图题咏》、髡残《卧游图卷》;泰州市博物馆藏的高其佩《指画水中八事图》。

2.张大千是20世纪颇负盛誉的书画家,更是名闻遐迩的收藏家。他一生勤于收藏,以“多阅古画”“临仿古画”为学画途径,不惜重金购藏。并受老师曾熙、李瑞清的熏陶,偏爱石涛、朱耷的作品。效仿石涛绘山水,学八大画墨荷,以致如痴如迷境地。

1955年,大千在巴西寓居,出其“行箧所携,益以旅途所获,自唐迄清,精加别择”,在日本影印了《大风堂名迹》四集。1978年,有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影印再版。是套二开即收录在内。

3.张大千之兄张善孖(1882-1940),号虎痴,亦师从李瑞清,推崇石涛、八大。与大千手足情深,“大风堂”是他们共用的画室名。

《大风堂名迹》书影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朱耷笔下的花草

八大山人个性倔强,一出笔就迥不犹人,奇崛冷隽,生面别开。并以简约拙厚及造型的独特而独树一帜于清初画坛。他的艺术才能首先表现在花鸟画上,是继徐渭之后又一伟大写意花鸟画家。他充分强调了主观情感对笔墨的支配作用,充分发挥了笔、墨、纸的性能之间的关系,从清初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中的赵之谦、吴昌硕,近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等,都受了无数的启发。

“墨点无多泪点多”,郑板桥如此解读他的画,虽不错,却不全面。因为八大亦有他歌笑的一面,特别是他生活稍有安当的晚年,生活的美感常常被他发现,捧置案头,储存胸中,发诸笔端。是套格高韵雅的《梅花·玉兰》便是这样。画幅小而境界阔大,着墨不多而气力充彻于画外,用墨淡而厚,朴茂而昂藏生机。

《梅花》一株,写树干由左下斜出画外,扶摇直上,其端疏疏着花,其后有石作揖让之态,苍润兼济,饱满浑厚;《玉兰》一枝,枝干自右向左上横斜而出,数朵玉兰立于枝头,有的花苞初发,有的含苞待放,在冷峭之中,溢出生气。画幅下留有大片的空白,可谓奇极。一种深婉、精简的美感沁人心脾。

八大的款书,总与画笔相映衬,相生发,难于割裂、移动,极见匠心。两开落款皆落画幅的边缘,借用浓墨,并分别与画中石头上的点苔、花朵上的点蕊相呼应,是点睛之笔,又平衡了画面。

Lot 2641

郑燮(1693-1765)

墨兰图

立轴 水墨纸本

89.5×44 cm.约3.5平尺

RMB:3,800,000-5,800,000

题识: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芸亭年兄索余画并索题寿门句,使当事尽如公等爱才,寿门何得出此恨句。板桥郑燮。

钤印:橄榄轩

鉴藏印:曼生鉴藏书画

签条:郑板桥兰花。钤印:谷牧心赏

出版:

1.《文物》第7期,第46页,文物出版社,1960年。

2.清代石刻版之一,原石现藏于山东潍坊十笏园。

3.清代石刻版之二,原石现藏于山东潍坊市博物馆。

4.《板桥书画拓片集》(拓本),中华书画出版社,1983年。

5.周积寅著:《郑板桥书画集》第一集(拓本),第9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6.《郑板桥书画碑拓集》(拓本),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4年。

7.周积寅编:《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郑板桥》(拓本),第82-83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8.《绝世风流:郑燮传》(拓本),第25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9.《板桥书画拓片集》(拓本),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2009年。

著录:

1.郭味蕖著:《知鱼堂书画录》手稿本,1930-1950年代。

2.《郑板桥集》,第219页,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

3.《郑板桥集》,第2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1979年、1986年。

4.《郑板桥集》,第232页,台湾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5.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第347页,齐鲁书社,1985年。

6.周积寅、王凤珠编《郑板桥年谱》,第483-484页,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

7.周积寅、王凤珠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第397、416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

8.《扬州八怪题画录》,第222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9.《扬州八怪书画年表》(木刻拓本),第20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10.《郑板桥文集》,第212页,巴蜀书社,1997年。

11.《郑板桥集扬州八怪集》,第73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

12.《板桥题画》,第81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

13.《郭味蕖艺术文集》(上),第445-44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14.《板桥论画》,第74-75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15.卞孝萱、卞岐编《郑板桥全集》(增补本),第366页,凤凰出版社,2012年。

《文物》第七期,1960 年

说明:

(一)受画人:潍县名士郭伟勣。

郑板桥宰潍七年,是他一生最为快意的时期。在艺术造诣上也日臻完美,达到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期。在与当地的名士交往中,以潍县郭家郭伟业(号质亭)、郭伟勣(号芸亭)兄弟的关系最为密切。郑板桥宰潍期间,以及返回故籍扬州后,都与郭氏兄弟保持紧密联系。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亦曾提及郭伟勣:“及来潍县,与诸生郭伟勣谈论,咸鼓舞震动,以为得未曾有……”郭伟勣曾为郑板桥刻过“板桥居士”之章,其生前将毕生所刻之印辑为《松筠桐荫馆集印》一书六卷。郑板桥为其题写书签。

郭伟勣(1710-1792,一作伟绩),字熙虞,号芸亭,乾隆己酉(1789年)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钦赐翰林。居乡多行善,见贫而好学者即代为延师;晚年究心医学。工篆隶书法、善治印。与郑板桥、高凤翰相交甚笃。著有《松筠桐荫馆印谱》《印章初学须知》《戒淫说》《外科纪要》等。

郑板桥

赠郭伟勣诗作

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

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

元日画兰竹,远寄郭芸亭。

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青。

春风潍水足相思,宝马雕鞍丽日迟。

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乾隆甲申,书寄芸亭年学兄,板桥郑燮。

(二)旧藏者:郭氏后人郭味蕖、九藤书屋主人谷牧。

1.郭味蕖(1908-1971),山东潍坊人。出身于书香世家。1951年受徐悲鸿之聘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

2.“九藤书屋”主人谷牧,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后担任左联组织委员、代理书记,并主编进步文艺刊物《泡沫》《浪花》。建国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谷牧尽管长期从事经济建设管理工作,但他作为出了名的“党内秀才”,痴心传统文化、雅爱文墨丹青。先后主持了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整修、恭王府的保护和恢复等;直接过问支持组建由谢稚柳领衔的中国书画鉴定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对公私所藏古代书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鉴定,最终诞生了当代最为权威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九藤书屋”主人谷牧

(三)潍坊青州石刻历史悠久闻名,郑板桥宰潍七年不少作品均有石刻拓本流传。本幅《墨兰》自清代至今,有多种石刻及木刻版本流传,现收藏于十笏园和潍坊市博物馆的两块石刻原石为清代所刻,均去掉“芸亭”上款内容。

现收藏于潍坊市博物馆的石刻原石

现收藏于十笏园的石刻原石

据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人员(邢顺建)及潍坊木版年画雕刻传承人(张运祥)介绍,80年代由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组织,据郭味蕖所提供的原作复刻木版,其拓本主要做工艺品销售,此版本保留“芸亭”上款内容。

郑燮《墨兰》木刻拓本

文人妙构,满纸谐趣

郑燮,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此后,当了十二年县令,始终爱民如子,两袖清风。1753年春,板桥由山东回到扬州,重新过着“二十年前旧板桥”的生活,以鬻书卖画为生。他擅画兰竹,取青藤、八大、石涛遗法,纵笔率意,自抒胸中郁勃之气。又长诗文书法,题画最得妙趣。或抉画意,或抒性情,嬉笑怒骂,诙谐迭出,时称三绝。

本幅构思巧妙,画幅右上写露根兰草一丛,倾斜倚倒,着墨不多而神气自足;右下书读金农诗句所发的感想,表达了士子“不遇”的两难心态,用以板桥典型的“六分半书”,气沉力厚。既平衡了画面,又引发出感想,遂使满幅皆活,空白处亦多有画意。读板桥之画,不读其题句,便不知其命意之佳妙。

“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金农此句自与葱蒜并提,盖自视甚高,或觉得又不为世所用,镇日只能与庸碌辈为伍,故有此牢骚语。扬州八怪是艺术史上独特的存在,八怪善用绘画表达情绪,多有文人清高意味,但也并非一味轻视物质生活,八怪没有刻意和世俗社会对立,且有一种可为而可不为的禅境。

板桥对金农的怀才不遇,不能决然归隐山林而在闹市中鬻书画为生的行为深表理解。他解释到,“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板桥画兰固然出于糊口需要,但却坚持了文人画的精神。他的题画诗别具一格,谐趣中寄于哲理。本幅《墨兰图》诗画相印相衬,雅俗共赏,趣味悠长,是八怪难得的精神“合体”之佳作。

0 阅读:13
沐清扬说史

沐清扬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