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和妻子邵华请主席写诗留念,毛主席为何写“我失杨花”?

正一品 2022-12-03 21:28:13

1935年秋,上海街头多了两个流浪的孩童,在两个孩子不知道的地方,有一群心急如焚的大人正在焦急地寻找他们。

这两个孩子,正是毛主席的二子——毛岸英与毛岸青。其中毛岸青在与邵华结婚后,曾与妻子邵华请毛主席写诗留念,毛主席在写“我失骄杨君失柳”时,却写成了“我失杨花君失柳”,这是为什么呢?

毛主席旧照

人生最痛苦之事

在毛主席的人生中,妻子杨开慧的壮烈牺牲无疑是他最自责和一旦想起就肝肠寸断的经历。杨开慧是岸英和岸青的母亲,她于1930年11月14日,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下永远离开人世。毛主席听说这个消息后仰天长叹: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而杨开慧牺牲时,毛岸青只有7岁。

杨开慧与岸英、岸青

失去了母亲的毛岸青与哥哥岸英、弟弟岸龙相依为命,只是他不曾想到,小弟岸龙会在这不久后因病早逝。

岸龙的离开让兄弟俩非常难过,再加上寄人篱下的生活非常不好过,1935年秋天时,岸青与哥哥离开了暂时的“家”,他们宁可在街上流浪,也不想面对精神上的苛责。

在流浪期间,岸青因为受到特务巡捕的毒打,导致两耳失聪,留下了脑震荡的病根。本以为这样的流浪生活还要过很久,但所幸上海特科的同志找到了两个孩子,这才让毛氏兄弟生活好过一些。

岸青与哥哥岸英

1947年,毛岸青与贺子珍一起回到哈尔滨,而后毛主席又将岸青接到了自己身边,经年的分隔两地并没有影响到主席与毛岸青的父子之情。

在毛主席的鼓励和建议下,毛岸青于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进入中宣部工作。亲人就在身边,工作顺心生活和谐,这种淡淡的温馨和美好让毛岸青眷恋不已。然而1950年时,岸青的哥哥毛岸英牺牲了。

消息传回来时毛岸青简直难以置信,根本无法接受自己至亲离世的毛岸青很快旧病复发,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让毛岸青愈加消瘦。

1950年毛岸英牺牲了

彼时毛主席也为岸英的牺牲伤怀不已,他不能接受岸青也出事,所以安排岸青前往苏联养病。一直到1955年,毛岸青才再次回到祖国。回国后毛岸青一直在大连疗养,虽与父亲时常通过电话书信交流,但因为毛主席工作繁忙,父子俩甚少见面。

1957年夏天,毛主席特地赶去大连,想看看毛岸青身体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在谈话间,毛岸青忽然有些怀念和惆怅地对父亲说:

“爸爸,其实我已经有好几十年没有梦见妈妈了。但是昨天她来了,笑着的样子跟以前一样好看。她还跟我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好好练字啊!’”

岸青与岸英的母亲杨开慧女士

说到这里岸青又不可避免地回想到哥哥和弟弟,不免开始落泪。毛主席的眼底也流露出悲伤和苦闷,半晌,毛主席默默掏出一张信纸,对儿子说:

“岸青,这是我不久前写的一首词,你看看。”

毛岸青接过信纸,之间上面写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主席曾写过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正是《蝶恋花·答李淑一》,毛岸青边读边哭,他清楚这是父亲写给母亲杨开慧的,而毛主席当时坐在一侧,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强忍泪水不愿意哭出来。

正如毛主席曾字字泣血说的那样,“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就和毛岸青一样,毛主席也从未忘记过杨开慧。一直到两年后,毛主席在接见杨开慧的好朋友——李淑一时,还曾提及自己写得这首词:

“前年,她把悼念柳直荀的词寄给我,我就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和她,完全是照她的意思和的。”

李淑一女士旧照

主席写诗留念

《蝶恋花·答李淑一》对毛主席、对李淑一、对毛岸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毛岸青和邵华结婚后,夫妻二人于1963年9月1日请毛主席写诗留念时,毛主席提笔开始写《蝶恋花·答李淑一》。

不过在第一句写完时,毛岸青和邵华都感到奇怪,因为毛主席写成了“我失杨花君失柳”,二人没忍住提醒毛主席说:“不是‘骄杨’吗?”毛主席沉默了片刻,回答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毛主席旧照

为什么毛主席要这样写呢?从《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是毛主席在收到李淑一悼念丈夫柳直荀的词时,写的一首和词,以表达自己对杨开慧、柳直荀的深切的怀念和痛悼的深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一个“失”字,明确写出自己与李淑一当时爱情的损失、友谊的损失,还有革命的损失。在回答章士钊先生“‘骄杨’两个字怎么理解”时,毛主席也直言:

“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这是毛主席对杨开慧女士为革命而牺牲的骄傲与敬仰。

毛主席正在写东西

但是关上门,在只有儿子与儿媳立于身旁的场合,毛主席就不仅仅是伟大的共和国领袖。

如果说“骄杨”是毛主席作为一国领袖对革命烈士的颂扬,那么“杨花”就单纯的只是属于夫妻之间的昵称,是丈夫对妻子的爱恋,是毛主席想要带上杨开慧的那一份,给两个孩子送上关怀和祝福。毛岸青和邵华在听完毛主席的回答后也曾感慨:

“称‘骄杨’表达了爸爸对妈妈的赞美。称‘杨花’,又表达出爸爸对妈妈的亲近之情。”

毛岸青夫妻与毛主席合影

不是第一次写

实际上这也不是毛主席第一次给毛岸青、邵华写诗,早在1959年时,毛主席就已经认识了邵华,因为邵华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史专业,毛主席很喜欢和这个晚辈一起谈史论诗。

在谈论到曹操以及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时,毛主席还问过邵华喜欢三人中的哪一个。

后来二人还聊到了王勃、陆游……毛主席均手写了一些诗词送给邵华,这些“礼物”都被邵华妥帖地收藏起来。

毛主席与邵华

后来到1960年,邵华与毛岸青走进婚姻的殿堂,在大连生活了两年后,邵华随毛岸青回到北京,邵华原计划是继续到北京大学读书,但她因为缺课太多,学习跟不上,情绪一直很低落。

再加上毛岸青因为早年脑震荡的病根,身体很不好,一点儿刺激就使得他不得不居家卧床修养。

学习压力加上照顾丈夫的压力,让这对小夫妻之间不免出现了一些摩擦。毛主席知道后摇摇头,他作为一个过来人,其实很理解邵华的心情。

毛主席与邵华合影

1962年时,毛主席给邵华写了一封信:

“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

这段内容的下面就附带着《上邪》全诗: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毛主席与岸青夫妻等人的合影

《上邪》是《饶歌》中的一首情诗,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使用了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到底有多么“生死不渝”,全诗不长,但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

毛主席随信寄来的这首诗,让邵华不免想到自己和毛岸青曾经经历的种种,之后邵华与毛岸青的感情趋于稳定,二人时常去探望毛主席,喜爱诗词的邵华会拉着丈夫一起,央求毛主席写诗留念。

岸青与家人

而这一举动,也正好让《蝶恋花·答李淑一》多了另一个柔情的版本:

“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0 阅读:328
正一品

正一品

揭秘历史,探索真相,尽在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