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首都北京市的东西城区更名恢复崇文区和宣武区的必要性研究

规划君何方洪 2024-05-09 01:53:43

以前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城区是由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4个区组成,即“左文右武”。但是在201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正式撤销了西城区和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西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了崇文区和东城区,组建了新的东城区,以原崇文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东城区的行政区域。崇文区和宣武区从此消失而成为了历史。

关于撤销崇文和宣武两区而保留东西城区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主要原因是“东城富、西城贵、崇文穷、宣武破”,也有说法是“东城富,西城阔,崇文穷,宣武破”。但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可能是东西城区更加直白好理解,而且崇文宣武有点封建王朝的含义在里面。崇文说白了就是崇尚文德,过去皇帝很重视文和武,历代皇帝都崇文和宣武,左崇文右宣武,这跟皇帝的站班也有关系,皇帝在金銮殿坐着左面站着的都是文官,右边站的官都是武官,所以叫左崇文、右宣武。

虽然北京市老崇文区和宣武区消失已经14个年头了,但是关于老崇文区和宣武区的回忆,一直没有从北京人心中抹去。东城区和西城区的“东城”“西城”二字其实每个城市都可以用,但是“崇文”和“宣武”却可以说是北京特有的。至今都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当初为什么要撤销崇文宣武两个文化内涵更深厚的区名,而保留了东西城区两个太过普通直白的地名。那么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专题研究分析未来能否考虑把东城区和西城区重新更名为崇文区和宣武区。

一、北京市东西城区和崇文宣武区基本情况

(一)北京市东城区情况

东城区是北京市辖区、北京市中心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因在北京城中轴线东侧得名。东城区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辖区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5项。

东城区地处北京市中心城区东部,面积41.84平方千米。东部、北部与朝阳区相连,南部同丰台区接壤,西部与西城区相接;东西最宽处5.2千米,南北最长处13.0千米。全区设东华门、景山、交道口、安定门、北新桥、东四、朝阳门、建国门、东直门、和平里、前门、崇文门外、东花市、天坛、体育馆路、龙潭、永定门外17个街道,另设有王府井地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管理委员会。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0.4万人。1958年5月,东单区、东四区合并,成立东城区。2010年6月,东城区、崇文区合并,仍名东城区。

东城区区境周初属蓟,后属燕。秦置蓟县。王莽时期改名伐戎县。东汉复名蓟县。秦汉至隋唐。区境属蓟县、伐戎县。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蓟北县,属蓟北县。开泰元年(1012年),改名析津县,属析津县。金贞元二年(1154年),改名大兴县。1914年,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特别行政区,设京都市政公所。区境城内属京都市政公所,城外属京兆大兴县。1928年6月,设北平特别市,区境属北平特别市。1929年1月,北平特别市筹备地方自治,划全市城郊为15个自治区(内城6个、外城5个、郊区4个)。境内有内一区、内三区、外一区、外三区全部,内五区、内六区与外五区东半部,北郊区、东郊区、南郊区部分。

1930年,改北平特别市为河北省北平市,属北平市。1931年11月,北平市各区按数字顺序排列。境内有第一区、第三区、第七区、第九区全部,第五区、第六区、第十一区东半部,第十二区、第十三区、第十五区部分。1945年8月,北平市划分为16个区(内城7个、外城5个、郊区4个),按数字顺序排列。1947年,郊四区改为郊八区,全市设20个区。境内有第一区、第三区、第八区、第十区全部;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十二区东半部;第十三区、第十四区、第十五区、第十九区、第二十区部分。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9月,北平改为北京,定为首都。区境属首都北京市。1950年5月,北京市城区区划调整,将12个城区调整为9个区。境内有第一区、第三区、第七区全部,第五区、第六区、第九区东半部。1952年7月,撤第五区,东部划归第一区、第三区;9月,第一区改名东单区,第三区改名东四区,第七区改名崇文区,第六区改名前门区,撤第九区,东部划归崇文区。1958年5月,东单、东四区合并,成立东城区。撤前门区,东半部划归崇文区。2010年6月,东城区、崇文区合并,仍名东城区。1949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进驻境内(2019年1月迁至通州区)。

(二)北京市西城区情况

西城区是北京市的主城区之一,与东城区毗邻相对应。西城区的突出特点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西城区是战国燕都蓟城所在地,辽、金、元、明、清历代均为京都一部分。作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地和800多年的建都地,是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区,是皇城文化、仕子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

西城区全区东西宽7.1公里,南北长11.2公里,西城区辖区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263个社区。东以鼓楼外大街、人定湖北巷、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景山东街、南长街、北长街、天安门广场西侧为界与东城区相连;北以南长河、西直门北大街、德胜门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环中路、裕民路为界与海淀区、朝阳区毗邻;西以三里河路、莲花池东路、马连道北路为界,与海淀区、丰台区接壤;南以永定门西滨河路、右安门东城根、右安门西城根为界,与丰台区相连。

西城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是首都“四个服务”体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辖区内三级以上中央单位525家,其中副部级以上单位90家。

西城区辖15个街道:西长安街街道、新街口街道、月坛街道、展览路街道、德胜街道、金融街街道、什刹海街道、大栅栏街道、天桥街道、椿树街道、陶然亭街道、广安门内街道、牛街街道、白纸坊街道、广安门外街道。

初步核算,2023年西城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2.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4.2亿元,比上年增长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8.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5.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946元(按平均汇率折合77475美元)。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2.7亿元,比上年增长8.8%。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印花税五大主体税种共完成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6.4%。

元至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部营造中都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定名大都城。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北京城发展的基础,西城区境内才成为京畿中心、繁华地区。

1950年4月18日,政务院批准将北京市调整合并为16个区,今区境内为第2区和第4区全部、第5区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区的一部。1952年9月,市政府再次调整区划,今区境内为西单区和西四区及海淀区、前门区的一部分,第2区更名为西单区,第4区更名为西四区。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单、西四二区合并为西城区至今。1987年9月北京市将朝阳区马甸0.6平方千米划给西城。

1958年4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前门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宣武等区,形成宣武区辖境,同时,将西单、西四二区合并为西城区。2010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复,撤销北京西城区和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西城区的行政区域。至此区划调整后的新西城区面积50.7平方公里。

(三)北京市原宣武区概况

宣武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区西南部,东与崇文区相邻,西、南两面与丰台区交界,北与西城区、海淀区接壤,区政府所在地设在广安门南街68号。

宣武区地域略呈长方形,东西点最长距离为6.61公里,南北点最长距离为3.5公里,边界线总长为19.33公里,总面积为19.04平方公里,人口56万,有汉、回、满、蒙古等38个民族,牛街地区是著名的回族群众聚居地。它东接天安门广场,西临北京西客站,南面是二环路,北有城市地铁主干道,西厢路与京开、京石、京张三条国道相连,是辐射京南的重要门户。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虽然分明,但时间并不均等。冬、夏季较长,春、秋季较短。

宣武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战国燕都蓟城所在地,辽、金、元、明、清历代均为京都一部分。元、明、清以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宣武区处于进出京都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成为农、商、手工业产品集散的重要场所。作为六朝古都之始的金中都,即在现今的宣武境内。

明清时期宣武作为外城,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老北京平民文化、商业文化、戏曲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南文化。

宣武区经济以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为主,是著名的商业区,在北京历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兴旺繁华的商业区,自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开始兴起,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闻名遐迩的大栅栏商业街,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建成至今历时570余年繁荣不衰。这里的商业服务业中有一批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和老店铺,如开业于清康熙年间的同仁堂药店;开业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的北京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的内联升鞋店;开业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的民族帽店马聚源;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店张一元茶庄等,名店、老店蜚声四海。

菜百新世纪商场、庄胜崇光百货商场、国华商场等大中型商场遍布全区。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晋阳饭庄、泰丰楼等800余家餐馆荟萃全国各大菜系风味佳肴。深圳大厦、大观园酒店、前门饭店、东方饭店等旅游饭店可为中外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

宣武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民俗特色鲜明。琉璃厂集士文化、书肆、文物于一体,素为老北京风情的窗口。具有千年历史的牛街礼拜寺闻名于国内外。起于明清的300多处会馆以湖广会馆、安徽会馆最为著名,是一幅幅带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八十年代末,依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建造的北京大观园已成为中国最佳旅游景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宣武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投资环境日趋完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宣武区还将全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国际传媒大道、马连道采购中心、琉璃厂文化区、大栅栏商贸区、牛街民族特色街和天桥民俗特色街等重点功能街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为宣武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存。

(四)北京市崇文区概况

崇文区,曾是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南侧。东部与朝阳区搭界,南部与丰台区相交,西部与宣武区毗邻,北部与东城区接壤。平均海拔35米,面积16.46平方公里,辖前门、崇文门外、东花市、天坛、体育馆路、龙潭、永定门外7个街道,237个居委会,常住人口43万(2009年末,崇文区户籍人口33.53万人),是北京市最小的一个市辖区。

崇文区的区境北和东城区相交,东、东北部与朝阳区相连,南同丰台区接壤,西与宣武区毗邻。西北部的前门东大街和前门西大街交汇处,是崇文、东城、西城、宣武四区交界点。境内西部的前门箭楼和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永定门、永定门外大街,处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崇文区非常小,全区面积土地面积只有16.46平方千米。2010年7月1日19时38分,崇文区正式撤销,与东城区合并;自此,崇文区便成为历史。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建外城垣,区境大部分圈人外城之内,属顺天府大兴县管辖。明代北京内外城分设若干“坊”,境内有正东坊、崇北坊、崇南坊。1952年9月,第七区更名为崇文区。第九区建制撤销,其东半部划入崇文区。区界东、北和西界北段及南界东段不变,西界南段则伸展到东珠市口以南至永定门一线,南界西段延至永定门外关厢及其以东之城墙。

1955年8月,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简称市人委)将原东郊区管辖的广渠门关厢,福州义园北墙外土道北和东便门外大桥以东一带划归崇文区。是月,经市人委批准,南苑区杨家园乡12个自然村划归崇文区。1957年10月,彭庄(永定门火车站)地区划归崇文区。区界北、西不变,其南界推至东起刘家窑、沙子口,西至北京南站一线。1958年6月,市人委撤销前门区(原第六区)建制,该区东半部,从前门向南,沿前门大街西侧至珠市口以东,划归崇文区。

二、关于北京市东西城区和宣武区崇文区的发展和撤销历程

1952年6月20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北京市的第五区、第九区取消,分别并入了临近区,将1950年城区内的九个区缩减到七个。并且北京市决定以地名命名区名,第一区更名为了东单区,第二区更名为西单区,第三区更名为东四区,第四区更名为西四区,第六区更名为前门区,第七区更名为崇文区,第八区更名为宣武区。这一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于1952年9月1日起正式实行。

195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又做出了区划调整,决定将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东便门、广渠门等关厢地区分别划归了西四区、东四区、东单区与崇文区管辖,这四个主城区的区域面积有所增加。

1958年4月8日,北京市上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了北京市前门区,并将前门区的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了崇文区和宣武区两个区。1958年5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撤销了东单区和东四区,这两个区的区划合并成立了东城区;并且撤销了西单区和西四区,两个区合并成立了西城区。同时将原属东单区的朝外、东便门关厢地区划归朝阳区管辖。北京市城区由七个区变为了四个区。

2010年7月1日,北京市上报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撤销了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东城区;撤销了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

根据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中心城区。合并后新设立的东城区,辖区范围为现东城区和崇文区辖区范围,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5万人。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范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范围,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

崇文区和宣武区正式消失了,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崇文区和宣武区不应该被撤销,当时应该让东城区和西城区合并到崇文区和宣武区。因为从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字的高雅来看,崇文和宣武的意义远高于东城和西城。

三、关于撤销宣武区和崇文区的原因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市,市域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但是作为北京城市核心区的原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面积都比较狭小,四个区总面积仅仅92.54平方公里,其中崇文区面积16.46平方公里,是北京市最小的一个市辖区;宣武区总面积19.04平方公里,原东城区面积25.38平方公里,原西城区面积31.66平方公里。

可见这四个区地域狭小且人口稠密,这四个市辖区的发展空间大大受限。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核心四城区发展极不平衡,位于南部的崇文区、宣武区远远落后于位于北部的东城区和西城区,老北京就流传有“东城富、西城贵、崇文穷、宣武破”的俗话。而且北京市中心区行政区划分过细,导致四个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

因此,通过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崇文区、东城区,设立新的东城区,以原崇文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东城区的行政区域。崇文区、宣武区被取消了,保留了东城区和西城区二个区。合并后东城区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囗86.5万。西城区合并后面积50.70平方公里。

根据北京市撤销崇文区和宣武区并入东西城区的文件显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核心区四个区面积共92.54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区划划分过细,四个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崇文区和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核心区北部。通过核心区行政区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

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核心区区划的合并调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

三是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不利于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区划调整后,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四个服务”的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把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示范区。

当时的决策者认为,将崇文区和宣武区撤销后并入东城区和西城区,并没有打破古都北京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因为历史上的崇文区和宣武区的称谓,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的市辖区都是以数字顺序为名的,1950年,北京市将北京内城七个区合并为五个区,外城五个区合并为四个区,按数字排列依次定名第一区至第九区。

1952年新调整的区取消按数字为区名的方式,改为以地名命名区名。调整的结果,第一区改称东单区,第二区改称西单区,第三区改称东四区,第四区改称西四区,第六区改称前门区,第七区改称崇文区,第八区改称宣武区,第十区改称东郊区,第十一区改称南苑区,第十二区改称丰台区,第十三区改称海淀区,第十五区改称石景山区,第十六区改称门头沟区。

后来才以地域为名,有了东单区、西单区、崇文区、宣武区等。崇文区其实在1952年才建立,崇文区的雏形是北京南城西部第七区,1952年9月,第七区更名为崇文区,第九区建制撤销,其东半部划入崇文区。宣武区也是在1952年才建立,其雏形是北京南城东部第八区,1952年9月,第八区更名为宣武区,第九区建制撤销,其西半部划入宣武区。

所以崇文、宣武的历史文化(崇文门和宣武门)比崇文区和宣武区这两个北京市辖区的名称要长远和悠久得多。北京市撤销了崇文区和宣武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不仅不会对原宣武和崇文的历史文化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由于调整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在更高水平上保护和发展崇文和宣武的历史文化。因此,当时的决策者认为撤销了崇文区和宣武区根本不影响崇文和宣武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撤销崇文区和宣武区并入东西城区的弊端分析

(一)崇文宣武和东西城区地名包含的深刻内涵

北京市中心区的四个市辖区名称均来自于四个城门,分别是东直门、西直门、崇文门和宣武门。西城区命名来源于西直门,东城区命名来源于东直门,崇文区名字源于崇文门,取“文教宜尊”之意,“崇文”二字来源于《左传》“崇文德也”,老百姓把崇文门叫“哈德门”,来源于元朝时“哈达门”,哈德门饭店就是以此命名;宣武区名字源于宣武门,取“武烈宣物”之意,来源于《东京赋》“武节是宣”和“武烈宣扬”。

东城区名称来源于东直门,而东直门在京城的东方,故元大都有“崇仁门”之称。明朝时北京城九门重新命名,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扬雄《太玄经》“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名为“东直门”。也有人说是内城九座瓮城多呈半圆形,只有东、西直门的瓮城是方的,“直门”之称由此而来。封建礼制对进出城门有严格的规定,内城九门各有用途,老百姓戏称“九门走九车”。明清时期南方木材等建筑材料经运河运抵京师,均从东直门进城,因此老百姓称此门“走木材车”,俗称“木门”,又有“建直门”之称。

西城区的名称源于西直门,而“西直门”的名称是由来已久的。在古时候,北京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扇城门,直通华北地区,即是西直门。其名称本意是指门的方向,即“西直”。后来,这里成为了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地方。因此,“西直门”这个名称也就逐渐被用来指代整个区域了。

从上面的宣武区、崇文区和东城区、西城区的名称由来可以看出,宣武和崇文更加有历史文化内涵,而东城区和西城区则太过于直白。我国的古代人在思想和文化形式上都非常追求和谐与统一,所以我国首都北京市的内城南城墙中间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则分居正阳门的左右两侧。呈现出来了左崇文右宣武的格局(左边崇文,而右边宣武),在我国《易经》阴阳五行之中,崇文和宣武又有别的更深刻的含义。由于在五行之中的东方属木,其主生,而西方则属金,其主死。所以我国古时时期进京赶考的举子们都会走生门的崇文门;而古代出殡以及押赴菜市口的死囚都会走死门即宣武门。

宣武和崇文,这一左一右,一东一西,一生一死,一文一武的两座城门后来又人们被赋予了更多特殊的含义,比如“文成武德,文武并重”和“文治武安,江山永固”等,都是非常地道的中华文化内涵。而在我们今天看来,崇文和宣武两个地名,可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对内可以文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谓之“崇文”;而我们对外以武安邦,不战而屈人之兵,谓之“宣武”。崇文和宣武这两个非常简单的区域地名,其实承载着非常深刻而意义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与理念。

(二)撤销了崇文区和宣武区带来的弊端

崇文区有全国“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拥有着“崇文三宝”即天坛公园、明城墙、永定门,而宣武区更是首都北京城的肇始之地和宣南文化的发祥地及北京城著名的传统商业区。当老北京城的古城墙和古城门逐渐在世人面前消失,当代表老北京人生活记忆的四合院和胡同慢慢地离大家远去,在现代化的北京城内,能够承载老北京人对古老家园的记忆,或许就只有家园的名字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崇文区和宣武区两个最具老北京文化底蕴的区名被撤销以后,会有那么多的老北京市民表现出巨大的失落感,因为他们关于家的记忆和老北京的回忆由此便彻底地被割裂了。

北京城内以崇文和宣武命名的城门(宣武门和崇文门)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北京人用这两座古老城门所命名的行政区也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崇文区和宣武区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老北京人的血液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之后,崇文区和宣武区已经不单单是两个用来标记市辖区和地理位置的简单名字,崇文和宣武已经成为了老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的城市文化胎记,体现着北京市的城市文化底蕴,反映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映衬着首都北京的城市特色。新的行政区划(两个市辖区)被命名为了东城区和西城区,结果就是“文武”变成了“东西”,从名字上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外省的人都已经完全看不到北京的历史文化,也看不到北京古都的底蕴,更看不到这座城市的特色了。甚至有老北京人感叹:“‘东西犹在’,而‘文武已失’,北京不再是原来的四九城了。”

有人说2010年时北京市不保留崇文和宣武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城市规划、历史演变和功能区划等方面的考虑。而一些专家说,北京市将崇文和宣武与东城、西城合并,主要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推动首都核心区经济均衡发展,提升历史名城保护能力,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没有保留崇文和宣武两个非常有文化味道的名字,显然是不合理的。

五、关于将北京市东西城区更名并恢复崇文区和宣武区的必要性分析

“崇文区”和“宣武区”,这两个名字一听就是有文化有历史有积淀的。当年北京市撤销崇文区并入东城区和撤销宣武区并入西城区的时候,就有很多北京市民强烈反对弃用崇文区和宣武区这两个能够最大限度代表老北京历史文化底蕴地名的做法,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不崇文也不宣武,只要东西”的做法。当初合并时就应该不使用东城区和西城区这两个名字,应该保留崇文区和宣武区两个更有文化底蕴的地名。崇文区和宣武区多么有历史文化的名字,就这样被东城区和西城区取代而消失了。

崇文区和宣武区的区划代码110103和110104,自从这两个区并入东城区和西城区后,这两个身份证的开头号码就成为了北京人心中永恒的回忆。就是至今也有很多北京市民对“崇文区”和“宣武区”念念不忘,不论现在和未来的崇文和宣武变成什么样子,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崇文永在,宣武永在。并且很多人都希望能够恢复崇文区和崇文区,也就是将西城区更名为宣武区,将东城区更名为崇文区。

毕竟东城区和西城区这两个名称严重缺乏人文地理底蕴,在全国范围有不少城市都有东西城区名,比如青海省西宁市有城东区和城西区,四川省攀枝花市有东区和西区,广东省东莞市有东城区(县级的东城街道)等,所以如果北京市能够恢复宣武区和崇文区的名称,则具有尊重传统人文地理的深刻意义,因为只要崇文宣武在,老北京就会永远在。就像《长安三万里》里说的“只要诗在,长安就在”一样。

0 阅读:0

规划君何方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