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这句诗是形容金庸写的著名小说《神雕侠侣》中,大侠郭靖的女儿郭襄在风陵渡口的一家客栈,第一次见过神雕大侠杨过的真容之后,便终身未嫁。在小说中的风陵渡口,郭襄把心给了杨过,杨过把他的人给了小龙女,最后郭襄只好把自己给了峨嵋。所以风陵渡是一个富有沧桑和诗意的渡口。
风陵渡不仅仅有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故事,就是“风陵渡”这三个字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我国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的轩辕黄帝在风陵渡这里大战蚩尤,这时天降大雾,黄帝迷失了方向,被蚩尤所围困。黄帝的大臣风后造指南车辨别出方向,突出重围后取得了这场胜利。后来风后死了葬在这里,便将此地命名为了“风陵”,于是这个渡口因此而得名“风陵渡”。这里还发生过很多故事,比如三国时,魏王曹操在这里被马超打的丢盔弃甲;清朝康熙四十九年,也曾在这里望黄河奔流,指点江山;抗日战争时期,“华夏儿郎豪气在,不教倭寇渡风陵”;还有金庸笔下的“风陵渡口初相识,一见杨过误终身”。风陵渡见证着一桩桩的铁马金戈和诗情画意。
风陵渡是我国山西省芮城县西南角黄河边上的一个古渡口,这个渡口虽然地方不大,却名气极高,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站风陵渡口,一侧为八百里秦川,一侧为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一个渡口扼住秦晋豫三省大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风陵渡守着山西省、陕西省的、河南省三个省的大门和交通要道,由陕晋豫三省交界地带的渭河、汾河、伊洛河交汇河谷盆地之中,位于黄河拐角附近。黄河由北向南一路高落差奔涌而来,在风陵渡完成了一次近于90度的转折,然后一路平缓地流向中原。所以大河汤汤,上下几千里,无数渡口中最为著名,也最为重要的渡口就是风陵渡。除了“鸡鸣三省”外,风陵渡还是我国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三大区域的交汇点。
相比于风陵渡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风陵渡那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浪漫而诗意的故事,芮城县就逊色太多了。芮城县不仅在全国没有任何名气,就是在山西省,相比千年古县曲沃县、大槐树所在的洪洞县、平遥古城所在的平遥县、天下第一县绛县等,芮城县可谓山西省最低调的一个小县之一。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芮城县守着“风陵渡”这样一块“金字招牌”不用,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郭襄杨过初相遇的风陵渡口所在的芮城县可以考虑撤县设市更名为“风陵渡市”。从而提升这座古县的知名度,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甚至认为,风陵渡还可以留给运城市使用,将运城市更名为“风陵渡市”,绝对比现在的运城市知名度更高,更能带动运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水平。
一、关于郭襄杨过初相遇的风陵渡口所在地芮城县基本情况及更名风陵渡县的基础条件
风陵渡口就是郭襄第一次见到杨过的地方,而风陵渡就位于芮城县。芮城县是山西省运城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山西省的最西南端,是黄河中游大拐弯的地方,也是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芮城县在古代又被称为“古魏”,因为在我国春秋时期,芮国的国君芮伯万就在这里筑城而得名芮城县。
芮城县境之内,北依中条,南临黄河,地势北高南低,一面阳坡,全县国土面积约为1176平方公里,一共下辖了8个镇和2个乡及145个建制村、708个自然村,全县常住总人口并不多,只有约33.4万人,其全县的城镇化率52.3%,低于全国水平。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了解,芮城县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为127.4亿元,增速为5.6%。而2023年芮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31.8亿元,比2022年增长 了5.8%。可见芮城县经济并不发达,这也为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后面研究分析芮城县应该更名为“风陵渡县”提供了依据,毕竟“穷则思变”,更名提高芮城县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措施之一。
尽管芮城县经济不够发达,但是芮城县这里却是一个山水形胜的好地方,因为芮城县就位于黄河腹地。芮城县是山西省的南大门,可以说是区位优势极其明显的一个县。该县与陕西省的地级渭南市和河南省地级三门峡市相毗邻,自古就享有“鸡鸣三省”之美誉。可以说芮城县的重要区位条件可以让其经济发展迎来腾飞,然而其一直未曾发展起来,说明现在其生产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将芮城县更名为风陵渡县就是“解开封印”的关键一步,必定能够让芮城县迎来经济的大发展。
而且芮城县受到秦岭华山、中条山和渭河三者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使得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在芮城县完成了“几”字形最后拐弯,最终东流入了大海,芮城就位于黄河揽在臂弯里的地方。黄河流经芮城县约为81.58公里,排名全山西省第二名,占了全运城市黄河干流全长的约23.6%。芮城县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全部兼备,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汾渭平原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和我国华北地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芮城县发展基础非常好,就需要有一个“引爆点”,那就是将县名更改为“风陵渡县”。
芮城县的历史十分厚重,这里是一块历史文化宝地。因为芮城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区域。大约在243万年前,西侯度人即在芮城这里用火熟食,从此开启了我国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而在大约60万年前,匼河先民曾在芮城刀耕火种、渔猎生息;伏羲画卦、女娲补天、风后布阵、舜耕历山、大禹治水等古老传说更是赋予了这里神奇的色彩,堪称“黄河文明的遗址公园”。全芮城县拥有各类重点文保单位高达227处,其中国保单位就多达12处。芮城县内有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其实是辽朝和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五个朝代古建筑不断代,这在全国范围的县(市)中可谓名列前茅。特别是为了纪念新道教祖师吕洞宾修建的永乐宫以其元代壁画艺术更是驰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
芮城县的区位十分独特,这里是山西省的开放高地。芮城居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诸多国家战略交集地带,衔接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与西安经济圈联系紧密,是山西南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芮城县地处山西省会太原市、河南省会郑州市、陕西省会西安市这三大中心城区围合的城市群3小时交通圈内,呼北高速和运风高速就在芮城县穿境而过,与连霍高速在芮城这里交汇,陇海铁路与南同蒲铁路在芮城县对接,毗邻运城北高铁站、永济北高铁站、三门峡南高铁站、华山北高铁站、灵宝西高铁站5个高铁站,可以通过这五个高铁站前往全国各地。芮城县概况拥有山西省首家A1类通用机场,随着风陵渡黄河大桥、灵宝至芮城高速公路项目的启动实施,芮城三省通衢、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芮城县的生态极其优美,这里是一块宜居福地。芮城县依山傍水,天蓝地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避酷暑,无霜期200天,年均气温16度左右,空气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林草覆盖率43.18%,湿地面积达7180.18公顷,拥有芮城苹果、芮城花椒、芮城芦笋、芮城屯屯枣、芮城香椿、芮城菊花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芮城县境内山丘沟川滩地貌俱全,养生环境浑然天成,康养资源俯拾皆是,拥有永乐宫、圣天湖、大禹渡3个4A级景区和印象风陵、城隍庙2个3A级景区,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明珠·秀美芮城”。芮城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卫生县”“全国光伏领跑技术芮城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十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二、芮城县名称由来
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了解,芮城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区域。所以芮城县名由来,最早应该追溯到商朝的芮国。黄河流经山西西南部时,因渭河从西向东注入,黄河也由此折东,形成一大弯曲,上古时,人们就把河湾内的大片地方称为“芮”。《诗经·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曰,“芮之言内也”,意指河湾向内凹处;“水之外曰鞫”,鞫,音居,意指河湾向外凸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河内、河外都有人去定居,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先秦人“芮”的概念。
最晚在殷商时期这一带就出现了一个古国,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故名之为芮国。它与东面舜的后裔所建立的虞国相邻。约在3000年前,这两个古国之间发生过一次“虞芮之讼”,后人又称为“虞芮质成”。
商朝时该地区为芮国,所以芮城县因芮国而得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始立芮城县,公元560年芮城县改名长乐县。公元619年于芮城置芮州,芮城、河北(隋唐在今平陆县)、永乐县隶属芮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了芮州复县,元贞元年即公元1295年复置芮城县。
但是关于芮城县名称由来,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因春秋时芮国国君芮伯万在此筑城而得名。也就是《左传》中对芮城县名由来有过详细记载:“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奔魏,筑城居之,因名芮城。今芮城县西郑州有芮伯城,当为芮伯万被逐所居之地。《太平寰宇记》:芮城县“因古芮城为名”。“出居魏”期间,魏国给芮伯万筑城叫做“芮伯城”,史载位于县西三十里郑村。北周时正是据此城给芮城县定名的。
三、关于芮城县风陵渡基本情况
(一)风陵渡概况
风陵渡在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距芮城县城约30公里,与河南省和陕西省为邻。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晋(山西省)、陕(陕西省)、豫(河南省)三个省。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奔流到潼关附近,因受华山所阻挡,只能折向东流去,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三省的交通要冲,是黄河上最大的一个渡口。金国诗人赵子贞留下一首《题风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道尽风陵渡的形胜山河。
风陵渡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地理学家根据新发现的“封陵津印”研究认为,风陵渡早在战国、秦时业已存在。“封陵津印”为新近发现的秦代津渡用印,与黄河著名津渡风陵渡颇有关联。《史记·秦本纪》、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均载封陵,为魏国故地。而文献所载封陵与风陵渡位置大致重合。又因“封”、“风”二字古音可通,《宋书》载“封陵堆”,《魏书》载“风陵堆”,可证“封陵”、“风陵”至中古时期本可通假。
今以封陵津印为新证,则风陵津其名的真正来源当出自至少在秦时已有的封陵津。风陵津的位置,依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风陵津即今风陵渡,在陕西潼关北。”《史记》卷五《秦本纪》之《正义》:“年表云:‘秦于魏封陵,与韩武遂以和。’按:河外陕、虢、曲沃等地,封陵在古蒲阪县西南河曲之中。”又《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二》:潼关“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余里。”
潼关之北正为蒲阪,可知封陵津与风陵津相同,二者位置基本重合。 “封陵”其所以能演变成“风陵”,除了古音可以通假外,应该与女娲墓的传说和早期一些古文献的记载有关。其后,因风陵渡屡屡传有女娲墓,且言女娲本姓“风”,故在民间信仰的影响之下,“风陵”之名益显,而“封陵”本名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在唐代之后,遍见于方志,便仅有“风陵”了。
(二)关于风陵渡的历史
听老人讲:古代用兵,从河北打来,先是从风陵渡南渡黄河,进攻潼关,多半打不下来,主要起牵制作用,将关中敌军的主要兵力都吸引到潼关,使其无暇他顾,然后,另一支部队则北上蒲津渡,从蒲津渡西渡黄河,进入关中。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的咽喉要道,向来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郎”。
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 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
如今的风陵渡,镇域境内有243万年前的西侯度古人类文化遗址、60万年前的匼河古文化遗址和2600多年前的羁马城遗址,并有黄帝名相风后陵、唐国公李靖墓、女娲补天凤凰岭遗迹、七女坟、黄河古渡等人文古迹,一座座历史遗址静静地诉说着前世往昔之旧事,一段段故事传说也续写着新时代奋斗者的辉煌篇章。
(三)关于风陵渡镇的区划沿革
“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这是清代诗人峻德著名的《望潼关》诗句。诗中的风陵即今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汉关即是今潼关。那时的风陵渡镇只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叫赵村的村子,新中国成立以后,因有黄河渡口——风陵渡将村子才更名为风陵渡村。
后来风陵渡由村子升格为了一个乡,这个乡就是在1953年前设立的中瑶等乡,1958年将中瑶等乡分为了东风公社和汉渡公社等两个公社,而在两年后的1960年改为风陵渡公社、中瑶公社和汉渡公社,这个风陵渡公社就是以风陵渡口而命名的。
1984年又改风陵渡镇、中瑶乡、汉渡乡,也就是风陵渡乡撤县设镇改为风陵渡镇。1997年,风陵渡镇面积77.8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下辖了24个行政村。2001年4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运城市芮城县将中瑶乡和汉渡乡2个乡并入了风陵渡镇,进一步壮大了风陵渡镇的规模和综合实力。
如今的风陵渡有一个风陵渡镇和风陵渡经济开发区。截至2024年5月,风陵渡镇下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风陵渡集镇。风陵渡镇区距离芮城县城约为42公里,全镇域总面积为188.5平方公里。风陵渡镇户籍人口为67921人,在山西省都算是一个人口大镇了。同时,这里还设立了风陵渡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经开区是1992年11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山西省政府批准规划范围为风陵渡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88.5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17.2平方公里,国家自然资源部公告规划面积13.34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
四、关于风陵渡的名称由来
风陵渡这么有诗意的名字,来源于何处呢?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了解,关于风陵渡的名称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风陵渡得名于黄帝的重臣——风后,这个说法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在文章开头就简单介绍了。
传说中黄帝与蚩尤逐鹿中原,两者在涿鹿之野展开一场大战,但是黄帝却三战三败。在第四次大战时,蚩尤兴法布雾,受困于蚩尤的迷烟大阵,黄帝的将士迷失在浓雾里,不辨东西,不能作战,眼看就要再次落败。这时候,黄帝找来一个叫风后的大臣,制造出指南车,才使沙尘暴中的黄帝和其带领的将士们能够得以辨明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风后死于这场大战中,黄帝便将其安葬在这凤凰咀边的塬上。所以就把这里叫做“风陵”,而风陵边上就是黄河最大的渡口,于是人们便将这里叫成“风陵渡”了,并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个说法是跟女娲有关。风陵渡其实本名应该是凤陵渡,凤陵渡即凤陵津,又作凤陵堆或凤塠。因为相传女娲之陵为凤陵,凤陵附近的渡口即为凤陵渡。后来凤通风,故叫做风陵渡,风陵渡名字由此而来。也就是风陵渡来自于“女娲之墓”的意思。
风陵渡得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引东晋戴延之《西征记》注“风陵”条:“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认为风陵之名出自女娲墓。如《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二》:“天宝十一载六月,虢州阌乡黄河中女娲墓,……时号风陵堆”。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阌乡津,去县三十里,即风陵故关也”,又有“女娲之墓”。南宋罗泌《路史》卷十一《女皇氏条》考“风陵堆”乃“女娲之墓”。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七《女娲陵墓》:“时号风陵堆,盖女娲亦风姓也。”近人刘雁翔《风陵渡女娲陵地望考》又对明清以来地方志中所载风陵渡与女娲陵之材料作出统计,持此说者不计其数。
五、关于风陵渡的重要性及落寞分析
由于风陵渡的黄河河岸固定,堪称“千年永固”,所以风陵渡地位不断增强。风陵渡崛起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对岸的潼关。黄河东折拐角处,左岸的风陵渡与右岸的潼关互相守望。黄河西来浊浪翻,一条古渡连晋陕,千年往事水流去,风陵渡口望潼关。
潼关是关中平原东部咽喉要塞,但几千年来,这一侧无法产生重要渡口。汉代初建潼关城,因黄河紧逼南岸,只能建在秦岭山脚的高垣上。到了后来,关城又挪到了河滩。与之相配的渡口、码头,只能是对岸的风陵渡。山川地理如此巧妙的安排,造就了这座与华夏民族一样古老的名渡。清朝《同州府志》记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
风陵晓渡是明清时期潼关的一大盛景。清时淡文远曾赞风陵晓渡诗云:“洪波一片接天明,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乾隆年间,风陵古渡达到鼎盛时期。据《同州府志》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
民国初年,原清代留下12只官船和救生局,交潼关商会管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陇海铁路通车到潼关,河南船只大量来潼谋生,集结风陵渡,成立工会,潼关东关为靠岸码头。此渡发展到1949年,潼关有船102只。
在潼关的历史上,古老的渡口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10月19日,慈禧与光绪经河北、山西,一路南下,从风陵渡过河,到达潼,在此停留两日。10月26日到达陕西省城西安。慈禧在潼关期间还品尝了潼关美食鸭片汤和肉夹馍。据说慈禧随从军队等达万人之多,八天八夜之后,风陵渡才复归平静。
1937年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末洛川会议后,9月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经潼关,在风陵渡渡河前往山西。11月周副主席协调完八路军赴山西抗日前线工作后,仍经风陵渡渡河返回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渡口时盛时衰。1949年潼关解放后,在此渡口成立了船委会,运输以支前物资为主,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7月,山、陕两省在此渡口成立了“潼风渡口水陆货运联合委员会”。1955年,又联合成立了“潼风运输处” 有船百余只,船工1500多。主要运输陕西山西之货物。
1970年,黄河风陵渡铁路桥建成通车。1992年4月,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开始修建。2年后的1994年11月,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投入使用。风陵渡大桥全长1410米,宽12米,桥墩高20米,主孔桥跨度114米。从此之后,黄河上结束了用船摆渡的历史,风陵渡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渡口交通价值,老渡口的繁盛画上了休止符。
今天的风陵渡远不及昔日,两座桥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人气。当年老渡口的繁忙景象只有留在记忆里,老街里繁荣也都成为过去,黄河金三角只是个念想。十余年后,这片黄河滩涂变成了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景区。小说虚构人物杨过、郭襄的雕像,也出现在这里。渡口所承载的历史,远比武侠江湖来得更加厚重、沧桑。但是如今的风陵渡,仍旧是天下黄河最美的拐角。也是一个很美的渡口名字,伴随着更凄美的一个故事。
六、关于将芮城县更名为“风陵渡县”的必要性分析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相信,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山西省运城市有一个芮城县,但是很多国人都知道风陵渡。许多人第一次知道风陵渡,可能都是从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里听说的。正是在风景秀丽的风陵渡的一家客栈之中,16岁的青春少女郭襄第一次遇见了神雕大侠杨过,于是这里便上演了“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美丽爱情故事。无奈造化弄人,郭襄没能渡过心中那条宽阔的爱情之河,40岁那年郭襄终于大彻大悟创立峨嵋一派,最终只能把“风陵”的名字送给了自己的弟子,她的弟子依然取名“风陵师太”,看来心中还是忘不了那个他。
但是听金庸先生自述,他在写作《神雕侠侣》之前,却从来没有去过芮城县风陵渡,这完全就是金庸先生自己对风陵渡的想象。但是金庸先生既然能够写得出风陵渡,可见他早就听说过风陵渡,也从侧面反映出风陵渡的知名度极高,能够让一个从未去过芮城县风陵渡的人,就能够记住这个美丽的名字。且把这个名字当作了其小说中最浪漫的爱情故事发生地,成为了众多金庸迷心目中的爱情圣地。
其实除了杨过和郭襄外,小说之外,我国其实有众多的名人都喜欢来到风陵渡,他们或为爱情,或为功业,或为名利。比如明朝嘉靖年,初入庙堂的青年张居正郁郁不得志,从而游历了三年大好河山。1555夏天专门来到风陵渡听雨,一住就是三天,终于大彻大悟,最后重入宦海终有一番大作为。又比如1703年冬天,49岁的清朝康熙皇帝,从京城出发直奔风陵渡,在这里他看着奔腾入海的黄河水指点江山、意气风发。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风陵渡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金字招牌”。如果芮城县不加以利用,那么就实在太可惜了,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地名资源,因为将“风陵渡”作为一个镇名,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郭襄杨过初相遇的风陵渡口所在的芮城县可以考虑撤县设市,然后将这个县级市更名为“风陵渡市”。从而提升这座古县的知名度,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甚至可以留给运城市使用,将运城市更名为“风陵渡市”,绝对比现在的运城市知名度更高,更能带动运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