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封神榜》或者《封神演义》的人一定记得,殷纣王身边除了一些奸佞小人,还有一批忠直之臣。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比干了,他为了商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点也不比诸葛武侯差。然而他的结局可就比诸葛武侯差多了,因为他的忠心换来的却是君王的赐死。

不过鲜有人知的是,比干去世后,发生了另一件大事。此事直接导致另一个姓氏的诞生。而比干的后人从此开始使用该姓氏自居。
经过数千年的生息繁衍,比干的后人遍布大江南北,该姓氏也成为了南方的一个大姓。如果你是该姓,那么你很可能就是比干的后人。
忠臣不得善终比干在商朝的地位超然,其他大臣根本无法与其同日而语。
首先,他的出身就不一般。他乃是商朝国君文丁之子。只不过他并非嫡子,而是庶子。当时商朝已经开始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比干与国君之位无缘。

虽说如此,但是鉴于其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当他的兄长帝乙继位后,比干得到重用。当帝乙临终之际,更是托孤比干,让他好好辅佐自己的儿子帝辛,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殷纣王。
其实吧,殷纣王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但是他确实一身毛病。
别的不说,他好勇斗狠、穷兵黩武。以至于商朝的大军不是在外出征伐,就是在外出征伐的路上。
每当看着自己的大军带回大量俘虏的时候,总是要向群臣夸耀一番。其他大臣大多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唯独比干总是劝谏殷纣王,让他少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至少也隔几年做一次,让军队缓一缓。

其实比干说得算收敛了。由于连年征战,使得士兵疲惫不堪,商朝大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与此同时,百姓的税赋压力则是直线上升,很多地方已经是怨声载道了。
比干可以肯定,长此以往下去。即使没有出现强敌,商朝也会被殷纣王折腾没的。
对于自己的这位叔公,殷纣王还是比较尊敬的。别的不说,比干当过一阵子少师,专门负责教导还是太子的殷纣王。
虽然殷纣王觉得比干有些扫兴,但还是听取了比干的意见,减缓了出兵的频率。商朝的国力也因此有所恢复。

但是好景不长,好大喜功的殷纣王又开始沉迷享乐起来。“酒林肉池”有些太夸张了,但是整天莺莺燕燕是逃不了的。
而与此同时,商朝的方国周正在迅速崛起。周文王姬昌以品德高尚闻名于诸侯,不少方国都背弃商朝,归附了周国。
殷纣王闻言,觉得周文王是个威胁,于是将其关了起来。
比干闻言,急忙劝谏道:“大王,姬昌乃是贤人,您如此对他,恐怕会引起诸侯的不满。此事处理不好,会引发叛乱的。”

殷纣王闻言,不满道:“就那群乌合之众,即使都叛乱了,也不是我商朝大军的对手。”
说完,殷纣王就将比干赶了出去,然后继续和那些莺莺燕燕戏耍起来。
后来,周文王的大臣们给殷纣王送去大量礼物,殷纣王一高兴,不仅将周文王给放了,还封其为西伯。
这下问题可大了。因为商朝下面的封国太多了,为了方便管理,在殷纣王下面还有东、西、南、北四位方伯来辅佐。方伯乃是一方诸侯的首领,地位仅次于殷纣王。

如今周文王成为西伯,就可以堂而皇之发展势力,打压那些忠于商朝的诸侯。周国的崛起原本就是对商朝的威胁,现在殷纣王这么做,相当于是把刀子递给敌人。
比干得知此事,又跑去劝谏,希望殷纣王收回成命。否则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一次,殷纣王对于比干明显不满起来:“之前说要放人的是你,现在又要我收回成命?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想要本王失信于人,成为诸侯的笑柄吗?”
比干闻言,只能苦笑,他明白自己怎么解释,殷纣王也不会听的。

后来果然如他所说,周国反了。周武王率领大军与800诸侯会盟,一同攻打商朝。
当时商朝的大军正在外面征伐,商朝内部空虚。殷纣王得到消息后,决定集结此前获得的大量降卒,将他们武装起来,与周国的大军较量一番。
此时比干再次劝谏道:“那些降卒心存异心,靠不住的。不如坚守城池,等待外出的大军归来,这样做才最稳妥。”
这一次殷纣王对比干忍无可忍了,他呵斥道:“我听说贤人都有七窍玲珑心。我今天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贤人。”

说完就命人将比干给处死了。
结果一切再次被比干给言中,几十万降卒临阵倒戈,殷纣王大败。殷纣王此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后悔没听比干的话。可惜此时大局已定,他最后选择一把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比干后人的下落比干虽死,但是他却留下了后人。
原来,在比干前去劝说殷纣王之前,殷纣王的叔叔微子就曾经找过比干。微子觉得商朝大势已去,想要离开避祸。他劝说比干和自己一起走。

可惜被比干给拒绝了,他说道:“身为臣子,在国家危急之时,怎么能弃君王而不顾呢?我打算冒死进谏,如果能说服大王,那么商朝还有救。”
虽说比干没打算活着回来,但是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连累家人。于是将自己的妻子妫氏托付给微子,让他帮忙将妫氏带出城去。
出城后微子选择投奔周武王,而妫氏当时已有身孕,不能长途跋涉,就选择躲进山林之中。半年后便产下了比干的遗腹子。
因为妫氏产下儿子的时候,刚好在一口清泉旁边,于是为孩子起名为泉。

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朝。但是新生的周朝充满了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并不稳固。最关键的是有不少诸侯国依然忠于商朝。同时商朝的大军算算时间也快赶回来了。
虽然殷纣王穷兵黩武,但是不可否认,商朝的军队是当时最强大的。周武王可不想与这么一支军队交战。
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安抚殷商遗民。他不仅善待殷纣王的后人和殷商遗民,让他们依然居住在朝歌。还将投奔自己的微子封到宋国。
同时他也听说了比干的贤名,对于其事迹大为感动,认为这就是忠君之士的表率。

微子告诉周武王,比干还有后人留下,于是周武王便派人寻找。对于周武王来说,想要树立忠臣的榜样,没有比比干更好的例子了。
由于微子半道就和妫氏分开了,所以他也不知道比干妻儿的具体下落。周武王很费了一番功夫才找到二人。
林姓的由来见到泉后,周武王做了两件事情:赐姓赐名,以及赐封。
比干毕竟是商朝的忠臣,而且还是宗室,他与殷纣王是一个姓。周武王想要淡化其身上商朝的痕迹,于是决定对泉赐姓赐名。

他觉得泉既然是出生在山林之中,那就赐姓“林”好了。同时他也将泉的名字改为了“坚”,寓意其忠心不二。
于是泉便改叫“林坚”,并且被分封到博陵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封国。
而这林坚正是林姓的始祖,因为是一国之君,因此林氏一族枝繁叶茂,人丁兴盛。随着时间推移,朝代变迁,林氏后人散布各地。现在绝大部分的林姓之人,都是林坚的后人,也可以说是比干的后人。
但是这还没完,比干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忠臣,不少朝代的皇帝都要将他拿出来说事。

北魏孝文帝就特意为比干建立庙宇,率领文武百官前去祭拜。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下诏追封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公”。同时他还经常要求大臣们效仿比干,直言进谏。
别的皇帝也许只是做做样子,不过李世民显然是来真的。毕竟看看魏征的所作所为,和比干也差不多了。
宋仁宗特意为《林氏家谱》题诗,称颂比干的忠义。

就连元朝的元仁宗都特意为比干立碑,表彰其忠义。
当然,这种事情怎么少得了爱凑热闹的乾隆皇帝?他也专门为比干写了一篇祭文。
而历史上,林氏族人也确实出过不少忠臣良将。比如东晋的林尊道,唐朝的林披,南宋的林仲虎,清朝的林则徐。难怪有人说“林家满门忠烈”。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