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友因“甲亢哥”的一场直播翻车了,当市井情怀撞上老板威胁

东惠看那份情感 2025-04-09 16:00:35

一场直播引发的品牌地震

4月7日,长沙文和友的海信广场店内,一场看似寻常的直播却成了品牌危机的引爆点。

美国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正与随行的重庆“卤鹅哥”用餐时,一位身着深绿上衣的男子突然闯入镜头。

他自称“我是老板”,以近乎威胁的口吻要求卤鹅哥让座:“我们都是做餐饮的,相互尊重一下,让我介绍一下,不然明天去重庆堵你!”。

这位被网友戏称为“绿衣男”的文和友联合创始人翁东华,或许未曾料到,短短几分钟的强势表现,会让品牌陷入舆论漩涡。

次日,文和友的社交平台涌入数千条差评,长沙门店的评论区被“0.5分”刷屏,客服电话因人身攻击占线而瘫痪。

这场荒诞的“抢座风波”,不仅让“文和友老板威胁让座”冲上热搜,更撕开了品牌光环下的深层焦虑。

流量狂欢背后的品牌迷失

文和友曾是“餐饮+文化”的标杆。

2018年,斥资近亿打造的长沙超级文和友,用数十万件旧物堆砌出老长沙的烟火气,单日排队2万桌的盛况让它被誉为“餐饮迪士尼”。

然而,当这份情怀被复制到广州、深圳时,却遭遇水土不服——广州门店提前退租,深圳店商户从60家锐减至22家,空置率超60%。

矛盾的核心在于:

文化符号的失效:长沙的市井记忆能唤起本地人共鸣,但在广深却成了游客打卡的“仿古布景”;商业模式的桎梏:动辄数万平方米的大店模式,让租金成本高企,而依赖商户分成或固定租金的盈利方式,在客流下滑时难以为继;流量依赖的恶性循环:品牌近年热搜多与“闭店”“失落”相关,翁东华在直播中的失控表现,实则是急于抓住甲亢哥3800万粉丝流量的孤注一掷。

创始人IP:从“人格魅力”到“人设崩塌”

文和友的翻车,折射出创始人IP化策略的双刃剑效应。

2024年雷军凭借“千亿总裁为车主开车门”的亲和形象,带动小米SU7首月锁单8.8万辆,创始人IP一度被视为营销利器。

然而,当百度璩静因争议言论引发公关危机、巴奴杜中兵“月薪5000别吃火锅”遭舆论反噬时,人们发现:创始人若缺乏边界感,个人行为可能瞬间摧毁品牌价值。

翁东华的案例尤为典型。

作为文和友“市井情怀”的缔造者,他在直播中展现的“社会大哥”式做派,与品牌标榜的“亲切”“怀旧”形成尖锐对立。

更讽刺的是,早在2020年,他便预见到流量褪去的危机:“如果新长沙人不再接受我们,文和友会不会沦为另一个仿古商业街?”

而今,品牌却因对流量的饥渴陷入更深的困境。

从“贩卖记忆”到“重塑价值”

面对危机,文和友需要的不仅是公关灭火,而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新:

1. 重构地域文化认同外地扩张需打破“长沙符号”的简单复制。例如广州店曾引入本土老字号“阿婆牛杂”,却未能形成系统化体验。未来可借鉴“在地化策展”思路,将城市历史碎片转化为沉浸式场景,而非堆砌旧物的“文化快餐”。

2. 轻量化转型破局重资产困局放弃“5年20家店”的激进目标,转向“核心城市旗舰店+卫星小店”组合。长沙店春节期间单日排号超1万的数据证明,区域深耕仍具潜力。

3. 创始人IP的边界管理若坚持打造创始人形象,需建立严格的言行审核机制。参考雷军团队对“霸总”人设的精细化运营,将个人特质转化为品牌叙事,而非争议素材。

结语:情怀不能只靠威胁来推销

从排队2万桌的“网红神话”到一场直播跌落神坛,文和友的起伏印证了商业世界的残酷法则:流量能造神,亦能毁神。

当“市井情怀”沦为直播间里的“老板威胁”,当文化符号变成资本扩张的流水线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已然迷失。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

“文和友卖的是记忆,但记忆不能只靠威胁来推销。”

这场危机,正是品牌刮骨疗毒、回归初心的契机——毕竟,真正的“超级品牌”,从来不是靠抢座位抢出来的。

0 阅读:7
东惠看那份情感

东惠看那份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