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最后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访风聊历史 2024-08-17 02:43:03

在《三国演义》当中,十八路诸侯联合讨董,无疑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情节。

在这个故事当中,以袁绍为首的各地枭雄,为了讨伐董卓,纷纷在各地的地盘起兵。然后,他们公推袁绍为主,一起讨伐董卓。再后来,又有了三英战吕布,孙坚得玉玺之类的故事。

但有意思的是,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后来大多没了下文。大家比较熟悉的,似乎也就只有袁绍、曹操、孔融、陶谦等几个人。至于其他人,大家则完全没有印象。

那么,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后来他们各自的结局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经过一场混战之后,曹操成了最后的胜利者,而且其他人则是在混战当中,全都死了。

但如果要细说的话,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得从十八路诸侯的名单说起。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所谓的十八路诸侯,指的是:勃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但是请注意,这个说法,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其实是有一些差别的。

在正史上,以上这个名单当中,孔融、公孙瓒、马腾、陶谦四人,其实都没参加‘董卓讨伐战’。

所以严格来说的话,关东联军的‘十八路诸侯’,其实并不是真的有十八路,而是十四路!

当然,十四路这个说法,其实也不算太严谨。

因为除了以上这些名字之外,正史上其实还有其他的刺史或者太守级官员,也帮忙给联军这边,提供了不少物资和兵员。只是他们没有亲自带着军队,去前线屯兵而已。

比如说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就曾经帮曹操募集过士兵。再比如说冀州的所有太守,在冀州牧韩馥的影响下,几乎也都为联军提供了一些帮助。

不过这些人,因为没真正带兵去前线,也没去和袁绍结盟,那自然也就不算在‘十八路诸侯’当中了。

总之,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在正史上只有十四个人,真正参与了‘董卓讨伐战’。而接下来,顺着这个名单,我们就能盘点他们各自的结局了。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名单上的十四个人当中,第一个倒下的,其实是东郡太守桥瑁。

桥瑁的远房堂叔,是当年东汉的太尉桥玄。后来,何进崛起之后,他就成了何进这边的人,之前还一度做过兖州刺史。

而何进调兵的时候,曾经主要调了四路兵马入京。而当时的桥瑁,就是其中一路。只不过还没等桥瑁入京,何进就被杀了。后来,桥瑁则是留在成皋一带,同时伪造三公书信,帮袁绍召集了各路诸侯。

照理来说,这样的桥瑁,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但问题是,联军组建之后,桥瑁很快就和兖州刺史刘岱,产生了冲突。

对于两人之间冲突的原因,史书上没写。但后世普遍认为,应该是两人在争夺兖州的控制权。毕竟桥瑁之前做过兖州刺史,而刘岱则是此时的兖州刺史。

反正最后,刘岱突然动手,直接干掉了桥瑁,自己接管了兖州。

而在桥瑁之后,第二个倒下的,是河内太守王匡。

正史上的王匡,出身泰山郡,早年曾经和那位名士蔡邕交好。后来,他则是投身到大将军何进的门下,成了何进的心腹。

而后来汉灵帝去世之后,何进调兵入京的时候,王匡则是四路兵马的第二路,和桥瑁差不多。当时的王匡,被何进秘密派到老家泰山郡,去替何进招募弓弩手。

不过后来,何进被杀,京城大乱。在那个洛阳流血夜,王匡也曾经参与其中。而董卓入京之后,他则是去了河内郡,担任河内郡太守。

而接下来,等到联军起兵之后,王匡曾经主动带着军队,前去迎战董卓,但却很快被打得大败。而几乎与此同时,董卓派了一个叫胡母班的人,过来劝降王匡。为了表明抗击董卓的心意,再加上袁绍的命令,王匡后来直接杀了胡母班。

但没想到的是,后来,胡母班的亲属,为了给胡母班报仇,同样拉了一支军队。然后,他们又和曹操联合起来,一起进攻王匡。此时的王匡,麾下精兵都被打没了,刚刚招募来的新兵,战斗力又不足。

所以最后,在曹操和胡母班亲属的进攻下,王匡最后直接被干掉,成了第二个倒下的‘联军诸侯’。

而第三个倒下的,则应该是豫州刺史孔伷。

之所以说应该是,是因为在史书上,压根就没记载他的最后结局。我们只知道,他参加了关东联军,屯兵于颍川。但是再之后,史书上对他就没有任何记载了!

不过,在诸侯联合讨董结束后,袁术曾经上表,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顶了孔伷的岗位。所以在这个时候,孔伷大概率已经没了。或者就算没死,他也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肯定算是倒下了。

再之后,第四个倒下的,是冀州牧韩馥。

几乎就在孔伷倒下的同时,冀州牧韩馥也倒下了。韩馥原本是袁家的门生故旧,而袁绍起兵的时候,也是最指望韩馥帮忙,所以直接去了韩馥治下的冀州。

但没想到的是,韩馥本人其实是一个骑墙派。见到袁绍来了之后,最初并没有直接起兵,反倒是把袁绍软禁了起来。直到后来大家都起兵之后,他才放了袁绍,然后又帮助袁绍组建联军。

对于这样一个骑墙派,袁绍自然也没客气。此后不久,袁绍就联合冀州其他几个太守,架空了韩馥。后来,袁绍又和公孙瓒暗通款曲,让公孙瓒进攻冀州,吓得韩馥只能乖乖交出冀州牧的宝座。

而再之后,韩馥卸任冀州牧之后,也没善终。在袁绍的逼迫下,他后来去投奔了陈留太守张邈。但此后不久,袁绍又派人来找张邈说悄悄话。韩馥误以为,是袁绍要杀自己。为了保全家人,他直接当场自杀了。

前面这四个人,基本上都是在关东联军还在的时候,就已经被解决了。但是在他们四个之后,接下来的几个人,则是在关东联军彻底崩溃之后,才逐渐退场的。

第五个退场的,应该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孙坚打入洛阳之后,因为联军不团结,自己又没有补给,只能退回南阳郡,去找袁术汇合。而接下来,袁术则是将孙坚当成了自己的一把刀,大肆在豫州和荆州方向扩张。

结果最后,孙坚在进攻荆州的时候,意外死在了黄祖的手里。

尽管后来,孙家还有孙策和孙权的故事。但至少孙坚本人,确实是在这个时候,就直接领了盒饭。

几乎在孙坚退场的同时,兖州刺史刘岱,也就是杀桥瑁的那个人,则是成了第六个退场的人。

作为老刘家的宗室成员,刘岱其实是刘邦大儿子那一脉的后人。到了东汉末年,他和汉献帝的血缘关系,早就已经远的不能再远了。

在关东联军解散之后,刘岱迅速接管了整个兖州,实力极强。但几乎于此同时,青州的黄巾军余部,忽然大举进攻兖州。

然后,在抵御黄巾军的时候,刘岱直接战死在了战场上,死的特别突然。

同时,刘岱死后,黄巾军继续入侵。而刘岱之前任命的东郡太守,对黄巾军的入侵,也是束手无策。

于是在这个时候,兖州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济北相鲍信,就支持曹操做了东郡太守,然后两人一起联合抵御黄巾军。

结果最后,在曹操的指挥下,黄巾军虽然被击败了,但鲍信却意外死在了战场上,成了第七个领盒饭的人。

而在孙坚和刘岱领盒饭的同一年,山阳太守袁遗,也成了第八个领盒饭的人。

袁遗也是汝南袁氏的人,而且还是袁绍的从兄。所以,袁绍起兵之后,他自然也跟着起兵了。

不过,到了后期,袁家内部自己就分裂了。而袁遗本人,则是站队到了袁绍这边,和袁术不对付。

而接下来,联军崩溃之后,袁遗在袁绍的上表任命下,前往扬州接任扬州刺史。但结果,还没等袁遗上任,他就被自家人袁术截杀,直接死在了半路上,而且是死在自己麾下士兵的手里。

再往后,第九个和第十个领盒饭的人,是广陵太守张超,以及陈留太守张邈。

这两个人,其实是亲兄弟。

在击退黄巾军的同时,曹操自任为兖州刺史,接了刘岱的班。而此后一年里,曹操则是利用兖州刺史的身份,不断压制兖州的几个太守,尽量控制整个兖州。

而他的这个行为,则是引起了张邈的反感。

张邈和曹操,之前曾经是好朋友。曹操当初起兵的时候,也是在张邈支持下完成的。可是到了这会儿,曹操反倒后来居上。再加上双方理念不合,后来曹操进攻徐州,大肆屠城。所以最后,张邈就趁着曹操进攻徐州,在背后联合吕布造反了!

而作为张邈的弟弟,张超自然也支持自己的哥哥。另外,因为张超的地盘在广陵郡,而关东联军解散之后,张超应该压根就没回广陵,一直就留在他哥哥张邈这里。

所以后来,张邈和张超兄弟,就开始一起反抗曹操。

而张邈兄弟造反之后,曹操花了一年的时间,平定这场叛乱。最终,曹操占据了绝对优势,困住了两兄弟最后的老巢雍丘。

经过几个月的围城之后,最终,张超兵败之后,直接自杀。而张邈则是提前逃了出来,想要去找袁术求救。结果还没等他见到袁术,就直接在路上被杀了。

至此,十四个关东联军的诸侯,已经没了十位。而此时,距离关东联军崩溃,才刚刚过去不到四年。

第十一个领盒饭的人,则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的故事,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张杨之前是丁原的下属,而且是丁原麾下三大猛将之一,所以他和吕布的关系特别好。

而丁原死后,吕布暂时投奔了董卓,张杨起兵反抗董卓。但此后不久,张杨又被人挟持,成了董卓的俘虏。而董卓俘虏他之后,倒是也没杀他,反倒是重用他做了河内太守。

而后来,董卓被杀之后,张杨一直留在河内郡。汉献帝东归的时候,张杨还有很多剧情,也算是一个风云人物。

不过几年之后,等到曹操和吕布在徐州对决的时候,张杨为了吕布,曾经出兵东市,想要牵制曹操的一部分兵力。结果,他的牵制,依然没能救下吕布。反倒是他的出兵,引起了部下的不满。最后,张杨的部下为了找曹操投降,直接暗杀了张杨。

第十二位领盒饭的人,则是袁术。而袁术和张杨,应该是差不多时间死的。

袁术的故事,大家同样也比较熟悉了。联军崩溃之后,袁术一度发展的非常好,后来还直接称帝了。但称帝之后,他却连连失败,损兵折将。最后,他虽然取消了帝号,但却无路可退。

而最终,袁术则是在寿春城外,因为没喝上那口蜜水,呕血而死。

至此,所谓的十八路诸侯,只剩下了袁绍和曹操,进入了决赛圈。至于袁绍和曹操的故事,后来大家就更清楚了。

一场官渡之战,袁绍兵败而回,曹操则是侥幸获胜。官渡之战打完以后,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袁绍,急火攻心之下,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最后在官渡之战结束半年多以后,直接病逝。

就这样,曹操成了这场混战的最终胜利者。

至于那四位在小说名单当中,但实际没参加联军的人,他们的下场,其实也很有意思。

孔融、公孙瓒、马腾、陶谦这四个人,在正史上都没有参加讨董联军。而从领盒饭的时间顺序来看,四人谢幕的顺序,应该是陶谦、公孙瓒、孔融,以及马腾。

陶谦的故事,大家因为刘备的关系,往往也比较熟悉。在董卓入京之前,陶谦就已经入主徐州,并且开始经营徐州。但是联军成立之后,陶谦却没有第一时间参加,而是选择静观其变。

反倒是后来,联军崩溃之后,陶谦自己又组织了一波联军。但结果,他这股联军,还没成立就崩溃了。

而最终,陶谦则是在徐州病逝,临死前把徐州交给了刘备。至于陶谦病死的那些故事,具体情况,我们就可以直接去看刘备的故事线了。

陶谦之后,下一个领盒饭的是公孙瓒。

作为东汉末年,最顶尖的枭雄之一,公孙瓒一度和袁绍对抗,并且是袁绍最强的对手。而公孙瓒本人的故事,同样也比较多。

不过,关东联军组建的时候,公孙瓒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一方诸侯。他当时效力于幽州牧刘虞,刘虞才是真正的老大。至于公孙瓒,他本人只是刘虞麾下的将军。虽然比较独立,但这时候还没真的独立出来。

所以,刘虞没想参加关东联军,他自然也没参军。而当时的刘备,恰好就在公孙瓒麾下做事。所以公孙瓒没参加,刘备大概率也没参加联军,最多只是做一些策应工作。

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没有什么‘三英战吕布’。

至于后来,公孙瓒败亡的故事,大家同样也很熟悉。在袁绍的围攻下,最终在公元199年,公孙瓒兵败之后,自焚而死,就此领了盒饭。

而在公孙瓒之后,下一个领盒饭的是孔融。

作为‘孔融让梨’故事的主角,联军讨董的时候,孔融刚刚被董卓派到北海郡不久。而当时的北海郡,内部黄巾军极为猖獗,所以孔融就没来参加联军。

而后来,孔融则是和陶谦组队,成了典型的‘徐州派’。等到袁绍横扫北方四州的时候,孔融则是被袁绍的儿子击败,随后去投奔了汉献帝。

再后来,又过了几年之后,孔融因为骂曹操,被曹操嫉恨。最终,曹操给他罗织了一系列罪名,直接把他给杀了。

而最后领盒饭的,则是马腾。

马腾的故事,同样也是《三国演义》的主线剧情。当初曹操打官渡之战以前,马腾就投靠了曹操。但是马腾自身,一直相对独立。而后来,马腾因为不愿放弃兵权,再次造反。之后被曹操击败,并且被诛杀了三族,由此导致马超入蜀等一系列的故事。

这就是历史上‘关东十八路诸侯’,最后的结局。

至于说为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非得要凑一个十八路诸侯,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因为没参加联军的那四位,后来也都是东汉末年的关键角色。如果不把他们给写进来,后来的故事线就容易乱。所以在罗贯中的笔下,这四个人就硬是被塞进了关东联军。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古人喜欢凑数字的某种习惯。

在古代传统戏剧平话的常用套路当中,九的倍数,往往是一个比较押韵的说法。比如说三十六洞天,一百单八将,都是这类套路。为了戏剧效果,小说家往往必须得凑一个‘九’的倍数出来。

那如此一来,因为距离十四最近的数字,就是十八。所以罗贯中和古代戏剧家写东西的时候,就硬是往里面又加了四个人,非得凑足十八这个组合。

如果要是历史上参与的人更多一点,估计他们还能凑一个三十六路诸侯,或者一百零八路诸侯也说不定。

0 阅读:115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